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長津湖》及續篇《水門橋》中,美軍先進的武器裝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與美軍陸海空一體的武器裝備相比,志願軍僅有雜式輕武器。要是單純比較武器裝備,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而在真實曆史上,雙方的武器差距其實要比電影中展現的還要大,比如美軍的坦克等重裝備就給志願軍造成了很大麻煩。
甚至說志願軍一開始炸掉水門橋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阻止美軍坦克更多地抵達戰區,因為當時打坦克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而且不利于志願軍任務的完成。

美軍當時所謂的陸戰師、步兵師,它并非是以徒步為主的輕步兵部隊,而是有着上千輛車和大量坦克、重炮的重裝部隊。
以美軍陸戰1師為例,該師所轄的第1坦克營有4個坦克連,每個連裝備有17輛M26坦克、3輛M4A3坦克、1輛M32坦克搶修車;這4個連便有68輛M26坦克、12輛M4A3坦克、4輛M32坦克搶修車;此外美軍陸戰1師還有9輛噴火坦克。
除了師屬坦克外,美軍每個陸戰團的反坦克連内還各裝備有5輛M26坦克,3個團便合計裝備15輛M26坦克。
當時在戰區的美軍第7師第31團級戰鬥隊有團屬坦克連,這個連有22輛M4A3坦克和1輛M32坦克搶修車。
以上僅僅是美軍一個多師的部隊,便有上百輛坦克,可見美軍當時的裝備程度。而志願軍整個第9兵團,那可是一輛坦克都沒有。
當然了,由于長津湖戰區的道路情況不好,美軍這些坦克并沒有全部在戰區部署。在戰役剛開始時,下碣隅裡、柳潭裡都隻有少量坦克,陸軍第31團屬坦克連也不在新興裡包圍圈内,而是在後浦。其餘的美軍坦克,大都還在戰區後方。
但是在志願軍攻擊美軍的當晚,各部卻都反映遭到了美軍坦克的強力阻礙,這又是為何呢?
因為美軍當時除了正牌的坦克外,還裝備有大量的履帶式裝備,這些有履帶的重火力裝備,在當時的志願軍眼中,也常被當成是坦克。
以新興裡戰鬥為例,美軍裝備有第15防空炮營D連的4輛M19式雙管40毫米自行高炮和4輛M16式四管12.7毫米自行高機。
其中尤其是M19,乍一看跟坦克非常像,志願軍當時稱之為是“雙管坦克”。這種裝備原本的用途是防空,但志願軍當時根本就沒有空軍參戰,美軍實際是将其平射使用的。
這種高射速、大威力的裝備,志願軍此前根本就沒有見過,對以步兵為主的志願軍而言是極大的威脅。
是以在最初開戰的時候,很多戰場上的志願軍反映遭遇了美軍坦克,其實就是碰到了這玩意。當然了,美軍防空炮車的裝備量也不會特别大,但是美軍還裝備有大量其他的履帶式裝備,這些裝備在夜暗條件下也可能會被志願軍戰士們誤以為是坦克。
在長津湖主戰場開打後,美軍正牌的坦克倒真是陸續開來了。
11月29日,陸戰1師師長指令古土裡美軍派出精幹力量向下碣隅裡進發,後者派出了英軍第41突擊隊、陸戰隊和陸軍各1個戰鬥連及部分勤雜兵力共計900餘人,組成了德賴斯代爾特遣隊前往增援。
這個特遣隊随後得到了從麻田洞北上的陸戰隊第1坦克營D連主力和陸戰5團反坦克連坦克排的增援,這路坦克共計有17輛M26,經水門橋抵達古土裡後,跟上了德賴斯代爾特遣隊。
特遣隊指揮官德賴斯代爾認為,應将坦克分散配置于車隊中,以坦克掩護車隊抵達下碣隅裡。但坦克營D連連長克拉克上尉認為,分散配置坦克容易遭到攻擊,且不易發揮坦克叢集突擊的威力,是以堅持17輛坦克全部在縱隊前端,以充分發揮突擊力。
德賴斯代爾是英軍的中校,自然指揮不動美軍的上尉,是以最終按照坦克指揮官克拉克的意見來,将17輛坦克全部配置于前列。
稍晚的時候,美軍第1坦克營B連主力共計12輛M26坦克也經水門橋抵達了古土裡,這些坦克随即出動,便成為了德賴斯代爾特遣隊的後衛。
應當說美軍坦克指揮官克拉克上尉的判斷并沒有錯,對缺乏反坦克武器的志願軍而言,當時基本是拿美軍的M26坦克沒辦法的。
這種40多噸的大坦克,我們當時是第一次見到。此前在國内戰争中,大家打過的蔣軍坦克最多是十幾噸的M3A3,後者的火力和防護性能根本就不能跟M26潘興相提并論,這就讓志願軍的反坦克作戰無從下手。
對60師參戰部隊來說,威力最大的武器隻有82毫米迫擊炮,這玩意根本不是反坦克的裝備,而且炮彈還特别少。
當時部隊倒是裝備有少量的美制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但是60毫米版本的巴祖卡并不足以擊毀潘興坦克。少量彈藥耗盡後,還是不能阻止美軍坦克的行進。
眼看着美軍坦克一輛輛開走,部隊也急了。60師179團2連副連長壽志高帶3排的2個班共計27人沖到公路邊上,跟美軍的坦克及周邊步兵打起了近戰。
按照老辦法,要炸坦克隻能是用步兵抱着炸藥包上了,然而潘興坦克的“皮”實在是太厚了,炸藥包位置不到位的話怎麼炸都炸不動,有戰士甚至綁着手榴彈沖到美軍坦克下面引爆,但還是不能将其摧毀。
副連長壽志高是華東一級人民英雄,有着“爆破大王”之稱,曾在戰鬥中失去了一隻眼睛。
眼看着戰士們接連犧牲,但坦克還是炸不掉,最後壽志高自己抱着炸藥包沖了上去,這才炸癱了一輛潘興坦克。
而為了炸癱這輛坦克,副連長壽志高、3排排長華永林和2個班的志願軍戰士共計27人全部犧牲。
由于對美軍的坦克大隊沒有辦法,其先頭的16輛坦克還是掩護300多名步兵沖破了志願軍的阻擊,抵達了下碣隅裡。
不過美軍的先頭坦克在我軍阻擊下打打停停,使得中間的車隊遭到了志願軍的猛烈打擊,再加上其後尾坦克被擊毀堵住了後續車隊的前進通道,是以我們便重點打擊這裡的美英軍。最終美英軍在遭到重創之後,向我軍投降,60師一次即俘獲敵240人,打了很漂亮的一仗。
美軍後衛本還有12輛坦克,由于到得比較晚且跟前面的部隊出現了脫節,是以遭到志願軍近戰圍打後,便退入了古土裡。
因為德賴斯代爾特遣隊的後續車隊在這一仗中遭到了慘重損失,是以美軍後來稱從古土裡到下碣隅裡這段路為“地獄之火峽谷”。
對美英軍而言,這一仗損失很大,而對志願軍來說,損失又怎麼會小呢?
