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长津湖》及续篇《水门桥》中,美军先进的武器装备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与美军陆海空一体的武器装备相比,志愿军仅有杂式轻武器。要是单纯比较武器装备,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而在真实历史上,双方的武器差距其实要比电影中展现的还要大,比如美军的坦克等重装备就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麻烦。
甚至说志愿军一开始炸掉水门桥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阻止美军坦克更多地抵达战区,因为当时打坦克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不利于志愿军任务的完成。

美军当时所谓的陆战师、步兵师,它并非是以徒步为主的轻步兵部队,而是有着上千辆车和大量坦克、重炮的重装部队。
以美军陆战1师为例,该师所辖的第1坦克营有4个坦克连,每个连装备有17辆M26坦克、3辆M4A3坦克、1辆M32坦克抢修车;这4个连便有68辆M26坦克、12辆M4A3坦克、4辆M32坦克抢修车;此外美军陆战1师还有9辆喷火坦克。
除了师属坦克外,美军每个陆战团的反坦克连内还各装备有5辆M26坦克,3个团便合计装备15辆M26坦克。
当时在战区的美军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有团属坦克连,这个连有22辆M4A3坦克和1辆M32坦克抢修车。
以上仅仅是美军一个多师的部队,便有上百辆坦克,可见美军当时的装备程度。而志愿军整个第9兵团,那可是一辆坦克都没有。
当然了,由于长津湖战区的道路情况不好,美军这些坦克并没有全部在战区部署。在战役刚开始时,下碣隅里、柳潭里都只有少量坦克,陆军第31团属坦克连也不在新兴里包围圈内,而是在后浦。其余的美军坦克,大都还在战区后方。
但是在志愿军攻击美军的当晚,各部却都反映遭到了美军坦克的强力阻碍,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美军当时除了正牌的坦克外,还装备有大量的履带式装备,这些有履带的重火力装备,在当时的志愿军眼中,也常被当成是坦克。
以新兴里战斗为例,美军装备有第15防空炮营D连的4辆M19式双管40毫米自行高炮和4辆M16式四管12.7毫米自行高机。
其中尤其是M19,乍一看跟坦克非常像,志愿军当时称之为是“双管坦克”。这种装备原本的用途是防空,但志愿军当时根本就没有空军参战,美军实际是将其平射使用的。
这种高射速、大威力的装备,志愿军此前根本就没有见过,对以步兵为主的志愿军而言是极大的威胁。
所以在最初开战的时候,很多战场上的志愿军反映遭遇了美军坦克,其实就是碰到了这玩意。当然了,美军防空炮车的装备量也不会特别大,但是美军还装备有大量其他的履带式装备,这些装备在夜暗条件下也可能会被志愿军战士们误以为是坦克。
在长津湖主战场开打后,美军正牌的坦克倒真是陆续开来了。
11月29日,陆战1师师长命令古土里美军派出精干力量向下碣隅里进发,后者派出了英军第41突击队、陆战队和陆军各1个战斗连及部分勤杂兵力共计900余人,组成了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前往增援。
这个特遣队随后得到了从麻田洞北上的陆战队第1坦克营D连主力和陆战5团反坦克连坦克排的增援,这路坦克共计有17辆M26,经水门桥抵达古土里后,跟上了德赖斯代尔特遣队。
特遣队指挥官德赖斯代尔认为,应将坦克分散配置于车队中,以坦克掩护车队抵达下碣隅里。但坦克营D连连长克拉克上尉认为,分散配置坦克容易遭到攻击,且不易发挥坦克集群突击的威力,因此坚持17辆坦克全部在纵队前端,以充分发挥突击力。
德赖斯代尔是英军的中校,自然指挥不动美军的上尉,因此最终按照坦克指挥官克拉克的意见来,将17辆坦克全部配置于前列。
稍晚的时候,美军第1坦克营B连主力共计12辆M26坦克也经水门桥抵达了古土里,这些坦克随即出动,便成为了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的后卫。
应当说美军坦克指挥官克拉克上尉的判断并没有错,对缺乏反坦克武器的志愿军而言,当时基本是拿美军的M26坦克没办法的。
这种40多吨的大坦克,我们当时是第一次见到。此前在国内战争中,大家打过的蒋军坦克最多是十几吨的M3A3,后者的火力和防护性能根本就不能跟M26潘兴相提并论,这就让志愿军的反坦克作战无从下手。
对60师参战部队来说,威力最大的武器只有82毫米迫击炮,这玩意根本不是反坦克的装备,而且炮弹还特别少。
当时部队倒是装备有少量的美制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但是60毫米版本的巴祖卡并不足以击毁潘兴坦克。少量弹药耗尽后,还是不能阻止美军坦克的行进。
眼看着美军坦克一辆辆开走,部队也急了。60师179团2连副连长寿志高带3排的2个班共计27人冲到公路边上,跟美军的坦克及周边步兵打起了近战。
按照老办法,要炸坦克只能是用步兵抱着炸药包上了,然而潘兴坦克的“皮”实在是太厚了,炸药包位置不到位的话怎么炸都炸不动,有战士甚至绑着手榴弹冲到美军坦克下面引爆,但还是不能将其摧毁。
副连长寿志高是华东一级人民英雄,有着“爆破大王”之称,曾在战斗中失去了一只眼睛。
眼看着战士们接连牺牲,但坦克还是炸不掉,最后寿志高自己抱着炸药包冲了上去,这才炸瘫了一辆潘兴坦克。
而为了炸瘫这辆坦克,副连长寿志高、3排排长华永林和2个班的志愿军战士共计27人全部牺牲。
由于对美军的坦克大队没有办法,其先头的16辆坦克还是掩护300多名步兵冲破了志愿军的阻击,抵达了下碣隅里。
不过美军的先头坦克在我军阻击下打打停停,使得中间的车队遭到了志愿军的猛烈打击,再加上其后尾坦克被击毁堵住了后续车队的前进通道,因此我们便重点打击这里的美英军。最终美英军在遭到重创之后,向我军投降,60师一次即俘获敌240人,打了很漂亮的一仗。
美军后卫本还有12辆坦克,由于到得比较晚且跟前面的部队出现了脱节,因此遭到志愿军近战围打后,便退入了古土里。
因为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的后续车队在这一仗中遭到了惨重损失,所以美军后来称从古土里到下碣隅里这段路为“地狱之火峡谷”。
对美英军而言,这一仗损失很大,而对志愿军来说,损失又怎么会小呢?
