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靜
王愛兵
馮一博
張家亮
張朝晖
耿玮
姚天聰
14年前,他們度過了生命中最難忘的夏天。那個夏天,作為從業人員、志願者、火炬手,他們與北京結緣,為奧運服務。如今,作為“雙奧人”,他們帶着興奮和驕傲再度出發。在這裡,讓我們聽一聽,他們講述親身經曆的奧運故事,以及切身感受到的從2008年到2022年,奧運會對中國的影響和改變。
張家亮:這次冬奧會我來“跨界”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我是在北五環旁的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射箭場做服務,作為由20多名志願者組成的觀衆醫療隊中的一員,為現場觀賽的觀衆提供醫療保障。”來自北京同仁醫院的醫生張家亮說。當時光流轉到14年後的北京冬奧會,他再次出現在冬奧服務的隊伍中,擔任興奮劑檢查官。“如果讓我對兩次奧運會承擔的工作進行一個描述,我想可以這樣說,2008年時我是在做自己的‘本行’,而今年則是嘗試‘跨界’。”
今年54歲的張家亮一直很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其實在我們這次的興奮劑檢查團隊中,我的年齡比較大,而且這份工作和我一直以來從事的職業也沒有共同之處。”張家亮是北京同仁醫院神經外科的一名醫生,同時也在醫院教育處任職。此次參加北京冬奧會的相關工作對他而言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和突破,更是一次感受不同經曆和生活的機會。他說:“我一直認為自己不是一個特别守舊的人,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目的是要趕上時代的步伐。我在52歲的時候還曾接受過機車訓練,也是班上年齡最大的學生。可能有人覺得年齡大了,不願意再接受新鮮事物,但是我很享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過程,我覺得人活着就要積極樂觀,要不斷學習和擁有一顆上進的心,不能讓生活一成不變,而這也是我再一次參加奧運會相關工作的原因之一。”
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全民掀起了健身熱潮。無論是周末的體育場,還是晚上的公園,參與健身的人群越來越多,張家亮也發現自己身邊的人正在悄然發生着變化。
談及未來,張家亮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奧林匹克運動,關注全民健身,讓每一個人都能擁有強健的體魄和快樂的心情。
馮一博:14年後喜歡體育的心不變
“奧運會是全世界體育和文化盛會,是東道主展示和傳播本國文化最好的舞台。冬奧會開幕前,我和各方夥伴一同策劃了首屆中國體育藝術作品大展,冬奧會期間在北京冬奧村展出。”馮一博說。他是一個土生土長于體育世家的北京人。受家庭環境的影響,2008年正在北京體育大學讀書的馮一博成為北京奧運會棒球賽事志願者。志願者的工作讓馮一博感受到了奧運大家庭的濃濃暖意,奧林匹克精神的感召和中國人對體育的熱情,也在潛移默化中,對他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産生很大影響。
北京2022年冬奧會,馮一博以策展人的身份參與其中,他說:“體育和文化相結合,體育賦予了藝術美的表達,藝術诠釋了運動之美,我覺得這将是未來的一個方向。從這次收集的作品中,也可以發現中國藝術家對于體育的了解比以前更深了,人們對于體育的了解比以前更廣泛更深刻。對藝術家而言,可能冬季項目不像夏季項目那麼熟悉,但他們通過去雪場采風捕捉了很多細節,并且都呈現在作品中,我覺得這是藝術與奧林匹克運動很好地結合。”
兩次參與奧運會相關工作,讓馮一博從一名在校大學生變成了體育産業從業者,不變的是對體育的熱愛。談及奧運對于自己的影響,馮一博說,2014年他正從事體育旅遊相關工作,那時,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馬拉松,甚至希望有機會出國參賽。是以,他設計策劃了一個與柏林馬拉松有關的旅遊産品,自己也報名體驗,隻不過當時的水準有限,但通過那次經曆,讓他堅定了要通過跑步提高自己身體素質的目标。如今,馮一博平時堅持的運動就是長跑,一周的頻率大概是2至3次,每次跑6至8公裡。
耿玮:讓奧林匹克精神帶動更多的人
本報記者 王 燦
