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出品方/作者:長江證券,于海甯)
1 高精度定位與精準農業的關系
自動化、精準化是大陸農業下一階段發展的方向
農業問題直系民生,自古以來皆為國之根本,如何提高農業産值是每個時代都須正視的 問題。中國農業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農業 1.0 為傳統農業,生産工具簡單,生産效率較低,不具備天災抵抗能力;農業 2.0 為小型規模化農業,其利用農業機械實作規模化 生産,以提高生産效率;農業 3.0 為自動化農業,職業農民利用軟體、硬體裝置等實作 大範圍、精準化作業,大幅提高資源使用率;農業 4.0 為智慧化農業,其在 3.0 的基礎 上繼續深化農業數字化、智能化程度,通過各類傳感器裝置擷取資料,對農業資源進行 更深層次整合,真正實作無人化生産。總結來看,智慧農業是農業資訊化發展從數字化 到網絡化再到智能化的進階階段,其中精準農業和數字農業是智慧農業的組成部分。
大陸農業機械化推進情況良好,目前正處于農業 2.0 邁向 3.0 階段。根據農業農村部資料披露,2019年大陸主要糧食作物(小麥、水稻、玉米)在耕種收環節中綜合機械化率 已達到 80%以上,基本全面實作全程機械化作業。薄弱環節(如棉花、花生、油菜等) 機械化率亦在快速突破,農業機械化率整體穩步提升。自動化、精準化将成為下一階段 發展的主題,大陸農業正處于從 2.0 邁向 3.0 的階段中。

農業種植可分為“耕”、“種”、“收”三大環節,精準化、自動化作業有望全面滲透。具 體來看,自動化涉及的具體場景包括:土地預耕、播種、施肥、除蟲、除草、灌溉、收割采摘、分揀等。上述場景的主要涉及的具體操作包括:中大型農機精準耕收、小型無 人車除草噴播、農業無人機噴播“種藥肥”、遙感無人機自主高清航測、農業物聯網實時 監測等。所設計技術包括高精度定位、高精度制圖、感覺識别、智能控制、智能管理等。
高精度定位導航技術是精準農業發展的關鍵
精準農業是智慧農業的第一站,其主要依靠 5S 技術,目前已經發展成熟。5S 技術包括 遙感、地理資訊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數字攝影測量系統、專家系統等,目前在農業中的應用已經較為成熟。在 5S 技術精準定位導航的作用下,耕種、收割等适合中大型農機作業的簡單場景有望率先落地。大資料、物聯網等技術也在農業領域中逐漸應用,主要用于智能施肥、灌溉裝置的建構,在 5S 技術的配合下,有望推動播種、施肥、灌溉、 除蟲等場景快速落地。
雲計算、人工智能、5G 農業應用目前正處于探索階段,是農業 3.0 後期邁向 4.0 的關 鍵。在 3.0 基本實作農業自動化、精準化作業的基礎上,通過 5G 網絡傳輸海量物聯網 資料,由人工智能和雲計算技術分析決策後,可在大範圍内将農業資源配置深度優化, 進一步降低人工參與度,使生産作業更智能、管理更精細、決策更精确。
高精度定位導航技術将始終在農業智能化中扮演核心角色。農業智能化需建立在自動化 的基礎之上,而農業自動化第一步則是賦予農業生産工具自動行駛能力。農業生産工具 包括但不限于中大型農機、農業無人車、農業無人機等,其自動駕駛所需功能與汽車類似,均需具備環境感覺、定位導航,但考慮到農田環境遮擋多、植被多、幹擾少的特點, 農機和無人機自動化作業主要依賴定位導航而非感覺識别。
中大型農機應用落地較快。中大型農機作業場景較為簡單,僅依靠高精度定位導航技術 即可實作自動化作業,是目前落地速度最快的農用器械之一。中大型農機目前以後裝改 造為主,其智能化套件主要包括四部分:高精度衛慣組合導航接收機、電動方向盤、顯 示屏、攝像頭。智能化套件利用衛星定位、機械控制、慣性導航等技術,使農機按照規 劃好的路線,自動調整行進方向,作業精度可達厘米級,可适用于插秧、開溝、耙地、 播種、起壟、施肥、噴藥、收獲等各種農業作業環節。
農業無人車在高精度定位導航技術的基礎上,可根據需求裝配多種功能元件,完成多種 操作。農業無人車體積小,可在田壟間靈活穿行,根據不同農事需求,搭配不同功能組 件後,可實作精準植保、高效播撒、智能割草、農資運輸、防疫消殺等多種功能。
農業無人機可集播撒、噴灑、測繪等功能于一體,精準高效的完成多項農事。農業無人 機同樣以高精度定位導航技術為核心,輔以攝像頭、雷達等傳感器實作精準定位導航、 空中避障、地形探測等操作,搭配大容量智能藥肥箱,以完成施肥、除蟲等農事活動。 此外,農業無人機可配備多鏡頭傳感器,快速執行農田果園高清測繪任務、快速拼接高 清地圖,全面提升農業無人機作業效率。
