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2年初的北韓,真的冷得可怕。
第一冷在溫度,北韓進入了冬季,戰場上動辄零下三十度左右的低溫,讓交戰雙方的士兵稍不留神就會陷入凍傷。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冷在戰局,交戰雙方的談判陷入到了冰點。美軍仗着己方海空軍優勢,要求志願軍戰線退後40公裡。還在交換俘虜的問題上頻頻發難,毫無談判誠意。但是又沒有任何辦法讓志願軍屈服。
第三冷在槍口,長期對峙的前線讓戰争的形态發生了變化。我軍廣泛展開了“冷槍冷炮運動”,用最小的代價消磨敵軍的意志。大規模的戰役進攻,被班組規模的冷槍冷炮替代。雙方的比拼變成了單兵技能和戰鬥意志的較量。
誰能克服嚴寒,誰能不畏犧牲,誰就能在漫長的戰争歲月中存活下去!
而大年初一即将上映新片,由張藝謀指導的《狙擊手》,反映的就是這段“冷槍冷炮運動”的曆史,是首部根據抗美援朝真實狙擊手群像素材改編成的影片。
集體狙神
在《狙擊手》早期公布拍攝計劃的時候,就聽說這部電影在春節檔期上映并不被看好。
我覺得原因也不難了解,狙擊這類戰争場面,相對大型的戰争場面,相對靜态,拍攝難度比較大。
但是張藝謀作為國内經驗最為豐富的導演,對這種創作進行了挑戰。用極其細膩的表現手法,創作出了一部少見的有血有肉的戰争電影。
曆史戰争片,最重要的是什麼?那自然貴在“真實”二字。
戰争電影最重要的就是“真不真”。這不隻是說煙火特效,還有詳細的曆史考據。小到角色的一言一行、精神面貌,大到武器裝備、行為背後的戰術邏輯都需要精确的曆史考據。這樣拍出的戰争電影,才能足夠“真”,足夠有代入感。
老謀子的《狙擊手》我是能給一個高分的。因為其中表現了一部分其他電影未曾涉足的真實戰術。
可以說完全抓住了抗美援朝中“冷槍冷炮運動”的核心特質——集體協作。
過去講狙擊手的電影很多,我在某瓣上用“狙擊手”三個字搜過,包括電視劇在内,大概有四五十種之多。但都有個共性,國外的電影一般喜歡把動态的戰場處理成個人英雄色彩濃烈的狙擊手對決。其實這種情況在真實戰争中是極少數的情況。
抗美援朝中真實的“冷槍冷炮運動”的真實狀況不是這樣的,雖然我們也大力宣傳像張桃芳這樣的“狙擊之神”,但這場運動核心的特質,卻是集體行動、團隊協作,否則它不可能被志願軍上升為大規模推廣的戰術手段,也不可能在1952年5月-1953年7月間,依靠此戰術殲滅多達5.2萬的敵人,并深刻影響了整個戰役程序。
是以狙擊為主題的戰鬥不好拍。沒有戰役主線,沒有将帥博弈,而五次戰役後的北韓前線,恰恰就處于這種不太“精彩”的膠着狀态。黑暗森林式的冷槍冷炮是這個階段的主要戰争形勢。
這是這部電影在“真實”上的一個亮點:充分還原出了狙擊戰争的真實形态,班組協同伏擊。
美軍靠着火力優勢一個人就能壓制我軍一個班的火力。在38線左右對峙的時候,隻要我軍一開槍,目标一暴露,立馬就會招緻密集的炮火,包括縱深大炮和飛機的攻擊。
那怎麼辦呢?志願軍發現單打獨鬥不好使,那咱們就搞班組協同。當時比較普遍的打法是這樣的:
小組作戰,由小組長帶隊,組員1-2名,其中一人專司觀察,射手分别藏在周圍隐蔽位置,隻管射擊,每支槍分2-3個固定目标和3個活動目标。發現目标後,觀察員發出信号,射手立即開火,打完後,不管目标死活,立即轉移。戰果由觀察員最後審定。
另外,狙擊陣地的選擇、射擊後的動作、戰果的統計方法,都有嚴格标準和操作規範。
