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徘徊于愛與溺愛的界限,如何把握分寸?

徘徊于愛與溺愛的界限,如何把握分寸?

文丨魚爸 圖檔來源《少年派維的奇異旅程》

1

前幾天,一位媽媽問我。

“什麼樣的教育算是溺愛,為什麼我的朋友們都覺得我是溺愛孩子?”

朋友們為什麼會覺得她是溺愛孩子呢?比如教育孩子,她不對孩子動手,而用罰站的方式。比如給孩子買東西,會問孩子的意見,并且真正尊重孩子的選擇。我覺得挺好的,這是對孩子的用心和尊重。如果這就是溺愛的話,那就多愛孩子的一點吧。

入秋時,我打算給小小魚買睡袋。顔色款式,我會讓他在網上自己挑選。從小開始,很多給他準備的東西,一定要讓他參與決定。而他擺好的積木造型,沒有他的允許,我不會改動他。可老人有時就是喜歡動一動,結果他哭着鬧着。看到孩子這麼吵鬧,來玩的鄰居們都看不下去了。說要幫我找大棍子打他屁股。吓得他不敢哭。

我說這本來就是大人把積木弄亂了,要打也要先打大人的屁股。小家夥一聽又放心地繼續哭。但沒哭多久,還是平靜了下來。是以很多人說我太寵他了,就差沒把天上的月亮摘下來。

如今,他也會常常掉眼淚。親戚們見到就說,男子漢還這麼愛哭,羞羞臉。

結果哭得更大了。我說男孩也能哭啊!這個年齡的臉不就是說變就變,好好說話,沒事。

看完我的這幾個分享,估計很多媽媽會放心了。原來都差不多啊!

2

這世上,愛孩子的方式其實都差不多。而不愛的情況卻千奇百怪。

我們說溺愛,其實很多孩子根本就沒有得到過愛。父母的冷漠,長期關注事業,忽視孩子的成長。

遇到孩子的問題,總是想着如何更快地去解決。

“不許哭!我沒心情聽你哭!”

“不要磨蹭,我沒時間等你!”

“不要煩我,我很忙!”

“自己去讀故事書,不要總是找我!”

我想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幻想:孩子的問題能自然消失,能一直乖乖地快快長大,那該多好啊!的确,養大一個孩子,是非常艱辛的事。這裡說的養大不是喂飽喂大。不是動物本能的一代代生育繁衍。而是要把他培養成心智成熟、心理健康的人。這需要父母關注孩子内心的成長,呵護他們的心靈。

遇到孩子發脾氣,你需要看看見、響應他。孩子磨蹭,可以找找原因,幫助他,等等他。而孩子煩你,其實大部分情況是在呼喚愛,也同時傳遞愛,你需要把一部分時間花在孩子身上,也許看上去像是在浪費時間。是以,在擔憂溺愛孩子之前,或者指責其他爸媽溺愛孩子之前。要先看看,到底有沒有愛?

徘徊于愛與溺愛的界限,如何把握分寸?

3

還有一種觀點是孩子得到父母太多的愛,而沒有受到挫折,沒有得到拒絕,以後去社會上會适應不了。好像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些打罵,感受排山倒海的情緒打擊,讓他們學會求饒。才能在外邊學會承受打罵,學會讨好求饒。

這個邏輯對麼?猛地一聽還真有道理。可是,用心的愛裡,也會有規矩,也會有拒絕,也會有懲罰。這跟愛并不沖突!

而且,真正在社會上适應不了的,往往是那些從小被打罵不停,缺乏父母真正關心的孩子。他們的童年是痛苦的,沒有安全感。

一個人的童年關系模式、内在關系模式和當下的關系模式,會呈一緻性,是以我們說原生家庭會影響到一個人的一生。

孩子小時候跟父母的關系,跟家庭的關系如何。在成人後,心理上還是帶着陰影,留着抹不掉的印記。缺乏愛和安全感的人,交往時或者是自卑畏縮,舉足不前。或者待人粗暴無禮,不敢信任他人。還别說人,就看看小狗就是如此。那些從小被主人嫌棄,吃不飽睡不好的小狗,它們往往見人就躲。要麼就是冷不防朝着你吠。就算遇到熟悉的人,都不會搖尾巴,因為它們經曆過的世界,總是充滿被傷害着的痕迹。

