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坡嶺:俄進口替代從被動防禦到主動作為

作者:環球網

來源:環球時報

2014年克裡米亞危機以來,美歐一邊對俄羅斯施加嚴厲制裁,一邊齊聲指責俄實施的進口替代政策違反世貿組織相關規則。美歐這種指責無疑是對WTO規則的政治化,是“合則用不合則棄”的國際政治投機行為。

進口替代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當一國貨币大幅貶值導緻進口品變得昂貴時,國内消費者和投資者不得不減少進口,用本國生産的相似産品代替進口品。另一種是指一國主動采取的某種産業政策或戰略。這種政策或戰略通過關稅或非關稅壁壘限制進口,鼓勵或補貼國内生産、國内采購,進而達到促進本國相應産業(一般是工業制造業)發展的目的。拉丁美洲國家曾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采取過這種戰略政策。

始于被動防禦

俄羅斯1992年開始市場化經濟轉型,國内價格自由化,國際上采取對外貿易自由化。盡管此後俄羅斯出現快速的去工業化現象,但直到2008年之前,俄羅斯一直沒對國内消費者和生産商消費進口品還是國産貨施加主動幹預和限制。特别是1999年之後,因為能源價格暴漲,出口石油天然氣獲利頗豐,用賣石油天然氣的錢進口消費品和機械裝置比自己生産顯得更加劃算。是以到2008年,俄羅斯市場上充斥着來自國外的衣服鞋襪、牛奶雞蛋和汽車電器。俄羅斯的火箭、軍艦、輪船、坦克中也有大量來自烏克蘭的火箭發動機、瓦斯輪機和其他關鍵零部件。

2008年開始,烏克蘭開始加速發展與北約和歐盟的關系。這時,俄羅斯發現自己的國防工業以及飛機、造船、航空航天工業等,仍然高度依賴烏克蘭提供的關鍵配件,國家安全存在隐患。是以,2009年俄羅斯首次提出進口替代的政策規劃,要求國防軍工、食品生産實作自我保障。之後,進口替代作為戰略規劃盡管在落實,步伐并不快。但2013年下半年烏克蘭“顔色革命”突然加速,反俄情緒急劇上升。在此背景下,俄羅斯決策層深感不安,開始全面推動國防産品生産的自給自足。自此,有了俄羅斯現代經濟史上第一份禁止和限制進口的進口替代檔案——《關于禁止和限制在國防和安全訂貨中采購外國産品和服務的規定》。

2014年以後,美歐對俄實施一輪又一輪制裁。其中,美國對俄實施技術封鎖,歐盟配合對俄實施金融和國際資本封鎖,波蘭、捷克、立陶宛、拉脫維亞等進行邊界和通道封鎖。俄羅斯随後實施反制裁禁止進口措施,其中能發揮作用的主要是限制來自美歐陣營的農産品進口,當時受影響的主要是來自波蘭的牛奶和相關制品以及水果蔬菜、禽蛋産品等。

漸成主動戰略

在美歐嚴厲制裁下,俄羅斯不僅無法從西方獲得軍事技術、國際金融資源,稍微敏感些的民用技術以及俄戰略領域企業在國際市場也都遭受圍堵。在此背景下,俄羅斯進一步強化了進口替代戰略作為國家安全戰略的屬性和地位。2015年12月31日推出的《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要求“實行積極的進口替代戰略,降低對國外技術和工業品的依賴,加快農業綜合體和醫藥産業的發展”;“加快高技術領域的發展,鞏固航空和原子能領域的既有地位,恢複傳統工業領域(重型機械、航空和成套裝置)的領先地位”;“把國防工業作為俄羅斯工業現代化的發動機,加快國防工業的發展,在新的技術基礎上重組國防工業綜合體的産業基礎”。

如前所述,進口替代本質上屬于後發國家的工業化政策與戰略。但俄羅斯的進口替代與一般情況不同。一方面,俄羅斯在20世紀經曆過工業化的高度發展階段;另一方面,較之對傳統的資本密集型工業的改造,俄羅斯更加重視新型的知識密集型工業化的發展。是以,在俄羅斯的進口替代政策設計中,大量進口替代舉措指向具有戰略安全意義的食品工業、國防工業、醫藥産業以及具有戰略意義的資訊産業、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原子能産業等。這些産業的進口替代被定義為“新工業化”。

另外,俄羅斯的進口替代戰略是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并行的混合戰略。在俄羅斯進口替代政策工具中,基本不涉及配額、關稅保護和複匯率制等傳統的進口替代戰略貿易保護手段。俄羅斯政府盡管對重點進口替代産業實行金融和财政扶持,但還都是基于市場邏輯的政策扶植。這種政策邏輯基本避免了激勵扭曲,堅持了保護與競争并重原則,同時也利用了盧布貶值帶來的競争力回升機制。

實施效果如何

俄羅斯為進口替代政策規定了一定時期内軍工、糧食、肉蛋禽及奶制品、化工裝置、運輸機械、醫藥産品等各領域國産貨供應占比。總體上看,軍事工業體系的自主安全在2018年後基本實作,糧食和食品自給率也達到98%以上。醫藥和醫療器械、電氣裝置、化工裝置、機床儀器等複雜和精密制造等領域的進口替代也有不小進展,但距政策目标還有相當距離。

特别是2018年以來,俄羅斯政府推出13個國家項目,國家基礎設施投資、産業發展和科技創新、民生、環境、教育等方面的新投資都有明确的國内産品采購比例。由于這些投資主要來自國家财政以及相應的發展和開發基金,是以國家項目政府采購30%以上必須是國産裝置的要求甚至上升到法律強制層面。但這些要求往往難以落實,或者隻能在考核的最後時刻勉強達到。究其原因,主要是替代進口品的國内裝置或産品在性能和技術名額上難以達标,或者質次價高,使用壽命和後期維護成本較高。

總體來說,進口替代在俄羅斯由自發程序上升為戰略政策,是外部壓力和國内結構性沖突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俄羅斯的進口替代一開始是國家安全意義上的被動防禦行為。其次,在烏克蘭危機和2015年經濟危機的背景下,進口替代本身也是一種反危機政策。在2015年盧布匯率大幅貶值的背景下,鼓勵消費和投資品采購國産化是應對危機的需要。第三,進口替代是俄羅斯經曆長期去工業化後的自救行為。

對于俄羅斯這樣一個大國,産業自主和經濟自主是國家整體安全的組成部分。在俄羅斯進口替代産業規劃中,基于前沿技術的新産業增長是重心。執行進口替代政策過程中,俄羅斯基本放棄了20世紀60年代拉美國家那些關稅和配額等貿易保護手段,也放棄了複匯率制和金融管制等可能“激勵扭曲”的做法。進口限制和政府采購的适用範圍基本限制在了國防軍工和國家項目層面。當然,對于波蘭、捷克、立陶宛實施的食品反制裁進口限制另當别論。(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