除了華東一級人民英雄壽志高犧牲外,另一名華東一級人民英雄毛杏表也在這次戰鬥中犧牲,而且毛杏表還曾代表20軍參加全國戰鬥英雄和勞動模範代表大會,這在20軍中僅有4人。在11月29日這天,這4人中的另外一位戰鬥英雄,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楊根思,也在下碣隅裡小高嶺戰鬥中壯烈犧牲。
當時長津湖的血戰才剛剛開始,戰鬥英雄們便犧牲這麼多,可想與美軍作戰的殘酷程度。
鑒于在這幾天的作戰中,美軍坦克對志願軍攻擊部隊的威脅極大,為了減輕美軍坦克的威脅,志願軍必須想出辦法來。
直接用步兵打坦克,犧牲太大而成效很小,20軍認為最好的方式是通過破路來阻止美軍坦克的增援。
在現有戰區内的坦克已成既定事實,接下來的重點就是破壞美軍增援的必經之路,尤其阻止坦克不要再抵達戰區了。
其實早在長津湖戰役開始前,對于古土裡到真興裡的破路,志願軍第20軍就早有安排,最早是令軍屬偵察營來擔負此任務。另外在古土裡西南側的60師180團,也承擔在附近的破路任務。
不過到11月29日時,軍偵察營聯絡中斷,是以到晚上時派180團副團長都曼令率1個營向黃草嶺破擊。
在30日時,鑒于前述打坦克極為困難,是以特别強調180團要在黃草嶺做好工事并向南出擊,尤其要注意為防止坦克,黃草嶺的路應徹底破壞。
到30日中午時,還不待180團破路(因缺炸藥),美軍便有裝甲車抵達了黃草嶺,我們派出了1個連,判斷敵人是偵察,并打掉了一輛。
下午時20軍再次強調:南邊黃草嶺高地最好占領,對阻擊有利,要徹底破壞路橋,保證坦克過不來。傍晚時20軍指令180團應確定占領黃草嶺,如占堡後莊,則24時報告;同時明确60師任務以阻敵為主,須破路,使坦克不能過(注:水門橋在黃草嶺和堡後莊之間)。
然而在180團尚未占領黃草嶺時,出現了“敵坦克四四、步兵100+占黃草嶺”的敵情。到12月1日淩晨時再确認該敵為戰車、汽車(汽車多)坦克等四五十輛。
也就是說其實這幾十輛車并不全是坦克,結合美軍資料這是美軍第31團第2營的主力,該部沒有跟美軍第31團級戰鬥隊在一起,戰鬥發起後該營北進,最後進了古土裡。在這個營進古土裡的過程中,180團對其發動了攻擊,殲滅了其一部。
鑒于南邊陸續有援敵北上,是以在險要地段的破路就更加急迫了。是以20軍在12月1日強調,黃草嶺以南真興裡以北之破路任務為首要任務,破壞後派部控制,給修路敵人殺傷,并派少數接觸敵人。
180團1營在副團長的率領下在當天即向黃草嶺進發,黃草嶺後面山上有敵(即水門橋附近),集中全力後攻取,随後破壞黃草嶺以南公路。
由于志願軍手中的炸藥很少,是以隻能選擇要點爆破,水門橋的位置關鍵,自然就是優先爆破的目标了。而現在人們所說的志願軍“一炸水門橋”的時間是12月1日,其實也能與上面180團1營的行動對得上,具體的時間應該是12月1日的晚上實施的炸橋行動。
由180團副團長上報黃草嶺山上有敵,現正全力攻取中,是以當時在水門橋附近應該也是發生戰鬥的。
是以自12月1日稍晚後,在水門橋附近即有志願軍部署了,具體在水門橋以北高地是180團1營1連、南邊1081高地是2連,3連應該部署在兩者之間的公路鐵路交叉點。
這個營最初的任務主要就是破路,尤其是通過破路來阻止美軍坦克的增援,同時消滅少量敵軍。在長津湖戰役的後續時間内,再未有美軍坦克通過水門橋增援到戰區。
隻是到了後來由于在包圍圈内未能圍殲美軍主力,水門橋及附近的志願軍陣地才又變成了阻敵南撤北援的要點。
此時,180團在極度嚴寒環境下已經減員大半,戰鬥力被大大削弱。但在這種情況下,面對美軍的陸空攻擊,180團依然戰鬥到了最後一刻,做到了與陣地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