除了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寿志高牺牲外,另一名华东一级人民英雄毛杏表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而且毛杏表还曾代表20军参加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这在20军中仅有4人。在11月29日这天,这4人中的另外一位战斗英雄,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杨根思,也在下碣隅里小高岭战斗中壮烈牺牲。
当时长津湖的血战才刚刚开始,战斗英雄们便牺牲这么多,可想与美军作战的残酷程度。
鉴于在这几天的作战中,美军坦克对志愿军攻击部队的威胁极大,为了减轻美军坦克的威胁,志愿军必须想出办法来。
直接用步兵打坦克,牺牲太大而成效很小,20军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破路来阻止美军坦克的增援。
在现有战区内的坦克已成既定事实,接下来的重点就是破坏美军增援的必经之路,尤其阻止坦克不要再抵达战区了。
其实早在长津湖战役开始前,对于古土里到真兴里的破路,志愿军第20军就早有安排,最早是令军属侦察营来担负此任务。另外在古土里西南侧的60师180团,也承担在附近的破路任务。
不过到11月29日时,军侦察营联络中断,因此到晚上时派180团副团长都曼令率1个营向黄草岭破击。
在30日时,鉴于前述打坦克极为困难,因此特别强调180团要在黄草岭做好工事并向南出击,尤其要注意为防止坦克,黄草岭的路应彻底破坏。
到30日中午时,还不待180团破路(因缺炸药),美军便有装甲车抵达了黄草岭,我们派出了1个连,判断敌人是侦察,并打掉了一辆。
下午时20军再次强调:南边黄草岭高地最好占领,对阻击有利,要彻底破坏路桥,保证坦克过不来。傍晚时20军命令180团应确保占领黄草岭,如占堡后庄,则24时报告;同时明确60师任务以阻敌为主,须破路,使坦克不能过(注:水门桥在黄草岭和堡后庄之间)。
然而在180团尚未占领黄草岭时,出现了“敌坦克四四、步兵100+占黄草岭”的敌情。到12月1日凌晨时再确认该敌为战车、汽车(汽车多)坦克等四五十辆。
也就是说其实这几十辆车并不全是坦克,结合美军资料这是美军第31团第2营的主力,该部没有跟美军第31团级战斗队在一起,战斗发起后该营北进,最后进了古土里。在这个营进古土里的过程中,180团对其发动了攻击,歼灭了其一部。
鉴于南边陆续有援敌北上,因此在险要地段的破路就更加急迫了。因此20军在12月1日强调,黄草岭以南真兴里以北之破路任务为首要任务,破坏后派部控制,给修路敌人杀伤,并派少数接触敌人。
180团1营在副团长的率领下在当天即向黄草岭进发,黄草岭后面山上有敌(即水门桥附近),集中全力后攻取,随后破坏黄草岭以南公路。
由于志愿军手中的炸药很少,因此只能选择要点爆破,水门桥的位置关键,自然就是优先爆破的目标了。而现在人们所说的志愿军“一炸水门桥”的时间是12月1日,其实也能与上面180团1营的行动对得上,具体的时间应该是12月1日的晚上实施的炸桥行动。
由180团副团长上报黄草岭山上有敌,现正全力攻取中,因此当时在水门桥附近应该也是发生战斗的。
所以自12月1日稍晚后,在水门桥附近即有志愿军部署了,具体在水门桥以北高地是180团1营1连、南边1081高地是2连,3连应该部署在两者之间的公路铁路交叉点。
这个营最初的任务主要就是破路,尤其是通过破路来阻止美军坦克的增援,同时消灭少量敌军。在长津湖战役的后续时间内,再未有美军坦克通过水门桥增援到战区。
只是到了后来由于在包围圈内未能围歼美军主力,水门桥及附近的志愿军阵地才又变成了阻敌南撤北援的要点。
此时,180团在极度严寒环境下已经减员大半,战斗力被大大削弱。但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美军的陆空攻击,180团依然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做到了与阵地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