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古人們講究“視死如生”,在死亡後,會将生前所用的生活器皿以及奴役奴仆、黃金白銀等帶入到墓葬中,以便在死亡之後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即便是提倡“薄葬”的漢文帝,《史記》記載他:“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盡管如此,但在随葬品上也絕不含糊,目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漢文帝的霸陵進行考古工作,其中已經出土了各類陶俑1000多件,金、銀、銅、鐵、陶質文物3000餘件。

在江村大墓西南處,還有23座漢墓,這些墓葬雖然被盜嚴重,但最大的一個墓穴仍舊出土了玉衣片2000多枚,顯然這是金縷玉衣的殘片。還出土了伎樂俑、陶編鐘、編磬等珍貴文物200餘件。
事實上,漢朝高等貴族墓葬中出土規格極高的“黃腸題湊”“金縷玉衣”“玉棺”等文物非常多。即便是薄葬,對于普通人家而言,這些陪葬品依舊有非常大的誘惑力。
這些豐厚的陪葬品不僅僅隻有平民打主意,在動亂年份裡,雄踞一方的諸侯也會打起古墓的主意。比如:曹操為了軍饷,就專門組建了一支軍隊盜墓,其中“摸金校尉”一官職就是從這而來。
有盜墓,就有防盜手段,古人們為了讓自己死後不被人們打擾,在防盜手段上想了很多辦法,其中有一類墓葬就是專門為防盜而修建的,它就是“積沙墓”。
積沙墓
積沙墓,就是指墓葬中的封土層不使用原土,而是使用細沙填充到古墓中,不過想要達到防盜的效果,還要積沙墓足夠深,郭莊楚墓就是一座戰國早期的古墓,該墓葬形式也是積沙墓,而該墓葬的深度約21米,如此深的墓葬,使得積沙墓能夠發揮出它的防盜技巧。
我們知道,沙子具有流動性,古代盜墓賊大多是小規模團隊作案,在盜墓時難以采用大揭頂的方式,往往會采用打盜洞的方式接近棺椁。
積沙古墓的好處就是,盜墓賊在打盜洞的時候,流沙會滾動,等到盜墓賊挖掘得足夠深時,積沙塌陷,不僅會堵住盜洞,還會将盜墓賊一并埋入其中。
更新版的積沙墓還會在沙子中放入石頭,當流沙滾動時,巨石落下,能夠更好地防盜。
大陸曾在湖北襄陽郊區發現一個大型積沙墓,這座積沙墓有大大小小200多個不同時期的盜洞,其中有許多是古代盜洞,而在這些盜洞中,考古學家們竟然陸續挖掘出了80多具遺骸,也正是因為如此,積沙古墓又被稱為“中國第一兇墓”,一般的盜墓賊根本不敢打積沙古墓的注意,也使得積沙古墓的文物通常保護地都比較好。
比如:郭莊楚墓是積沙墓,這裡雖然被盜,但墓葬核心區的防盜效果較好,出土了1000多件珍貴文物,可見防盜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積沙古墓為何都是大墓?
對于盜墓賊而言,積沙古墓是兇墓,一般盜賊都不敢挖,但對于考古學家而言,積沙古墓是寶藏,一來是因為積沙古墓對沙子的需求量非常大,而古人運輸能力較弱,有能力為自己修建一座積沙古墓的人非富即貴,文物也一定非常精美,非常有考古價值。
另一方面,積沙古墓防盜效果非常好,不至于出現“十墓九空”的局面,即便是被盜墓賊盜過,仍舊有文物出土。
這裡多說一句,一般情況下,即便是考古學家發現了古墓的存在,也很少主動發掘。這是因為文物一旦脫離古墓環境,就會不可逆地發生損壞或者變化,比如:兵馬俑剛出土時有顔色,但過一會兒就沒了。在沒有更好地保護文物的措施之前,考古學家一般不會主動發掘古墓。
但如果古墓出現盜洞,或者洪水,修建地鐵等,為了保護文物,考古學家們一般會進行搶救性發掘,這也是為什麼考古學家老是追在盜墓賊後面的原因,甚至還要收拾盜墓賊留下的爛攤子,比如:盜墓賊死在盜洞中。
考古學家和盜墓賊的另一個差別是,考古是為了保護文物,而不是為了金錢,考古工作的每一項工作都有記錄,包括不僅限于何時發掘,發掘環境等,為後續的研究和保護提供資料支援。另一方面,考古發掘出的文物,會面向公衆展覽,比如:三星堆遺址中的文物,向我們展示了古蜀國燦爛的文化。
考古工作者還能夠填充曆史,或者與曆史記載交相印證。比如:秦公一号大墓出土有黃腸題湊,而黃腸題湊是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墓葬規格,由此也說明秦國稱霸天下的野心早就有了。
是以,在之後的日子裡,我們切不能再将考古工作者和盜墓賊聯系在一起了。
#古墓##考古##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