電影主要描寫的是中美兩個班組的狙擊對決。在真實的曆史中下,在處理已經有埋伏的特定敵人的時候,似乎狙擊手的槍法變得不那麼精準了。雙方對峙了幾個小時,各自耗費了近百發彈藥才分出勝負,
在沒有光學瞄準鏡的情況下,志願軍的狙擊手的真實槍法到底如何呢?我們或許可以從一些史料中得到答案。
以幾乎打滿全場的42軍為例,志願軍第一批入朝的部隊,在東北期間進行過針對性的軍事訓練,步槍100米固定靶射擊的命中率為83.6%,這僅僅是上靶的命中率,100個人83個人上靶,并不是9環、10環這種精度的命中率,這個命中率是很低的。這是正常的,那時沒那麼多子彈喂射手,喂不起。
但是整體差異下并不代表志願軍沒有高精度射擊人才。根據1964年全軍大比武的情況來看,一個軍級别的射擊冠軍,就能做到用半自動步槍在150米的距離上,40秒内命中40個目标。
是以,在北韓戰場的相持階段。“冷槍冷炮”運動可以說是通過實戰塑造了大批志願軍的狙擊手。24軍的張桃芳就曾在32天内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這是擊殺率,命中率更高),創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北韓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
是以電影中班長給戰士們教誨永遠是“後發制人,見火再打”。一方面這是因為志願軍後勤能力有限,單兵攜帶的子彈定額較低。另一方面,對于大多數狙擊戰士而言,這也是用血換來的實戰教訓,後發制人看似被動,其實更容易鎖定目标,提高命中率和戰士的幸存率。
可以說,美軍靠的是靠子彈喂出來的,而我軍的神槍手都是拿實打實的生存經驗塑造出來的。我們電影裡,美軍的狙擊手始終是以遊戲的心态在戰鬥,而志願軍戰士卻更能感受到戰争背後的殘酷,每一次扣動扳機,背後都是人命。
是以我們更需要團隊和集體,來確定個體的幸存。電影抓住了這種特征。它刻畫的,不是單個狙擊英雄的故事,而是聚焦于以劉文武為首的狙擊五班,是“群像”。這是非常真實還原了北韓戰争曆史的。
一群人抵達戰場遭遇敵人襲擊後,劉文武立刻下達分工協作指令,觀察、狙擊、火力掩護,都有明确分工。
其中我印象比較深的一個情節,是劉文武為了逼迫敵人暴露,還用了一招,叫“趕鴨子上架”,也就是安排了兩名隊員通過極其猛烈的火力,向對手陣地掃射,将對手逼急,讓他們露頭還擊,接着再讓事先安排好的狙擊手擊殺。
這考驗的是團隊密切合作能力,以及狙擊手眼疾手快的擊殺能力。
但電影匠心所在的是,後面即使大永這一個人在戰鬥,電影也依然是以一個集體的形象出現的,大永本人仿佛就是整個狙擊五班的影子,以至于敵手也驚呼他為“幽靈”,即一個人完成了多個人的動作。
電影與真實的曆史呼應。事實證明,團隊狙擊的效果的确非常明顯,狙擊戰打響後,陣地對面的“聯合國”軍再也不敢嚣張了,連頭都不敢露了,士氣大跌。其中15軍45師在6個月時間裡,殲滅敵人5040人,敵軍是以把該師駐守的537.7高地稱為“狙擊兵嶺”。
老謀子這部《狙擊手》,以“群像事迹”為基礎,而不是單純宣揚任何個别狙擊手的英雄主義,從真實的曆史角度來說顯得非常專業。
我為什麼說老謀子這次特别尊重和敬畏曆史,并且下了功夫去了解這段曆史,原因就在這兒。
凡胎肉身
