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作者:冷炮曆史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公元前336年,由于父親菲利普二世遇刺,年輕的亞曆山大被推舉為新一任馬其頓國王。但糟糕的财政現狀、日益激化的内部沖突和依舊惡劣的地緣環境,始終在為這個新興帝國的将來蒙上陰影。随即,年少有為的君主便踏上征程,以雷霆萬鈞之勢掃除萬難。依靠父親留下的王牌軍,以及自身的軍神級天賦,将硝煙從多瑙河兩岸蔓延至印度河流域。

期間,帝國的軍隊每攻下一片戰略要地,便會派人以君主的名義築造新城。以至于在短短十多年時間裡,先後在歐亞非各頭建立起33座亞曆山大城。加之聯通彼此的王家大道,構成了馬其頓帝國的經絡血脈。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色雷斯地區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馬賽克壁畫上的青年亞曆山大狩獵場景

早在公元前340年,還是王子的亞曆山大首次觸及權力頂峰。在父親率軍圍攻拜占庭期間,留在後方擔任攝政王角色。恰逢北方的色雷斯地區爆發叛亂,便迅速率軍予以強力鎮壓。事後又建立起曆史上的第一座亞曆山大城,作為穩固區域局勢的軍事、經濟和政治據點。

由于那裡本是叛亂的梅迪部落故地,是以新城也被命名為亞曆山大-梅迪卡,意為“梅迪的亞曆山大城”。定居者以願意留下的馬其頓老兵為核心,也包括從其他地方被強制遷徙進來的色雷斯人,以及沿貿易網絡聞風而動的廣大希臘人。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梅迪的亞曆山大城位置

這套并不複雜的三足結構,正是構成馬其頓軍政體系的關鍵要素。幾乎每一名合格的長槍方陣步兵,都是擁有私人田産的公民小地主。當他們忙于駐屯、訓練與作戰時,就依靠成批的色雷斯奴隸去耕作生産。這才有充足财力與希臘人進行頻繁貿易,添置自己或家人的大部分日常所需。

當然,曆史上關于亞曆山大梅迪卡的記載很少。由于身處北方的苦寒之地,城市的規模和定居者數量必然非常有限。最終的結局,可能是在公元前279年的凱爾特人入侵時遭徹底摧毀。彼時的馬其頓王國,已經為經年累月的内外戰亂所困。原先的公民兵多半已流散他鄉,使得城市在後來的漫長歲月中都沒能被重建起來。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每個馬其頓公民兵家庭 都不能缺少色雷斯奴隸供養

小亞細亞半島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在格拉尼卡斯河戰役中 渡河沖鋒的亞曆山大

公元前334年,已經登基的亞曆山大終于跨出重要一步,率領馬其頓-希臘聯軍東征波斯帝國。在順利越過達達尼爾海峽後,正式将征服的鐵蹄踏上小亞細亞半島。由于忌憚敵方的強大海軍,整支部隊都被迫沿海岸線向南挺進,逐個拔除能被波斯人充當軍港的古希臘城邦。堪稱經典的格拉尼卡斯河戰役,以及針對米帝都和哈利卡納蘇斯的大規模圍攻,就先後爆發于該階段。

僅從理論而言,新來者似乎沒必要在這段征程中建造城市。因為半島西部自古就有紮堆的希臘城市群存在,并且大都對統禦自己的波斯宗主沒多少好感。但亞曆山大并不指望他們能對自己心悅誠服,馬其頓精英也長期以征服希臘世界的王者自居。再考慮到希臘傭兵一貫是波斯大王麾下的最精銳力量,迫使國王繼續以見縫插針的模式構築軍政網絡。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位于愛琴海東北端的 亞曆山大-特羅亞斯

比如在位于今日土耳其西部的達利安村,就有馬其頓人建造的第二座亞曆山大城。基于當地在古代名為特羅亞斯,這座新城也被叫做亞曆山大-特羅亞斯。由于處在愛琴海東北部,又毗鄰北方的馬爾馬拉海,是以在規模上遠勝此前的邊陲小鎮,僅遺址占地就達400公頃。居住其中的馬其頓老兵,也将與新結識的亞洲妻子一起,培育出充實帝國軍隊的首批混血健兒。他們的存在本身,也是對周遭希臘土著的無形震懾。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亞曆山大死後很久,這座特羅亞斯也依然在希臘化時代和羅馬帝國手中享有長期繁榮。直到公元10世紀,才因突厥人入侵小亞細亞半島而趨于衰落。原先的稠密人口迅速凋零,隻留下缺乏維護的殘垣斷壁供後來者反複掠奪。尤其是在14世紀的卡拉曼汗國治下,大部分城區建築被當做優質石材挪走。但部分高大的遺址在今日依舊清晰可見。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位于今日土耳其西南部的 亞曆山大-阿琳達

