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見福董事長張利:便利店十五年,遇見幸福

見福董事長張利:便利店十五年,遇見幸福

中國商報(記者 冉隆楠)天生一副笑臉,這是見福董事長張利給人的第一印象,但在談話中,張利處處顯露出精明睿智的一面。回顧自己的創業史,從造啤酒瓶開始,到啤酒生産,再到下海賣啤酒,最後到經營銷售終端便利店十五年,并跻身于國内便利店企業第一梯隊……一路走來,張利幾經波折,最終堅持下來。

“一個不成熟的理想主義者會為理想悲壯地死去,而一個成熟的理想主義者則願意為理想謙卑地活着。”或許,用《麥田守望者》裡這句話來形容張利很合适。張利是一個成熟的理想主義者,他從天津來到福建,然後遇見了幸福。

從造啤酒瓶到開便利店

“今年虎年可是我本命年。”談話剛開頭,張利就“暴露”了自己的年齡。“我是1984年畢業的大學生,當時配置設定到了甯夏銀川糖廠,在下屬的一個啤酒瓶廠裡做啤酒瓶。”張利有些得意:“想不到吧,我當時學的是日用玻璃專業,正兒八經的工科生。”

1991年,甯夏與廈門合資開設了廈門同安銀城聯合啤酒廠,張利作為乙方代表,就從甯夏來到了廈門的這家啤酒廠工作,随後擔任執行董事、副總經理的職位。從造啤酒瓶,變為生産啤酒。“當時我還不到三十歲,我們啤酒廠的啤酒供不應求,誰能想到後面我會下海呢?”談起過往,張利依然有些感慨。

1997年,張利離開了銀城聯合啤酒廠,開始下海創業。這次創業,他依然選擇了熟悉的啤酒行業,隻不過角色變成了批發商。雪津啤酒廠,成為張利這次創業的最大助力。從最初的5000箱雪津啤酒起步,張利做到了雪津啤酒的廈門經銷商。

不過,張利的第一筆“巨額收益”,并不是來自賣啤酒,而是來自其持有的雪津啤酒原始股。 2003 年,當時的雪津啤酒廠改制,将其原始股讓出請群眾選擇購買,張利沒有猶豫,而是把他幾年來賺得的錢全部購買了沒有人要的雪津啤酒廠股票。三年後,雪津啤酒廠被世界第一大啤酒公司——比利時英博啤酒公司以 49 倍溢價所收購,張利也是以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對這筆錢的用處,張利至今有些“耿耿于懷”:“早知道店這麼不好開,我拿這些錢去買房,可能早就‘發達了’。”

見福董事長張利:便利店十五年,遇見幸福

事實上,張利在投身便利店行業的時候,也是做過一番研究的。2003年,張利讀了廈門大學的EMBA,學到了企業成長的微笑曲線理論。“我研究了一番,發現啤酒這個行業,我從造啤酒瓶,到啤酒生産,再到啤酒批發商,‘微笑’到底能做的就隻有零售業了。當時沃爾瑪進中國不久,很火,但我想開店的話不敢開這麼大的,感覺做不了。後來去日本,偶爾看到了便利店,覺得大店開不了我們不如開小店,就腦袋一熱,回來開便利店了。”

張利的”腦袋一熱”,讓他帶着團隊,在2006年的夏天開啟了名為見福便利店的新征程。在這個“見福元年”,首家見福便利店開業了。

這就是後來廈門最大便利店品牌見福的起點。

“便利店是個巨大的坑”

作為老闆,張利可謂是對見福“愛得深沉”:撥打張利的手機,能聽到見福便利店的主題曲;在公開場合演講的張利,能看到他領口上别着見福便利店吉祥物形象“福哥”的青蛙胸章;翻看張利的朋友圈,時不時能看到他轉發的各種見福便利店促銷活動海報。

見福董事長張利:便利店十五年,遇見幸福

但就是這樣的張利,并不認為自己當初開便利店是個明智的選擇:“誰能想到這個行業這麼苦呢?真是什麼都不知道,才敢沖進來。”當時的廈門便利店行業,其實已是硝煙彌漫。品牌有美資的,有台資的,還有廈門本土的,都有幾十家門店各自形成割據之勢,彼此之間已經‘交戰多年’,對剛起步的見福來說,他們都是廈門的大哥大,而自己就是一個根本不被放在眼裡的小弟弟。

見福起步的“苦”,展現在很多方面:激烈的市場競争、空白的管理經驗、匮乏的人才儲備……但最直覺的,在于見福賠錢了很多年。2006年,見福開了5家便利店,是賺錢的。但到了200家門店的規模,見福卻一直在賠錢。

“賠了七年,中間好幾次有些熬不住了。”張利說:“我有個中國台灣地區的朋友跟我說過,早就知道我要賠七年到200家門店,到了這個規模,我才可能喘得過氣來。但誰能知道這七年這麼難過呢?”

