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秦掃六合之後的形勢與政策

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大王旗。自陳勝吳廣發出“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的呐喊之後,秦末風雲變幻的天下局勢之中,伴随着東方六國的重新“出山”,中國曆史迎來了亂世之秋,可以說,在這個亂世之時,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的形勢呼喚着新的整合。

大秦掃六合之後的形勢與政策

掃六合的秦始皇,也是帶給了結束春秋戰國群雄逐鹿的政治紛争以後的中國一種全新的政治治理格局和政治制度基礎。

大秦掃六合之後的形勢與政策

自古以來,一個王朝的長遠之發展,勵精圖治的皇帝,是必要條件。秦始皇在進行人事選任的過程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比如公子扶蘇不在身邊,讓宦官趙高等人逐漸掌握權力,這讓秦朝一統天下之後面臨着危機。

一個王朝,打天下階段和治天下階段的應當采取的政策是不一樣的。秦朝在一統天下的過程中,采取了獎勵耕戰式的法家模式,有助于一統天下的程序,事實證明也是如此。但掃清寰宇以後,面臨的形勢已經不同以往。此時,就應該對王朝的政治治理模式進行調整,而不是繼續沿用法家的模式。

明末的李自成大順政權,其實也是沒有及時進行政策的調整而導緻其勝利果實被清朝部落殖民政權竊取。

試想一下,如果大順政權成功實作政權的轉型,保護封建地主的權益,獲得封建地主的支援,并對其進行統戰,則大順政權也許會獲得成功。

曆史就是這樣,政策和政策是馬上打天下,治理天下,進行一切活動的基礎,隻有及時進行政策的調整,才能實作戰略意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