除降低人力依賴度外,農業精準化可帶來多方面優勢。以農業無人機為例,其根據航線 精準飛行作業,可保證作業過程更加高效、降低重複作業面積、資源浪費。此外,無人 裝置可全天候工作,作業效率穩定且遠超人工作業,在大範圍、高重複的勞動場景中優勢顯著。此外,在山地、丘陵等地形複雜的地區,小型農業無人車、農業無人機行動更 加靈活,可降低傳統大型農機對作物和田地的損害。據億歐智庫披露資料,2019 年我 國無人機保有量已達到 5.5 萬架,植保作業面積達 8.5 億畝,通過精準作業減少農藥使 用量 20%,節省用水 90%,提高農藥使用率 30%。
美國、日本智慧農業發展模式可供參考
大陸面積廣闊,地形多樣複雜,既有諸如江浙雲貴等零碎分散的耕地,又有諸如東北、 新疆等廣袤成片的耕地,農業智能化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法推進。全球各個農業 發達的國家在發展程序中結合自身資源禀賦,探索出了各自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路徑, 主要可劃分為三種模式:規模生産模式、精細作業模式、科技賦能模式。美國地廣人稀、 工業發達,為規模化農業生産創造了良好基礎;日本人口密集、耕地分散,将精細作業 引入農業以提升要素生産率。上述國家智慧農業發展模式對大陸不同地區均有參考意義。
在地廣人稀且工業發達的基礎上,美國形成了以大規模農場為代表的經營模式。大型家 庭農場通過先進的農機裝置管理着上千畝的連片土地,從耕地、播種、管理、收獲,乃 至運輸、貯藏、加工,每一個生産環節都具備高度機械化特征。作為農業集約化、産業 化經營的代表,美國是農業機械化水準最高的國家,具有極高勞動生産率。
受地理、人口等因素的限制,日本無法建立大規模農場,故其農業經營機關主要以小規 模農戶為主。小型農業機械在日本的小規模、精耕細作生産模式中被廣泛應用,在其主 要作物水稻的田間作業中,耕地、插秧、植保、收獲等環節基本完全實作機械化,日本 的水稻育秧、插秧、半喂入聯合收獲機械居世界領先水準。然而,精耕細作的生産模式 和家家戶戶小而全的生産裝備,也造成了日本農業較高的生産成本。同時,面對資源禀 賦相對不足的問題,日本在精耕細作的生産模式下大力發展生物科技和農藥化肥産業, 着力于實作生産環境的改善、作物品種的改良以及土壤品質的提高,進而提升機關要素 生産率。
以色列在農業裝置的機械化、電子化和智能化方面均具有一定優勢,擁有國際領先的滴 灌技術、水資源管理技術、保護地栽培技術等,幫助以色列在惡劣的環境下創造了農業 奇迹。此外,在農業物聯網方面,以色列已經實作了農作物動态監控、物流倉儲溯源監 管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諸多農業設施可以通過手機進行遠端管理,實作了生産效率的提 升和人力成本的降低。
工業化發展幫助大陸實作了經濟的持續增長以及物質财富的快速積累,其中機械技術和 化學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普及與應用,在一定時期内大幅提升了大陸農業綜合生産效率。 然而,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導緻土壤闆結、有機質下降、生物多樣性降低;土地的過 度開墾造成土地荒漠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等問題;傳統農業機械的大量使用也增加了 大氣、土壤污染的風險。上述問題對農作物産量和品質構成不利影響,降低了農戶耕種 積極性,損害農業可持續發展性,給大陸糧食安全帶來挑戰。
生物科技與藥肥産業對于整體農業生産影響重大,而農業作業模式則同樣重要。考慮到 大陸耕地種類複雜多樣的特點,農業作業智能化應因地制宜。在東北、新疆等地區,耕 地較為集中平整,地均勞動力較少,大型農機應用較多,有望較快實作農業自動化作業。 在江浙雲貴等地區,耕地較為零碎不平,難以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更為适合以日 本為代表的小型農業機械精細化作業。而在基本實作農業自動化、精準化後,大陸農業 發展将朝着以色列農業為代表的科技賦能智慧農業方向。(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2 農業智能化勢在必行,供需沖突亟需緩和
需求側:需求量質雙升,提高農業效率勢在必行