其實隻要是看過張藝謀近幾年的電影,如《一秒鐘》、《懸崖之上》等作品,都能感受到國師近幾年的一個變化:更多的聚焦到人物故事,注重角色内心的細膩雕刻。
這部《狙擊手》同樣延續了這個特點!一開場看似是在說“神槍手”劉文武的故事,但其實更為核心的主題,是劉文武帶的一個叫大永的士兵的成長。
大永,有文化、有能力,渾身透着年輕人的血氣方剛。在一衆口音混雜的方言角色裡,說國語的他反而成了異類。
觀衆對大永的第一感覺是:感性、容易流淚的小夥子。然後電影巧妙的描寫多個人物,多線并行,最後觀衆才恍然大悟,原來大永才是這一切的見證人!這讓電影顯得更加細膩、溫暖,特别觸動人心。
這些戰士,有的是光棍,有的老婆剛懷孕,有的到陣亡也戴着夫妻編織的手套,還有人想要班長的望遠鏡“玩玩”,有的丈母娘家的房子于不久前塌了,後來找了人來修。
當然,這也不是為了刻意煽情而為之。事實上,之後的每一個情節都是嚴格符合軍事邏輯的。
電影裡的場景是需要拯救戰場中心負傷無法行動的情報員亮亮,在敵軍狙擊手已經封鎖戰場之後,劉文武先是快速進行了前一段戰鬥的複盤。我軍向來倡導軍事民主,在明确了任務和團隊存在的問題後,大家開始一起讨論解決辦法。
狙擊手的對決就像是下棋,每一步的決策稍有不慎都會導緻整個行動的失敗。這個時候更需要盡可能的發揮團隊的優勢,将問題解決。
戰士胖墩力氣大,提出頂着一塊極重的裝甲闆營救戰友。在材料技術不發達的年代,全球同時期的戰場上都有用均質鋼作為單兵裝備的案例。
但是捆裝甲的繩子,被對手擊中斷裂,胖墩最後被射殺,倒下那一刻,他鮮血淋漓的嘴喊出給快要出生的孩子取的名字“鐵闆”。
在嘗試未果後,解決問題的方式變成了盡量射殺敵軍有生力量。
班長劉文武狙擊經驗最為豐富。是以他讓兩名士兵,鑽到曲奇八拐的陣地坑道的一邊表演“挖土”——用小鏟子将坑道裡的土揚到坑道外,動靜整大,故意吸引敵人注意,讓他們以為自己有機會射擊,進而暴露位置,而作為狙擊手的劉文武,則随時準備扣動扳機,将暴露的敵人擊斃。
這招“誘蛇出洞”果然奏效,不一會的功夫,對手開槍了,企圖射擊戰士“揚土”時露出坑道外的手臂,結果他露出半個腦袋剛扣完扳機,咱們這邊的狙擊手就立馬還擊,槍擊中了他的眉心。
這段劇情,刺激緊張,子彈飛出命中目标的那一瞬,令人虎軀一震,沖擊感極強。
每一步的集體決策,總是以生命為代價。每一步都符合邏輯,卻又那麼的令人唏噓。
如果狙擊戰不是仰賴一個個平凡的戰士,肯定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些戰士,都不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們有怕,有愛,有牽挂,有性格,是凡胎肉身,是小人物,并非天生神力,需要成長。
但也正因為如此,電影裡每一個戰士犧牲的那一刻,我都感動的熱淚盈眶,因為我感覺他們跟我一樣,平凡而弱小,但在國家需要的那一刻勇敢地挺身而出,超越小我。
班長的教導、戰友的犧牲、敵軍的瘋狂,大永最終鼓起勇氣孤身一人,完成了團隊最終的任務。
我們的觀衆和大永一樣見證了他們的經曆,而當幸存的他回到連隊報告時,連長告訴他:你忘了,你班長不讓你哭的。
這時候你才發現,原來大永愛哭的這個特性,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打破第四面牆的設定。班長怒吼的對象不是大永,而是在提醒我們螢幕面前的觀衆:你們不能哭,你們得繼承我們的精神,哪怕戰至一兵一卒,也要完成你們的任務!
