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雜談#看個電視劇,讓生在那個年代的我掉了眼淚……
今天,偶然看了個電視劇,名字叫《人世間》,講的是60年代末江遼省吉春市(估計是現今的吉林省長春市),這個省會城市一家人的故事。
主人公周志剛(西南大三線勞工)和媳婦兒李素華(家庭主婦)育有二兒一女。老周這個西南大三線的勞工人生隻發生過一次決定性的改變,那就是由農民變成了新中國第一代建築勞工,他們一家五口也便都有了城市戶口。
在那個年代,中國幾乎百分之百的城裡人都面臨着或即将面臨着同一種大的糾結,這是他們自打成為城裡人後從不曾預料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運動,老周家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沒錯!那個年代,我們家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
在火車站,媳婦兒帶着閨女和小兒子送丈夫老周和大兒子,丈夫奔赴西南大三線四川重慶,大兒子定向遠走邊疆生産建設兵團,這一天,這個五口之家,有兩個将要失去這個城市的戶口。女兒在某一天也不辭而别去了貴州山溝農村插隊落戶了……
提到戶口那可是引起我的心痛。那個年代,我們家生活在一個直轄市,全家七囗人,父母,三兒二女。記得我剛剛四歲那年,父親從機關回到家宣布了一個決定:全家搬往離市區幾十公裡外的郊區農村。後來長大一點兒我才明白,父親當時是響應毛主席号召“城市人囗疏散到農村去”“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父親原本在一家國營運輸大廠任工會主席的,毅然響應毛主席号召到農村去!記得搬家那一天真是熱鬧和榮光,敲鑼打鼓,鞭炮齊鳴,全家都帶着大紅花,機關上司、街道幹部、四方鄰居夾道歡送,帶拖挂車廂的大解放牌卡車貼着大紅智語,連人帶家具給我們送到了農村,這一家七口人的城市戶囗跟着就變成了農村戶口!
雖是農村戶口,但是我們沒有宅基地,也沒有農田耕地,住的房子還是當地一無兒無女的老兩囗的房子,老兩口住一套,我們全家住一套,據說以前老兩口定性是“富農”。
以前農村基層叫公社、大隊,小隊,公社男社員工分是10分,女社員是5分,沒房沒地的我們隻有靠父親一人在公社裡務工,有時電焊,有時修理,父親拿的工分是女社員工分5分,别忘了一家七口人僅僅依靠的是這5分過活呀!最難的時侯是全家人三天沒有飯吃,一家人聚在一起抱頭痛哭的情景……(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