馬其頓人在小亞細亞的第二座新城,處于位置更加靠南的亞曆山大-阿琳達。這裡屬于古代的卡利亞地區,生活有不少同希臘人習俗接近的亞洲沿海土著。但有關該城的記錄同樣非常有限,後人隻能靠現代考古學家的成果做大緻推斷。由于發達的鑄币業止步于公元3世紀,推測是被從黑海南下的哥特人襲擊重創。此後便不斷衰敗,最終在中世紀退化為一座毫不起眼的鄰上小城。

此外,亞曆山大還在特羅亞斯與阿琳達之間,修繕過古老的希臘城邦--士麥那。原來早在公元前7世紀,這座城市便遭來自内陸的呂底亞帝國征服,并且因戰争破壞而淪為小型村舍。但流出來的區域空檔,卻為途徑此地的馬其頓軍隊相中。于是,大範圍的防禦工事和衛城被重建立立起來。同時恢複的還有大型海港,旨在為重組的馬其頓海軍充當基地,保護連結歐亞兩地的補給線路。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由亞曆山大重建的古老希臘城邦 士麥那

當然,新來者對士麥那的重建,還包含有針對性極強的宣傳作用。因為亞曆山大就是以“解放希臘世界”為最高理想,替自己的東征波斯行動尋找合理借口。這座城市又曾毀于亞洲本土強權,自然非常适于豎立标杆。至于被安排移民的定居者,也往往是親善新主或根本就是靠對方資助的派系,非常利于在亞洲希臘人中建立親馬其頓群體。

正因如此,士麥那成為少數由亞曆山大下令修繕,卻并不以其名字命名的新城。在後來的漫長曆史程序中,她還将在羅馬、拜占庭與奧斯曼土耳其治下享有長久繁榮。時至今日,還繼續以伊茲密爾的稱呼,赫然呈現于地圖上。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馬賽克壁畫上的 伊蘇斯之戰

最後,亞曆山大的軍隊成功掃蕩整個愛琴海東岸,并在險象環生的伊蘇斯之戰中完敗波斯主力。為了拱衛至關重要的伊蘇斯隘口,國王再次下令在該區域内建造一座移民城市,并繼續以自己的稱号為之冠名。

在後來的漫長曆史中,這座新城便升格為聯通小亞細亞與叙利亞的重要樞紐。盡管屢次在羅馬-拜占庭、阿拉伯人、亞美尼亞人、埃及馬穆魯克和突厥人間易手,卻總能以最快速度恢複繁榮。最初的稱呼也得以不斷保留,成為今日土耳其共和國在地中海的最大港口兼海軍基地--伊斯肯德倫。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至今仍是土耳其最大港口之一的 伊斯肯德倫

叙利亞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圍攻提爾城的馬其頓軍隊

公元前333年,馬其頓人繼續揮師南下,借助伊蘇斯之戰的餘威踏足叙利亞境内。由于大部分本地駐軍在先前的較量中被殲滅,包括大馬士革和西頓在内的衆多城市都選擇開門迎降。亞曆山大則及時安排駐軍控制交通據點,并繼續率主力軍橫掃黎巴嫩沿岸。通過對島嶼城市提爾和沙漠綠洲加沙的血腥攻略,初步實作了對整片大區的掌控。

但與北方的小亞細亞半島的情況不同,馬其頓人并沒有在叙利亞境内大搞基建工程。這主要因為當地的内陸偏向沙漠氣候,西部還存在一個典型的地中海氣候走廊。前者的人口基本生活在幾個有水源惠及的定居點,後者則是古老航海民族腓尼基人的天下。至于夾在當中的阿拉伯部落,也需要遊走于兩頭維持貿易生計。是以,大部分可供開發的地皮都趨向飽和,隻适合于安插駐軍而非另起爐竈建城。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叙利亞的沿海和内陸氣候 存在很大不同

不過,當馬其頓軍隊渡過幼發拉底河後,還是在東岸修建了托羅斯山脈以東的首座亞曆山大城。此前,末代波斯君主大流士三世已提出過永久和約,希望對方能止步于西岸。但亞曆山大卻不為所動,堅持要繼續進行自己的史詩級遠征。加之波斯軍隊也在東面的亞述平原上集結重兵,進而引發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加米拉戰役。

顯然,這座位于幼發拉底河東岸的亞曆山大城,就是馬其頓人東進中所需要後勤中專基地。隻不過在當時,新城的占地面積和人口數量都十分有限。直到亞曆山大死後的繼業者時期,這裡才重新被塞琉古一世下令擴建,并重新以自己的封号命名為“尼基佛裡翁”。他的兒子塞琉古二世也照葫蘆畫瓢,将城市的名字改為“卡利尼科斯”。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位于幼發拉底河東岸的 亞曆山大-卡利尼科斯