電影尊重了戰争中的平凡個體,戰場上個人感情背後都是一條條鮮活的人命,也是一個個家庭。
這些活生生的戰士就跟我們一樣,有七情六欲,也有私心雜念。隻不過是戰争将原本軟弱的他們,塑造成了鋼鐵的模樣,裡面包裹着的依然是溫暖的心。
電影沒有講任何淩空高蹈或宏大叙事的東西,沒有全景式地描述戰役或運動,沒有把電影變成将帥博弈或者英雄群像,而是聚焦一場不知名的戰役中一個狙擊小組、一些不知名、未曾在史冊上出現過的戰士。但這些戰士的面孔,又不是模糊和臉譜化,而是生動的、有血有肉的。
一部戰争電影中出現衆多類似的個體生活細節,看似瑣屑,但也恰恰是這些跟個人息息相關的元素,讓其中的個體有了溫度,而不僅僅是冰冷的整齊劃一的戰争棋子。是以當他們每一個人犧牲時,都會讓你感覺到撕心裂肺的疼痛,因為你能清晰地感覺一個生命的逝去、一個家庭的破碎。
集體和個體 ,犧牲與傳承。這是我對這部電影最簡單的總結。
尾聲
我曾經采訪過許多老兵。他們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戰争、不同的環境下,經曆了同樣慘烈的戰場,保衛了我們共同的祖國。
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我有一個最大的感觸。他們口中打動我的真實經曆,往往不是史料上的戰績和功勳,而是來自于親曆者對于我們可愛戰士的細節描寫。
隻有真正描摹出戰争中慘烈背後的壯美,完整展現我們戰士真實的樣貌的影視作品,才能稱之為經典。
如今關于抗美援朝電影越來越多了,這是好事。但是能達到這個水準的,屈指可數!
過去的戰争電影,喜歡臉譜化的角色,會把戰士形象表現的過度英雄化,讓我們難以接觸到戰士的滾燙的内心。
可是人類的贊歌就是勇氣的贊歌,張藝謀《狙擊手》,展現出志願軍戰士的那種勇氣,是我們赢得這場戰争的根本!曆史不需要過多的雕琢, 我們隻需要正确的反映曆史本身,就足以讓大家體會到戰争的殘酷面貌,與身陷其中的偉大戰士。
多人營救關鍵人物的劇情走向和對人性的精細雕刻,這是許多國内觀衆以前從來沒有體驗過的。 是以我十分建議大家去電影院裡體驗一下,這種情緒全程帶入人物,如同直面北韓寒冷冬天,彌漫着血腥味的全新感受。
他們勇敢無畏,他們天真無邪。電影正是展現出了這種“狙擊手精神”!
《狙擊手》中就連與志願軍對壘的美軍,也是各有個性和特色的人物。這部電影會告訴你,我們戰勝的不是懦弱無能、槍打不準的“瞎子型”對手,相反,是跟我們勢均力敵、有勇有謀的強大敵人。而戰勝他們的,是一些普通的中國人,隻不過他們靠的不是裝備,而是堅定的意志和強大的内心。
實事求是、客觀專業呈現戰争,這就是《狙擊手》給我的感覺。也是這部電影,讓我第一次感覺抗美援朝戰争作為“人類曆史戰争颠覆”的意涵。
某乎上網友Juli那幾句如何看待抗美援朝戰争的話,現在已經廣為流傳,在文章結尾,我也照錄如下:
一代人吃完了五代人的苦,一代人做出了五代人的事,一代人打完了五代人的仗,一代人建立了五代人的功。
多少英雄埋骨他鄉,多少青春一去不返,多少犧牲未及留名。曆史不容忘卻,祖國方能永遠年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