人口數量持續正增長,對農産品需求總量持續提升。大陸總人口自 1962 年以來便持續 保持正增長,截至 2020 年,大陸總人口達 14.1 億,近年增速大幅放緩,随着大陸生育 政策的轉型,總人口增長有望提速,農産品需求剛性增長。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大陸居民對農産品需求品類逐漸更新。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0 年大陸居民可支配收入為 32189 元,相比于 2013 年 18311 元接近翻倍,伴随人均可支 配收入增長而來的是居民食品消費比例的變動。中國居民人均食品消費中,肉蛋奶占比 逐年提高,反映出中國居民對于食品消費品類的更新,人民的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 轉變,對農産品的數量和品質均提出了更高要求。畜牧業通常需要以種植業作物為基礎 進行生産,食品消費更新将對大陸種植業提出更高的需求。
供給側:供給增長乏力,生産模式亟需改善
糧種基因紅利漸淡,糧食年産量邁入增長瓶頸,依靠科學技術提高生産效率迫在眉睫。 通過複盤大陸糧食産量情況,我們發現在過去幾十年中推動大陸糧食總産量提升的原因 主要有兩個: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帶來的生産積極性的提高、雜交水稻研發帶來的糧種 基因紅利。其中,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效率已在 1991 年左右達到極限,而雜交水稻 的糧種基因紅利也随着其滲透率的不斷增長而漸淡。自 2015 年以來,大陸糧食産量保 持相對穩定,增長陷入瓶頸期,如何使糧食産量繼續增長成為當下必須要面對的難題。
農業問題涉及全球,通過科學技術提高産量是唯一出路。據世界銀行統計,自 1961 年 以來,全球和中國人均耕地面積整體呈現下降趨勢,農業問題涉及全球;其中,中國人 均耕地水準持續低于全球人均水準,農業沖突相對更加尖銳。此外,據海關總署資料披 露,大陸農産品貿易逆差逐年擴大,農産品進口額屢創新高。長期次元,農業問題涉及 全球,依靠進口緩解農業沖突非長久之策,且其與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密切相關,是以 通過科學技術提高單畝産量,增強農業自主性不容忽視。
城鎮化率提高,務農人口不斷下降,第一産業勞動力供給不斷下滑。據國家統計局資料 披露,大陸城鎮人口和城鎮化率自 2015 年來不斷攀升,預計到 2025 年城鎮化率有望 達到 68.8%。與不斷攀升的城鎮化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陸第一産業就業人數及其占比, 據農村農業部資料披露,2015 年以來大陸第一産業就業人數和占比持續下滑,預計到 2025 年第一産業從業人員占比将低至 20.1%。第一産業勞動力供給量整體明顯下滑。
老齡化導緻勞動效率和積極性降低。從人口結構來看,2020 年農村 65 歲及以上老人 的比重為 17.72%,明顯高于城鎮。未來農村青年向城鎮遷移将持續改變鄉村剩餘人口 的數量和年齡結構,進一步加劇農民老齡化。農村人口的持續減少以及勞動力老齡化決 定了未來中國糧食供給要以提高生産效率為主要方向,是以開展現代化農業生産,打造 規模化生産,加快農業耕作模式由勞動密集型向現代化、機械化改變,發展智慧農業成 為必然趨勢。
中國土地分散度較高,小規模土地占比極高。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在一定時期 内推動了大陸農業的發展,但也導緻大陸大量土地掌握在小型農戶手中。高度分散的土 地導緻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程序受阻。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大陸農戶平均土 地經營規模結構中,小于 1 公頃的土地占比高達 93%,遠高于世界平均水準。
大陸農業生産規模小,生産成本高,結構待優化。大陸土地呈現高度分散的結構,難以 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系統化作業。農戶基數龐大,耕種技術和農業知識儲備參差不齊、 整體偏低,導緻相關企業在推廣新型農業技術時難度較大,持續研發和推廣意願較低, 在研銷兩端形成惡性循環。根據 2015 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披露,中 國農業成本已全面超越美國,且多數主要農作物的物質與服務費用金額與占比較低。
