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甜甜上國小的時候,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後,甜甜撲過來摟着我的腰高興地嚷嚷道:“媽媽,快來看我的新玩具。”我仔細瞧了瞧,甜甜手裡抓着一隻毛茸茸的小熊,但是顔色有點舊了。我問她這個小熊怎麼來的,甜甜嘻嘻一笑,很得意地說道:“我和班裡的同學交換的,用咱們家的小兔子。”聽甜甜這麼說,我就有些生氣了,因為那個小兔子玩具是前幾天才買回家的,會自己唱歌,晚上還會自動發光,花了整整500元。沒想到買回來才幾天,甜甜竟然私自決定拿去交換了,換回來這麼一個舊玩具。
我嚴肅地斥責她:“你多大了,到底懂不懂事?竟然拿着新買的小兔子換回來這麼一隻破小熊!”也許沒想到我會生氣,剛剛還興高采烈的甜甜委屈地噘着嘴,輕聲地向我解釋道:“我很喜歡這隻小熊,是以才決定交換過來的。”
聽甜甜這麼說,我突然醒悟過來,是啊,隻要她自己喜歡就好,我為什麼要指責她的決定呢?這樣想着,我内疚起來,因為就在前幾天,我還因為差不多的一件事傷了甜甜的心呢。
那天中午我打掃衛生,看到一個玩具木馬,有些舊了,就打算扔掉。但是甜甜看到後決定留下來,說什麼也不同意我扔掉那個木馬。于是我便找了個機會,趁她回屋忙别的事情時将破舊的小木馬扔進了垃圾桶。後來被甜甜發現了,她就哭了起來。我一生氣,便對她說道:“你決定不扔就不扔了?你想把家裡變成垃圾堆?”聽了我的話,甜甜哭得更厲害了,她抽泣着說:“小木馬不是什麼垃圾,她是我的寶貝,是爸爸送我的生日禮物。”
那一刻,看着甜甜臉上的淚痕,我内心中一陣疼痛。在甜甜的心中,什麼該扔,什麼不該扔,有着自己的喜好和标準,隻要她喜歡,即使再破舊的東西都是她的寶貝。她的決定我要學會尊重,而不是指責,更不是代替她做出決定,那樣隻能深深地傷害她的心。
其實生活中,像我這樣犯錯的家長還有很多。我們習慣了站在自己的價值觀念上去指責女孩的決定,代替她做出一個又一個的決定,而不去考慮她的内心感受。有一次去朋友家玩,正好朋友在給她八歲的女兒做說服。朋友女兒放暑假了,朋友便打算給她報一個奧數班,但是女兒卻并不想去,于是朋友便開始了苦口婆心的勸說。勸說了一上午,女兒還是決定不去,最終朋友便拉下臉來,沖女兒吼道:“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已經給你報名了,由不得你。”
在我看來,朋友和我犯了同樣的錯誤:忽視了女孩的意願,指責她們的決定,繼而代替她們做了最終的決定。其實允許女孩成為她自己,不去過多地幹涉她的決定,才是最好的親子相處之道,也是最好的教育之道。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一直按照自己的标準培養女孩,決定她的愛好和發展方向,希望女孩能夠按照自己的期望發展。但是女孩并不是一塊木頭,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和取舍。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女孩自己做出決定,尊重她的決定,允許女孩做真正的自己。
退一步想,即使我們替女孩做了決定,她能夠按照我們的要求行事,我們自己做得又怎麼樣呢?我們所做的決定就一定是正确的嗎?其實遇事換位思考一下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在和女孩相處的過程中,換位思考後,我們就能了解孩子所喜歡的是什麼,如何才能巧妙地影響她,而不會引起她的反感。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很有名的“普羅克魯斯特之床”的故事。普羅克魯斯特是一個妖怪,但是從表面看上去,他很和善,也很好客,會将所有路過他家門口的人請到家裡休息,但是當客人睡着後,這個妖怪就開始折磨那些人:他要求那些客人的身材必須和家裡的床相适合,假如客人腿太長或者腳太大,就會被他砍掉;假如客人的身材太矮小,那麼他就拼命地将其拉長。如此一來,許多到他家休息的客人都被他折磨死了。
在我看來,那些習慣替女孩做出決定的家長,在生活中就扮演了“普羅克魯斯特”的角色,他們将女孩置于自己設計的“普羅克魯斯特之床”上,将自己的經驗教訓以及各種條條框框強加到女孩的身上,妄圖将女孩生硬地套進他們設計的架構中去。實際上這種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它會扼殺女孩的創造力,讓女孩變得墨守成規,失去生機和活力。
作為一個聰明的媽媽,我們不妨将指令式的語氣改為商量式,比如“這件事怎麼做才好呢?我想能不能這樣?”這類表達方式會讓女孩覺得我們比較尊重她,繼而啟發她的思維,讓她自己做出最終的選擇。更重要的是,這樣能幫助她建立獨立思考的意識,提升她按照自己的意志主動處理事情的能力。
要知道,雖然女孩年齡小,但是她也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作為女孩的家長,我們應該給女孩表達自己意願、自己做決定的自由和機會。比如,當我們給孩子買玩具的時候,要先征求一下女孩的意見,買她喜歡的玩具;在超市購物的時候,可以讓女孩決定要購買什麼物品;暑假報特長班的時候,也應該讓女孩自己決定,報還是不報,學什麼不學什麼,讓她自己拿主意;等等。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和鼓勵,而不是指令和強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