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張軍
長三角各地2021年的經濟成績單已陸續出爐。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發現,除了第三産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超過七成、處于後工業化時期的上海,多個城市和省份去年的三次産業結構改變了此前的“二産比重下降、三産占比上升”,而呈現“二升三降”。
全國的情況亦如此。去年中國三次産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别為7.3%、39.4%和53.3%。與上年相比,二産比重提高1.6個百分點,三産比重下降1.2個百分點。
“形成‘二升三降’的一大因素是工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較服務業為輕,在出口拉動下增長加快。三次産業結構是與個人所得水準正相關的名額,大陸的人均GDP已超過1.2萬美元,剛剛達到高收入經濟體門檻,正向2萬美元的富裕門檻邁進。從國際經驗看,人均GDP從1.2萬美元到2萬美元,三産增加值的比重大約從55%提升到65%左右,目前大陸的這一比重還不到55%,仍處于持續提高的階段。”2月10日,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明文彪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
從“二降三升”到“二升三降”
在中國的劃分中,第一産業指農林牧漁業;第二産業指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瓦斯、水的生産供應業,建築業;第三産業即服務業,指第一、第二産業外的其他行業。
環顧長三角“萬億城市”,杭州是上述“二三之變”的顯著者。去年全市實作生産總值18109億元,增長8.5%,二三産業增速趨于同步,三次産業增加值結構由上年的2.0:29.8:68.2調整為1.8:30.3:67.9,二産占比上升0.5個百分點,三産占比下降0.3個百分點。
這是當地數年來這兩者關系的第一次轉化。“十二五”時期,杭州的三次産業結構由2010年的3.5∶47.3∶49.2更新為2015年的2.9∶38.9∶58.2。“十三五”,二産占比每年的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三産占比則每年有大于1個百分點的上升。

2016~2020年,江蘇省會南京的經濟總量從10503億元增加到14818億元,二産增加值占比逐年下降、三産增加值占比逐年上升。去年,三次産業增加值結構則由上年的2.0:35.2:62.8調整為1.8:36.1:62.1,二産占比上升0.9個百分點,三産占比下降0.7個百分點。
回轉“二降三升”格局的還有甯波、南通等。以南通市統計局釋出的初步核算資料計算,去年該市的三次産業結構為4.4:48.6:47.0,三産比重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二産比重上升1.1個百分點。工業強市甯波去年的這一比例為2.4:48.0:49.6,第三産業增加值占比自2018年以來首次下降,且回到50%以内。
不止于城市經濟
2021年的“二升三降”不止于城市經濟,省級、國家層面也在發生。
安徽去年三次産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7.8%、41%和51.2%。與上年相比,第二産業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第三産業比重下降0.4個百分點。
“十三五”期間,江蘇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去年的三次産業結構則為4.1:44.5:51.4,二産增加值比重較上年提升,三産增加值比重下降。
浙江去年的第一、二、三産業增加值占比分别為3.0%、42.4%和54.6%,上年的結構則為3.3∶40.9∶55.8。
産業結構“三、二、一”的梯次格局通常被認為展現着區域經濟進入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大陸第三産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早已超過50%。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趙同錄1月在中國經濟網撰文介紹,去年大陸實作國内生産總值114.37萬億元,兩年平均增長5.1%,三次産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别為7.3%、39.4%和53.3%,二産比重較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三産比重下降1.2個百分點。
此前的2019年、2020年,中國第二産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别為39.0%、37.8%,占比下降;第三産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别為53.9%、54.5%,比重上升。
工業因出口拉動,受疫情影響輕
“三次産業結構的優化更新與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正相關——不同收入的人群對不同的産品有不同的需求彈性,随着個人所得增長,農産品的相對需求減少,工業品的相對需求先升後降,最後以對服務業的需求為主,需求的結構變化又引導着生産結構的發展。”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明文彪說,大陸的人均GDP經多年增長,目前已超過1.2萬美元,且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但接近55%的三産增加值比重離富裕經濟體的門檻下限尚有七八個百分點的距離,仍處于持續提高的階段。
當然,長期的趨勢并不意味着沒有短暫的波動。他說,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第三産業增加值占比的上升出現過三次回轉。第一次是1992~1996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确立後鄉鎮工業等大發展,四年裡三産增加值比重下降2個百分點;第二次在2002~2004年,外需市場随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洞開,拉動工業産能、産量迅猛增長,三産增加值比重下降1.4個百分點;第三次是2009~2010年,大陸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擴大内需推出“四萬億計劃”,第三産業占比也有窄幅回落。
2021年11月27日,浙江甯波舟山港穿山碼頭作業場景。人民視覺 資料圖
對于去年的“二升三降”,明文彪認為,一大因素是工業由于出口增長拉動,受疫情的影響較服務業為輕。如當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作44.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兩年平均增長3.9%;貨物進出口總額39.1萬億元,比上年大增21.4%,兩年平均增長11.3%,貨物和服務淨出口拉動GDP增長1.7個百分點。全國工業産能使用率為77.5%,為近年最高水準,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6%,增速加快,兩年平均6.1%的增速已接近正常年份平均水準。
以浙江為例,去年出口總值達3.01萬億元,增長19.7%,工業出口交貨增長加速,對生産的拉動作用增強。據統計,全省規上工業銷售産值比上年增長22.8%,其中國内銷售産值、出口交貨值分别增長22.4%和24.5%,兩年平均增速均達到11.8%。出口交貨值的兩年平均增速逐季加快,去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分别為9.4%、9.5%、10.0%和11.9%。
同時,去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扣除價格因素兩年平均增長5.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明文彪認為,面對需求收縮等壓力,應在統籌推進疫情精準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動力,“中國經濟韌性強,年均5%~6%的增速可以保持,随着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模式的轉型以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第三産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将持續上升。”
(稿中資料來自官方釋出資料及各地曆年統計公報)
責任編輯:甯希巍 圖檔編輯:胡夢埼
校對:栾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