“對于我來說,能夠在北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期間,都參與到相關工作中,是一件終身難忘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北京兩次舉辦奧運會,同時我又都參與其中,讓我對于體育、對于人生都有了不同的認識。”談及兩次參與奧運會相關工作,耿玮如是說。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正在上大學的耿玮是藝術體操比賽場館的一名志願者;北京2022年冬奧會上,已經工作多年的她,又參與到火炬傳遞的工作中。在她看來,兩次參與奧運會工作,是從事體育工作的她最值得紀念的事情。
“2008年我在藝術體操比賽場館做志願者,當時主要負責票證查驗等工作。北京冬奧會期間,則是參與了火炬傳遞的相關工作。雖然兩次的工作崗位不同,但是都同樣傳遞了奧林匹克精神,更重要的是,通過奧運會展示了新時代的中國,以及中國青年人的精神面貌。”耿玮說:“北京奧運會時我接觸更多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在比賽場館做好志願服務工作。今年冬奧會參與火炬傳遞工作,更多的是展示中國、展示北京的别樣魅力。在我看來,兩次參與奧運會工作,給我的人生帶來了美好的經曆。”
奧運會不僅帶給耿玮美好的經曆,還讓她深深愛上了體育事業。大學畢業後,耿玮就職于北京市社會體育管理中心,成為一名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的組織者。
談及未來,耿玮表示,北京是“雙奧之城”,我是“雙奧工作者”,希望帶領更多的人參與全民健身活動,讓奧林匹克精神帶動更多的人。
陳靜:我将愛好變成職業
2008年,陳靜有幸成為北京奧運會志願者,開始時被配置設定做網球賽場志願者,後來又有機會參加開幕式演員選拔并順利通過。最終她以開幕式演員的身份參與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
北京冬奧會前,她通過社會公開報名招募,又經過面試、教育訓練、考核、選拔後成為一名興奮劑檢查官。“2008年當得知能夠成為奧運志願者的時候,有一種夢想成真的感覺,可以近距離感受奧運的氛圍;2022年可以以興奮劑檢查官的身份參與,除了激動之外,更多的是感覺身上肩負的責任更大了,工作任務更重了。”
“我本身就是一名體育工作者,畢業之後因為熱愛體育,是以先在中新社工作,參加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前方報道工作,2016年裡約奧運會、2014年索契冬奧會、2018年平昌冬奧會的後方報道工作,現在在豐台體育局負責宣傳工作。因為工作,有時候需要為運動員提供服務,他們身上展現出的頑強拼搏、為國争光的精神會感染每一個人,也會激勵我在本職工作中不斷向前。”陳靜說。
從北京奧運會到北京冬奧會,從2008年到2022年,14年的時間,陳靜覺得也帶給北京很大的變化。她說:“2008年的時候我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那時候母校北京體育大學專業設定比較單一,隻有管理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學院、教育學院等,随着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課程設定也越來越豐富了,開設了與冰雪運動相關的專業。2022年,我是一名體育工作者,能夠感受到無論是北京市,還是豐台區,冰雪進校園、進社群,冰場、雪場建設等,都是更加豐富了,參與冬季運動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王愛兵:把民族傳統與奧林匹克結合起來
“以雙奧火炬手的身份參與兩次奧運會,我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來自北京平谷的王愛兵如是說。
一直以來,王愛兵都緻力于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他認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将中國傳統文化傳遞給了全世界人民,讓他們更好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對國家各方面的發展都非常有意義。他說:“中華國術和國術精神是民族的瑰寶,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财富,傳承中華國術和國術精神是我們習武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今年55歲的王愛兵習武四十年,16歲練習國術,30歲創辦武校,40歲出國演出,先後向多位師傅學習國術知識,希望可以取各家之長。“我也是一名老師,不僅要教學生還要帶學生外出比賽,希望可以互相借鑒,嘗試創新。比如借鑒太極拳的内在功法、訓練形式、心法到形意拳,借鑒内家拳的發力方法到外家拳等。”
