天天看點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水塘溝的高跷有點土

——帶你去遼西看秧歌(20)(備注 圖檔拍攝往年春節)

遼甯省朝陽市建平縣朱碌科鎮水塘溝的秧歌好,高跷更好。會館裡陳列的一些老高跷腿子告訴我們,水塘溝人喜歡高跷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曆史,近幾年會上又做了不少新的高跷,上面都寫着使用者的名字,人們使用那副腿子習慣了就不願意換,正月這幾天,人們解下高跷以後都會把自己用的帶回去,第二天就直接從家裡帶過來了。

與一些城裡的高跷不一樣,水塘溝的高跷有點土,說它土,是因為踩高跷的人沒有一個專業演員,全是土生土長的莊稼漢,還因為踩高跷的場地不是光溜溜的柏油大街和水泥廣場,而是在鄉下的長着高高莊稼茬子的黃土地裡,在村裡的土路上,扭起來就是一個塵土飛揚。水塘溝的高跷充滿了野性,具有深厚的鄉土氣息,這是原生态的農民激情表達。在水塘溝,你會發現,這些農民踩高跷扭秧歌是任由心性驅使,他們是為自己而扭,為明天而扭,場面火爆熱烈。這種土味十足的高跷帶有的那種野性,不正是人們内心所要追求的一 種意境嗎?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遼甯朝陽高跷大秧歌

後記:遼西秧歌

遼西是一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古時候有遼西郡,建國後有遼西省,隻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才劃歸到遼甯省。遼西地區在曆史上很長時期,是中華文明與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的紐帶,文化傳播的路線是北京、承德、朝陽 一線。春秋戰國以來,遼西地區就是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地帶。這裡曾經是中原漢族力量最先觸及的少數民族地區,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燕、三國時期的烏桓、南北朝時期的前燕、後燕,都在遼西地區留下了曆史足迹。

遼西特别是朝陽有着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和悠久的民俗文化傳統。這種具有典型遼西地域特點的民俗文化傳統就是遼西鄉情。感受一個地方的鄉情,就要深入到當地人民的生活當中。而深切的感受遼西風情,最好在正月裡來遼西、來朝陽,在這裡看秧歌跑黃河,過把紅紅的遼西年。

朝陽民間秧歌也稱朝陽社火,早在2005年朝陽社火就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并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充項目名錄,此舉充分說明朝陽社火習俗和傳承狀況得到國家的認可和高度重視。2008年 1月31日,文化部公示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朝陽社火榜上有名。

朝陽秧歌,豪放,歡快,喜慶,熱烈,風格獨特,種類繁多内容豐富,有着廣泛的群衆基礎,具有深厚的區域色彩。朝陽秧歌從其表演形式看,可分為踏跷秧歌和地秧歌兩大類。

踏跷秧歌按其跷腿的高矮還分為大高跷(五尺五寸)、小高跷(三尺以下)和寸跷。大淩河川的高跷比較多。朝陽的高跷秧歌,在整個遼西地區獨具特色,一是跷高,一般最矮的都在一米以上,最高的曾達到二米左右,演員需坐在牆頭上綁跷腿;二是扮相俊美,每個演員不論是服裝還化妝,都像戲裡一樣,身着古裝戲服,臉似戲劇人物,這與當地長期流傳的唱戲傳統有關;三是秧歌動作潇灑漂亮,場面熱烈火爆,充分展現了朝陽人的豪邁性格。朝陽市雙塔區哨口村的大高跷曾經是遼甯省最高的大高跷。除此以外,朝陽縣報馬村、陳杖子、賈家店、建平、利州和淩源的大高跷也一直為周邊百姓所贊譽。

地秧歌的種類就更豐富了,有黃河陣、九女船、夜八出、霸王鞭、背閣、台閣、跑驢、跑黃河、八鑼八鼓、舞龍、中幡、皇會等形式。小淩河一帶主要是地秧歌,以鑼鼓為主,每個秧歌隊最少有八鑼八鼓,行進過程中,八鑼八鼓的鑼鼓點敲得讓你的心跟着一起振動。與高跷相比,地秧歌的表演難度相對較小,對年齡也沒有什麼要求,不但農村扭,城裡扭的也多了起來,許多社群廣場晚上都有扭秧歌的。遼西秧歌隊的演員領頭的手拿花扇,穿繡袍,戴公子帽,叫耍公子,是唱秧歌的主要角色。後面的因時代各異,有什麼標頭的、鬥醜的、才子佳人、神仙官吏、唐僧師徒、老頭老太,以及文蒯武蒯、傻柱子等等。有些有實力的秧歌隊還有耍獅子、跑旱船等表演項目。

遼西農村一直有着正月秧歌鬧元宵的風俗。

圖文授權轉自:圖蟲視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