由于地理位置非常險要,這座源于亞曆山大的卡利尼科斯城,在未來的很長時間内都飽受戰亂威脅。其中既有羅馬帝國與帕提亞人的恩恩怨怨,也有拜占庭帝國和波斯薩珊王朝的持久糾纏,甚至是阿拉伯穆斯林間的派系内戰。換在和平時期,也是商人走南闖北的中轉站。即便暫時遭武力破壞,也能在稍後獲得重修與擴建。直到公元1266年,才被大舉西征的蒙古帝國軍隊給完全摧毀。即便此後還有奧斯曼時代的小小複興,也不過是有部分阿拉伯人和亞美尼亞難民蝸居的普通小城。在此期間,原先的希臘化名稱卡利尼科斯,也逐漸讓位于更加簡化的亞洲稱謂--“卡拉”。

公元2014年,全球矚目的叙利亞内戰局勢,讓早已衰敗的拉卡再度成為輿論焦點。異軍突起的伊斯蘭國勢力,宣布将這裡定為自己的首個都城。至此,原本還算甯靜的綠洲小城,便瞬間淪為幾乎所有反對派的衆矢之的。随着針對伊斯蘭國勢力的軍事反攻開啟,整座城市也幾乎完全為北約、俄羅斯、阿拉伯聯盟和叙利亞政府軍的頻繁空襲給夷為平地。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2017年 基本淪為廢墟的拉卡城

埃及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率軍圍攻加沙的 亞曆山大大帝

公元前331年,馬其頓人還忙裡偷閑,由攻克不久的加沙進入埃及。當地的情況也與叙利亞地區類似,早已提前将大部分可用之兵都調往外省消耗完畢。是以,亞曆山大能兵不血刃的控制住尼羅河流域。這既是端掉了波斯帝國的最後一個海軍基地,也為自己的新勢力收獲到大批糧食供給。

此外,埃及有着得天獨厚的特殊生态環境,甚至比北方的叙利亞更為畸形。本地區内的絕大部分人口,全都生活在定期泛濫的大河兩翼,很少涉足較遠的沙漠地形。來自外部世界的影響,需要從非常狹窄的西奈半島敲門,再沿尼羅河深入南方各境。是以,埃及人的北部重鎮,就是位于沿海三角洲底部的孟菲斯城,最大核心則在更南面的底比斯。另有早年間抵達的古希臘移民,在三角洲的内河中建有殖民城市瑙克拉提斯,但規模與輻射能力都較為有限。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位于尼羅河三角洲西側的 亞曆山大港

是以,亞曆山大決定在尼羅河三角洲西側海岸上,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巨大城市。不僅是要取代原先的希臘殖民地位置,還将作為帝國統禦全埃及的首府核心。是以在規格和設計方面,都遠高于此前的所有亞曆山大城,工程進度也最為漫長、花費的成本十分高昂。至少在亞曆山大學人死後的一段時間裡,都還在按照新主人的意志展開擴張。以至于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這座亞曆山大城本身,就是西方話語體系中的埃及代名詞。

當然,馬其頓征服者的決策基礎,還是基于埃及當地的封閉政治生态。大批生活在鄉村田舍中的本土農民,早已習慣于順從各類走馬觀花的新主。從上古時代的法老至尊,到接二連三抵達的亞述、波斯和馬其頓人,都會将自己的活動區域限制在核心城市之中。他們既不願意幹涉土著的日常生活,也不太情願讓對方充當自己的軍隊主力。是以,隻要掌握住地理層面的幾個繁華口岸,便能輕而易舉的享用全部生産果實。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在托勒密王朝時期 亞曆山大城已經是地中海世界貿易中心

比較諷刺的是,上述這種看似很不人道的治理模式,恰恰讓埃及的亞曆山大城得以安然留存至今。國王的親密戰友托勒密,就以此城為中心,建構起一個橫跨地中海兩岸三地的龐大勢力。城市本身也得益于北非、南歐、西亞三地的貿易經濟,榮升地中海世界的最大商港。是以,後續征服埃及的羅馬帝國,就根本沒動力抛開這套成熟體系,直接選擇在原地坐享其成。中世紀的阿拉伯穆斯林各王朝,也隻是将政治和軍事層面的核心轉移到開羅。唯有在16-19世紀的奧斯曼時期,才受限于地中海經濟的衰敗而出現過萎縮倒退。一旦立足本土的默罕默德-阿裡掌權,便再度利用自己與西方世界的貿易關系,促成古老城市的偉大複興。

時至今日,這座亞曆山大港還是埃及國内的第二大都市。除積累千年的商業、漁業和航運價值外,還能不斷靠旅遊業賺取可觀收入,亦是非常重要的新興工業區與金融交易中心。

帝國血脈:那些以亞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未完待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