在傳統粗放的農業生産模式下,農藥、化肥施用的技術和裝置較為落後,過量農用化學 品被投入到農田中,導緻農田生态平衡遭到破壞,農産品的産量、品質下降,繼而進一 步激發農戶逐年增加農用化學品的使用,形成惡性循環,不但降低農戶耕種積極性,損 害農業發展可持續性,甚至直接危害人類健康。農用化學品存在增加産量和污染環境的 自身沖突,是以需要精準、适度、科學的施用。
3 萬事俱備,東風已來,農業智能化有望加速發展
政策端:扶植力度加大,推動北鬥賦能落地
智慧農業扶植力度不斷加強。自 2011 年農業部釋出《全國農業農村資訊化發展“十二 五”規劃》起,國家不斷加強對智慧農業發展的支援力度,連續多年的中央一号檔案明 确農業資訊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和建設步驟,2014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 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幹意見》,提出“建設以農業物聯網和精 準裝備為重點的農業全程資訊化和機械化技術體系”,将發展物聯網和精準裝備作為建 設農業現代化的重點工作。2015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 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幹意見》,提出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在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機 裝備、生态環保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2015 年後,智慧農業相關政策出台頻率進一步加快,關于傳統農業數字化更新的重視 度不斷提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重點提出要提高農業技 術裝備和資訊化水準,加強農業與資訊技術融合,發展智慧農業,提高農業生産力水準。 《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 年)》中重點提出要加快生産經營數字化改造到 2025 年,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2021 年 3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 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标綱要》正式釋出,從政策層面提出了 智慧農業的發展目标:“要加強大中型、智能化、複合型農業機械研發應用,農作物耕種 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 75%,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方式,建設 智慧農業”。
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持續加大。2004 年政策出台以來,支援強度逐漸加大,惠及範圍不 斷擴大,政策效果持續顯現。截至 2020 年底,中央财政累計投入 2392 億元,扶持 3800 多萬農民和農業生産經營組織購置各類農機具 4800 多萬台(套)。2021 年中央财政安 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 190 億元,比 2020 年增加 20 億元。
農業政策扶植更加精準,着力補貼農機科技自主創新類裝置。根據農業部、财政部釋出 的《2021—2023 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在補貼資質方面着力突出農機科技自 主創新,推廣使用智能終端和應用智能作業模式,深化北鬥系統在農業生産中的推廣應 用,確定農業生産資料安全;在補貼标準方面着力做到“有升有降”,提升部分重點補貼 機具補貼額,測算比例從 30%提高到 35%。