張利坦言,見福開到第三年的時候,差不多有些不想幹了。“要命的事情在于,開第一家店賺錢了,這簡直是個巨大的坑。什麼叫做‘小心翼翼進大坑’,這就是了。如果第一家店、第二家店不賺錢,我不會開10家店。就是因為前面的店都賺了,越走越深,結果出不來了。”張利苦笑:“店雖然賺錢,公司卻一直虧錢,越開越虧。當時一直用規模效益來忽悠自己,開到100多家店的時候,簡直‘難受死了’。”

見福走到第五年,就是張利說的“難受死了”的時候。當時公司虧損比較嚴重,卻看不到希望,店也不好開。“這時候你有的店比較好,有5%~10%的店是嚴重虧損,關又舍不得關,開又開不下去。當時也沒有資本運作的概念,不知道要賣掉公司或者引進投資,隻知道自己去收購别人。就這麼熬着。”

至于錢都虧哪兒去了,張利表示,幾乎哪哪兒都在虧。“舉個例子,我們發展到今天,一共搬了七次家,光物流就搬了三次。到了200家門店的時候,我搬一次物流就虧幾百萬。還有系統,最初我們用的系統便宜,但一直在給它打更新檔,二十多萬元買的系統,七年裡花了幾百萬給它打更新檔,一直到後面換了新的系統。這些都是必要的支出。”張利感慨:“七年裡我總共砸了一個多億進去。”組織蛻變、物流蛻變、系統蛻變,這是張利認為的見福便利店這些年發展最痛的三點。

熬到第七年,張利終于“熬出頭”了:見福終于不再虧錢,盈虧持平了。再往後,見福開始賺錢,張利長舒一口氣,卻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困惑。

便利店進入深水區

走進第十五年,見福便利店成為一個“少年”。但對張利來說,這并不意味着見福的發展會是一片坦途。

“說實在的,到了今天這個規模,反而看不清前路。”張利坦言,他認為不光是見福,整個中國的便利店行業都已經走入了“深水區”。“我說的不一定對,但我認為目前便利店行業發展會經曆三個階段。先是在海邊或者說淺海區,誰都可以玩;到了中水區,開着帆船或者漁船也都可以;最後就是深水區,必須開遠洋貨輪,但也望不到大海的邊界。國内的便利店企業大多都是帆船或者漁船,但我們見福現在是進入了深水區,也就是望不到邊的痛苦期。”

見福董事長張利:便利店十五年,遇見幸福

帶領見福便利店走了十五年,從最初的5家門店,到如今的2000多家門店,張利有成功的喜悅,也有着自己的困惑。“最大的困惑就是我們中國的便利店該怎麼走,既要有自己的特性,但标準便利店的底層邏輯也得是通的。我們不會跳出便利店的底層商業邏輯,但展現方式和展現的時代已經不一樣了,完全照抄别人的模式,是肯定不能超過别人的。”張利表示,找到中國便利店獨有的生存方式,是他們現在努力的目标。

“比如日系的便利店不太會走社群店的路線,生意就已經很好。但我們中國的便利店店鋪位置最多的地方就是社群,那麼社群店該怎麼開,邏輯可能就不太一樣。”張利認為,和日系便利店相比,中國便利店的基礎不同,基因也不同,照搬是不會得出一樣的結果的。“我們要認清自己和優秀便利店品牌之間的差距,日本的7-11做了50年,我們才15年,怎麼敢說自己更懂便利店?光便利店行業内大家都在說的商品結構齊全,雖然都知道商品結構形态,但如何在100平方米的空間内做到商品結構齊全,裡面的門道可太多了。”

除了門店經營模式上的困惑,張利也面臨企業管理的困惑。“就拿人才儲備來說,我們很多人才都是系統性人才,就像U盤一樣,需要什麼就招什麼樣的人。但我發現,現在更多地是需要結構性人才,需要他們有系統性的眼光,而不是平面思維。這是我們未來想要實作見福多點盈利所必需的。”

多點盈利的未來

到了如今2000多家門店的規模,見福便利店不再是當初那個莽莽撞撞闖入便利店市場的“小弟”,開始賦予便利店更多的内涵,也想要讓便利店企業走得更好更順,如何盈利是必須攻克的一項重點任務。

零售業内有一句話廣為流傳,人們普遍認為便利店是一門“彎腰撿鋼镚兒”的生意,也就是說便利店實際上光靠賣貨,盈利非常難。見福虧損了七年,也證明了這一點。随着門店規模邁入2000家,加上2021年見福産業園區正式投入營運,見福正在嘗試多點盈利。

多點盈利中重要的兩點,見福主要發力IP戰略和緊密加盟模式。對于發力IP,張利認為會是見福全新的利潤增長點。“我們不隻要做IP,還要盡力發掘其背後的價值,可能未來我們連相關的動畫也會做。”此外,見福便利店的另一“劍”就是對加盟體系“動刀”,将過去的松散加盟體系更新為緊密加盟體系。對于兩者之間的差別,張利非常坦然:“最根本的差別就在于,我們見福是不是需要掏錢。”

