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徐典典
作為教育者,首先要明确的一點就是:
孩子們的抵觸情緒合情合理。
你要他在家學習,
他可能天天惦記着玩手機;
你教他規矩,
他可能隻想随心所欲;
你希望他聽話懂事,
他可能故意和你唱反調……
我們羨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背後一定站着用心教育的父母。
随着冬奧滑雪冠軍谷愛淩火遍全球,
她的媽媽谷燕也一夜封神,
被贊【育兒界天花闆】級的人物。
這位媽媽畢業于北大和斯坦福,
卻從不要求女兒考100分,
從不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女兒。
谷愛淩從小立志要上斯坦福,
可她告訴女兒:
“你不是必須要上斯坦福,
重要的是,你一輩子都不放棄學習。”
教育孩子沒有特定公式,
家長把自己的心态放低,
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強加在孩子身上,
每個孩子都千差萬别,
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更為重要。
寫在最後:
早在17世紀,哲學家洛克就認為:
“人出生時心靈就像白闆一樣,
人的一切觀念和知識,
都是外界事物在白闆上留下的痕迹。”
如果家長留心觀察,
就能了解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不那麼“乖”?
為什麼沒能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
其實,
孩子的一切模樣都是我們自己在他身上的投影。
讀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回到小時候,
重新做一次小孩,讀懂當年的自己。
懂得傾聽、以身作則、耐心教導,
勝過空洞的說教。
教育的目标不是讓孩子必須成為誰,
而是成為他自己。
當他長大獨立後,
才有可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好的教育,
是給孩子插上一雙夢想的翅膀,
引導他相信自己,信賴父母。
當他長大,
你看見那個獨立優秀的人,
身上有你的影子。
—— End ——
作者:徐典典,育兒專欄編輯,專注育兒和兒童心理學研究。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