市場端:萬事俱備,東風初至
相關技術發展成熟,初級應用迅速落地,各行業巨頭紛紛入局智慧農業。截至 2020 年 年末,中國農村寬帶接入使用者達到 1.42 億戶,較 2019 年末增長 712 萬戶。全國行政 村通光纖率和 4G 覆寫率均超過 98%。農村網絡覆寫率不斷提升,為北鬥高精度定位應 用提供了基礎網絡支援,以中大型農機為代表的簡單耕種農事具備規模化落地條件。智 慧農業憑借其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海量的資料資源吸引各行業巨頭紛紛入局。
農機北鬥終端邁入規模化應用爆發期,行業拐點已至。根據中國衛星導航在其第 12 屆 年會中披露資料,2020 年大陸輔助駕駛農機銷量為 40824 台,同比 2019 年銷量增長 140%。2020 年底輔助駕駛農機存量約 7.3 萬台,過半數為 2020 年新增終端,農機北 鬥終端銷量基數和增速均有明顯提升,行業正式進入規模化應用的爆發期。
2021 年農機北鬥終端降價明顯,行業滲透率有望加速滲透。以業内代表型廠商産品為 例,根據農機通網站公布價格,2020 年華測領航員 NX300、豐疆智能 FJNBD-2.5RD、 惠達科技 HD308BD-2.5GD、司南 AG360/360Pro 等平均成交價格在 5 萬元以上,平均實付價格在 3 萬元以上。2021 年農機北鬥終端大幅降價,部分經銷商和産品報價不足 2 萬元,扣除各地補貼 5000-6000 元後,部分使用者實付價格或低于 1 萬元。在 2020 年 行業邁入規模化應用爆發期後,2021 年産品降價将有助于智能農機市場滲透率快速提 高。
土地流轉率和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智能化所需基礎環境優化。前文已述,耕地分 散嚴重阻礙了大陸農業機械化的程序,而土地流轉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述難題。根 據農業農村部資料披露,大陸土地流轉面積和流轉比例均逐年增長,預計 2024 年後可 突破 50%,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亦在逐年提升,預計 2025 年可接近 80%。土地流轉率 和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為農業智能化提供了便利。
4 空間段、地面段建設完成,國内廠商大有可為
從海外壟斷到國産廠商崛起,政策補貼效能巨大。自動導航裝置對于傳統的農機企業是 完全陌生的領域,大陸早期自動導航裝置主要由 John Deere、CNH Global、CLAAS KGaA mbH 等國際企業以自動農機整機的形式引入市場。2010 年後主要以進口 Trimble、 John Deere、Topcon 的自動駕駛裝置為主。同年,黑龍江農墾總局将自動駕駛裝置納 入農機購置補貼範圍,推動自動駕駛裝置銷量快速增長,諸多國内廠商從代理商轉型自 産導航系統。2013 年新疆自治區将自動導航納入農機補貼範圍,再次推動國産品牌的 崛起。2016 年多省份将北鬥終端列入補貼目錄;2017 年正式進入省級補貼範圍,中國 農業自動導航裝置國産廠商踏上崛起之路。
空間段北鬥三号組網完成,地面段增強網絡建設完備,産業鍊叢集效應推動行業快速發 展。北三于 2020 年全面建成,其在亞太地區信号優于 GPS,以中國移動、千尋位置等 企業為主的差分服務信号網絡也在近年陸續完工。此外,在農業領域,從底層算法到相 關産品的北鬥導航全産業鍊也在大陸逐漸成型。農業大資料服務、農業管理系統相關企 業主要聚集于北京,物聯網及農機裝置企業主要聚集于廣東和上海,産業叢集效應推動 行業快速發展。
行業拐點已至,精準農業有望快速發展
智慧農業市場空間巨大,精準農業有望率先落地。據華為預測,智慧農業在 2020 年市 場規模預計可達 267.61 億美元,2015-2020 CAGR 高達 14.3%。長期角度,随着應用 場景不斷落地,智慧農業行業景氣度有望持續。中期角度,考慮到技術成熟度和大陸農 業的現狀,我們認為以無人裝置為重要載體,以高精度定位技術為核心技術的精準農業 有望率先落地,實作簡單農事的自動化操作。短期角度,結合市場情況,我們認為精準 農業中的輔助農機市場銷量出現明顯拐點,疊加輔助駕駛裝置廠商後續降價舉措,輔助 農機有望快速起量。