張利進一步解釋道:“除了見福是否投錢這個核心辨別,是否與加盟主利益共擔、風險共擔,以及我們見福是否有獨特的商品來吸引加盟主緊密加盟,這些是緊密加盟模式的三大要素。”他告訴記者,其中提到的掏錢,指的是針對緊密加盟模式的門店,每家店見福集團都會一定比例的資金投資。按照張利的設想,在未來2-3年内,見福便利店的加盟店基本都會更新為緊密加盟門店,“它們不會和直營店有任何差別,或者幹脆可以說就是半個直營店。”

據悉,目前見福便利店的2000多家門店中,有80%左右的門店為加盟店。如果每家加盟店都投資一筆資金,見福便利店将狠狠地“出一次血”。這筆錢掏出來值嗎?“見福現在有錢做這件事了。”張利認為這是必要的投資。

不過張利也直言,目前并不是所有加盟店都會被更新為緊密加盟店,加盟主們正在踴躍報名,但見福便利店會進行相應的篩選。“我們要考察這家店能不能在更新後銷售額增長30%以上,才會進行投資。”張利透露,未來2-3年完成見福便利店緊密加盟門店的整體更新後,見福便利店就将開啟IPO之路。

張利認為,現在見福正在從“批發型零售業”向以科技為驅動力的“制造型零售業”升維。走進第十五年、已經開出2000多家門店的見福便利店,正面臨一個新的分岔路口。見福産業園區的全面落成,給了見福便利店“搞事情”的底氣。

“我們有了産業園,自有商品研發、物流和供應鍊等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更新,這是緊密加盟的最大依仗。過去我們沒錢,也沒獨特商品,商業模式不成熟,沒有加盟主會願意跟我們利益、風險雙共擔。但緊密加盟是便利店企業的必由之路,遲早都要做的,現在就到了該做的時候。”張利表示,他希望未來見福便利店再也不會出現比較低端的門店,而是“千店一面”,即所有門店看起來都是直營店的品質。“應該說是核心‘千店一面’,表現形式可以‘千店千面’。”

對于多點盈利的其他點,張利表示見福擁有的美識家、咖沸、羨食生活三大自有品牌也會是重要的盈利來源,不過,他表示還有兩個盈利點暫時不能透露:“期待就可以了。”

再幹五年就退休

“我是一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張利這樣描述自己的性格。

開了十五年便利店的張利,至今不敢說自己很懂便利店行業。“我說的不一定對。”這是他總是在強調的一句話。作為便利店老兵,張利認為中國的便利店市場已經進入了整合期,“三到五年期間肯定能出結果,我不知道誰會笑到最後,甚至不敢說見福會不會留到最後,但可以肯定的是,國内便利店市場到了這個階段了。”

從最初的便利店“小弟”,到如今的國内便利店第一梯隊,張利并不認為見福的生存狀況有變好。“危機四伏,一直都是危機四伏的狀态。”張利說:“當我們的門店規模起來了,供應鍊強大了,品牌意識也增強了,但是競争對手以及客戶對我們的要求,乃至社會的環境跟當年也不一樣了。這一路走來,我們看到多少便利店品牌已經消失在市場中,可以說自己從來沒有放下過心。”

面對競争關系,張利也并不避諱。“就拿我們的‘大學營’廈門來說,就光最近一段時間,已經有不少品牌進來和我們同台競争。我一直都秉持着歡迎的态度,市場是開放的,在競争中我們也在成長。我始終認為,客戶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對象,而不是競争對手。”張利非常坦然:“我們經常把給我們飯碗的人忘記了,天天關注搶我們飯碗的人,這是我們要避諱的事情。我們應該多關注客戶,包括我們的供應商、加盟商、消費者。重點是,誰給我們飯碗,我們就關注誰。”

“悲觀”的張利也有自己非常在意的東西。“我這個人講不了什麼大話,如果說能給客戶創造一點點價值,那我就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如果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那客戶就會把我抛棄掉。能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這是我個人蠻在意的一點。”

對于未來的發展規劃,馬上60歲的張利給自己設定好了退休年齡。“再幹五年吧,到65歲,我也該退休了。”張利又發揮了自己的“悲觀主義”特色,并不期待見福能夠成為中國第一的便利店品牌。“我隻期望到我退休的時候,見福能夠一直保持在國内便利店行業的第一梯隊,至于我退休以後見福會怎麼樣,那我也不知道,也不敢說。但是我希望,見福能夠在中國便利店行業的發展史上,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能夠為中國便利店行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絕不幹了。”面對記者“假如回到過去,您還會開便利店嗎?”的提問,張利斬釘截鐵地回答。“可能早點退休得了,用啤酒廠原始股賺到的那筆錢,買點房子租出去不好嗎?”張利笑着說:“不過說這些也沒有用。還是一句話,踏踏實實好好做事情,沒有反悔的事,走完自己的路,努力去做,盡人力随天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