奧運火炬手的身份,也讓王愛兵能更好地推廣國術和傳統文化。同時,作為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他,每天清晨都會準時來到帶領大家練習國術的站點,悉心教授大家太極拳等國術項目。在他看來,能夠帶領更多人練習國術,參與全民健身活動,不僅是他的夢想,也是弘揚民族精神的展現。
王愛兵堅信,北京2022年冬奧會,必将把奧林匹克文化和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傳向世界。在未來的工作中,他也會繼續把奧林匹克精神運用到工作中,做好青少年中華國術精神的傳承,以及成年人和中老年人的太極健身養生文化推廣。
姚天聰:身邊的體育氛圍越來越濃
“北京成為‘雙奧之城’,我也很榮幸成為雙奧志願者,而且兩次奧運會服務的都是同一個崗位——興奮劑檢測工作,2008年是陪護員,今年成為了檢查官。2008年時我是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學生,覺得在家門口辦奧運會很想參與,于是通過社會公開招募報名了與我專業相關的崗位,經過幾輪教育訓練和考試,幸運的成為了志願者。北京冬奧會招募興奮劑檢查官的時候,我再次報名并成功入選。” 姚天聰激動的說。
姚天聰的本職工作是在北京市豐台區體育局從事體育科研工作,是以,就基層體育科研來說,群衆體育是他們日常的工作重點。姚天聰表示,2008年以後可以明顯看到大家對于體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最直覺的是在硬體上,各個街道、社群的健身設施數量、密度明顯增加,運用器械鍛煉的人數也在增多。
2014年起豐台區每年都開展健康豐台人運動素質賽事,全民健身動态監測與面對面的專業指導相結合,以比賽的形式全面覆寫豐台區的社群和行政村。豐台區通過這項活動,将科學、有趣的測試方式送到市民身邊,幫助大家進一步了解個人運動和身體素質,進而更加健康、幸福地生活。
随着多年的發展,姚天聰表示,通過相關資料可以看到,豐台居民近幾年的身體素質普遍向好,這和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息息相關,這項體育盛會讓大家認識到了體育運動的魅力,相信北京冬奧會也會繼續帶動大家科學健身,運動氛圍也會越來越好。
張朝晖:奧運會改變了我和周圍人
“作為體育人,能夠真正參與到夏季和冬季兩屆奧運會的籌辦工作中,見證北京成為首個‘雙奧之城’,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北京市體育局辦公室主任張朝晖說。
從夏季奧運會到冬季奧運會,張朝晖在兩屆奧運會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2008年他作為馬拉松團隊秘書長參與了馬拉松項目的籌辦工作,2022年則參與到火炬傳遞工作中。
由于是親身經曆,參與到每一個環節之中,馬拉松在張朝晖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2014年開始生根發芽,讓他成為了一名馬拉松愛好者。這幾年張朝晖完成了十多場全馬,幾十場半馬。
奧運會不僅給張朝晖帶來了改變,他覺得也給大家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因為我一直從事體育工作,能明顯感受到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激發了大家的運動熱情,讓體育真正成為了一項産業。比如,之前可能大家打羽毛球就在家門口或小區裡,現在則希望能夠走進羽毛球館。這一小步,代表的不僅是觀念的改變,要更專業更健康地參與運動,也讓與運動項目相關的裝置、場地、功能性食品飲料等産業都得到發展,拉動了體育産業的發展。”
張朝晖希望北京冬奧會結束後,大家參與冰雪的熱情不減,特别是年輕人能夠持續喜歡冰雪運動,打冰球、玩滑雪。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均為
本報記者 顧甯
本版配圖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中國體育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