智慧農業是農業資訊化發展從數字化到網絡化再到智能化的進階階段,其中精準農業和 數字農業是智慧農業的組成部分。總體來看,智能農業可劃分為産前、産中、産後三部 分。其中,精準農業主要涉及産前和産中,其主要依靠以高精度定位為主的 5S 技術, 數字農業則主要涉及産中和産後,其主要依靠物聯網、大資料等技術。
精準農業主要依靠以高精度定位為主的 5S 技術對農用器械實作控制,根據空間變異, 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一整套現代化農事操作,其更注重效益的提升,目前主要集中 在中大型農機耕種收等場景中。數字農業則在精準農業的基礎上,對農作物生長過程進 行監測和資料擷取,相比于精準農業,其更多的利用了物聯網和大資料技術,産業鍊目 前主要聚集在大資料分析平台和物聯網管理系統。
精準農業是智慧農業的基礎,是農業智能化征程的第一步。精準農業目前主要涉及的産 業為自動化的農事工具,如中大型輔助駕駛農機、小型農業無人車、農業無人機等。其 中,小型農業無人車和農業無人機主要以完整産品形式提供,而中大型輔助駕駛農機則 主要以後裝改造為主,涉及衛慣組合導航、電動方向盤、顯示器、天線、角度傳感器、 控制箱等多個産品。(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國内廠商強勢崛起,競争格局日漸清晰
農業無人機和農機自動導航裝置是目前精準農業兩大主要産品。農業無人機對于內建、 操控技術要求較高,使用成本和難度均較大,落地速度較慢。農業無人機中數量最大、 增長最快的為植保無人機,根據農機通資料披露,2021 年上半年植保無人機品牌關注 度最高的前五名分别為大疆農業、極飛科技、天鷹兄弟、無錫漢和、沃得農機。其中, 大疆農業、極飛科技關注度大幅領先于其他企業,植保無人機行業頭部集中效應明顯。
農機自動導航系統主要依靠定位導航技術,操作簡單,有望率先落地。自動導航系統可 代替農戶完成對農用器械的駕駛操作,主要用于播種、耕地、收獲等作業。上述作業僅 需農機按照指定路線行駛即可,操作較為簡單。國内相關企業主要有華測導航、合衆思 壯(旗下禾壯慧農)、聯适導航、豐疆智能等,海外相關企業主要有 Trimble、Topcon、 John Deere 等。随着北三組網、高精度增強服務網絡建設完成,國内廠商在底層算法技 術、應用産品上不斷精進,國内企業相比海外企業在産品成本效益上優勢明顯。
根據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年鑒披露資料,大陸農用中大型拖拉機在 2019 年的存量為 444 萬台;根據 CSNC 2021 年會公布資料,大陸 2018-2020 年農機自動導航系統銷量分别 為 8345、16984、40824 台,截至 2020 年底,大陸農機自動導航系統存量為 7.3 萬台。
在上述已知資訊和資料基礎上,我們做出以下假設:(1)自 2019 年起,農用大中型拖 拉機存量 2020-2025 年增長率為 3%;(2)2025 年農機自動導航系統在農用大中型拖 拉機存量市場的滲透率為 15%;(3)2021 年農機自動導航駕駛系統均價為 1.6 萬元, 此後每年降價 10%。在此基礎上,我們測算出 2025 年農機自動導航系統年銷量約為 26.5 萬套,市場規模約為 28.2 億元。
5 投資分析
人口增長和個人所得提高,對糧食的需求呈現量質雙升的态勢;而耕地面積基本穩定, 可用務農勞動力不斷下降,農業生産成本居高難下則限制了糧食供給的提高。供需兩側 沖突日益尖銳,通過科學技術提高農業效率具備必要性。此外,大陸政府多年來不斷加 大農業扶植力度,對智能終端予以重點支援;農村通信網絡和機械化基礎已經相對完善, 土地流轉率持續走高,為大規模機械化、精準化作業掃清了阻礙;2021 年農機輔助駕 駛裝置價格大幅下降,行業滲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精準農業是智慧農業征程的第一站。長期角度,随着應用場景不斷落地,智慧農業行業 景氣度有望持續。中期角度,考慮到技術成熟度和大陸農業的現狀,我們認為以無人設 備為重要載體,以高精度定位技術為核心技術的精準農業有望率先落地,實作簡單農事 的自動化操作。短期角度,結合市場情況,我們認為精準農業中的輔助農機市場銷量出 現明顯拐點,疊加輔助駕駛裝置廠商後續降價舉措,輔助農機有望快速起量。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資訊,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