而孩子呢?他們的内心會更加敏感,心理更加複雜。給他滿滿的愛,他也會對人溫和,帶着善意。雖然社會上也有壞人,但這并不意味着我們要成為壞人那樣。我們還是可以做一個溫暖的好人,隻是在确認安全前,記得帶上防備。

4

愛孩子的時候,請記得“有原則,但是不帶條件”。這樣就不會陷入溺愛的陷阱中。

我想可以從下面的幾點來談:給孩子溫暖的愛,不帶條件。

這種愛大抵來源母親。從嬰兒期就開始了。我一直在強調,積極給孩子響應,特别是幾個月的寶寶。他們坐在自己的嬰兒車裡,有時會興奮地叫喚,有時卻又發呆。這些所有的時刻,他們都需要你關注。因為幾個月的寶寶,他們跟母親是合為一體的。他們會覺得自己就是媽媽,媽媽就是自己。你的及時出現和響應,會讓他感覺舒服。

就算孩子到了五六歲。還是渴望父母的親吻和擁抱。有的媽媽不知道要不要跟自己的兒子親密一點。因為不懂男孩,各種擔憂。又聽各種說法,不要跟男孩太親密,要鍛煉他們的獨立性。其實這都是一些片面之詞。

男孩同樣渴望父母親密的愛。隻是他們表達的也許沒有那樣明确。尊重孩子的選擇,積極引導。

我們先看看遇到這件事,你會怎麼辦?當孩子看到小賣鋪有冰淇淋賣,可最近的天氣已經轉涼,吃冰淇淋很可能會讓他拉肚子。但他卻一定要,你怎麼辦?要不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如果是我,我會跟他說不,然後給他分析,商量好,達成一緻的意見。是以,在尊重孩子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加一個“積極引導”。當然,有媽媽說這件事孩子并沒有選擇。倒是很多時候,孩子選擇的東西不合理,或者不合自己的心意。比如給孩子買學習桌。孩子喜歡的顔色,跟家裡的裝修風格不搭,而且又太大,房間卻很小,怎麼辦?

我們可以先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肯定他的選擇,告訴他我們看到了你的選擇,并且也想這樣做。然後可以根據具體的情形來分析。當孩子看到了你的尊重和用心。往往也會選擇讓步。然後再一起商量出合适的方案。

顧及孩子的感受,及時回報。很多時候,父母顧及孩子的感受,看上去是對孩子太“順從”。于是就會被人當作是溺愛。在實際的養育過程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可以鼓勵孩子去做,直到能獨立做好。而孩子做不到的事,請及時幫他,不要開玩笑,也不要逗孩子。

這是用心的愛,而不是溺愛。

“打你是為了好,愛你關心你才打你罵你啊!”這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禅。你看人家,多舍得打,這就不是溺愛。看看你,什麼都依着孩子。可是,打罵就是愛嗎?

還有就是愛要帶着規矩。愛與規則是一隻手的兩面。

少了誰,都不行。

這世上有真正的溺愛嗎?

當然有,而且還有很多。父母溺愛孩子,幾乎是動物本能。你看看那些被啃老的父母,滿滿的悔恨和無奈。我可以愛你,但不會為你做一切事。我希望你快樂,但不要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

該推開的要狠心推開。該吃的苦,讓他去吃。世界那麼大,終歸要靠自己。

有規矩的愛,不會失控。

我想,給予了孩子真正的愛和尊重,這個孩子長大後不會差!

END

∞文章來源:養育男孩∞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删∞

∞執行主編:張勃勃 出品:冬日陽光∞

版權聲明

本刊号系公益傳播中華文化平台,部分文章及圖檔,我們一時沒找到原創作者,或無法聯系上作者;或您申請了原創,或您擁有圖/文網際網路傳播權,但我們推送過程中并沒得到提醒,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背景聯系我們删除。同時,希望作者聯系我們以便支付稿酬,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