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閑時翻書君

人和人的交往過程中,難免有磕磕絆絆。
而且越是親密的人,反而越是缺少包容,容易因為一些小的口角而決裂。
或許是因為越是對在意的人,越是希望對方在感情之中要純粹一些,是以也不由得更加苛責。
是以和人相處,并不怕争執,怕的是沒有妥善緩解沖突、化解沖突的方法。
作家東野圭吾在《解憂雜貨鋪》中寫了這樣一段話:
“人與人之間情斷義絕,并不需要什麼具體的理由。就算表面上有,也很可能隻是心已經離開的結果,事後才編造出的借口而已。因為倘若心沒有離開,當将會導緻關系破裂的事态發生時,理應有人努力去挽救。如果沒有,說明其實關系早已破裂。”
看來是否能在争吵過後彌和一段關系,關鍵還在于雙方是否“有心”。
但我懷疑事情并不如此簡單,世上有很多破裂的情感,并不是因為雙方再也沒有了關心,而是因為誤會無法消除。
再加上每個人多少都有礙于面子的倔強,最終錯過了和解的最佳時機,或是小題大做地引發沒有必要的冷戰,最終導緻“情斷義絕”。
這是與人交往技術層面的事情,尚未到“心已離開”的程度。
引發這樣的老死不相往來,是一件令人感到可惜的事情。
若是真的到了一方心灰意冷決定退出的時候,其實倒很少有争吵。
心若不在了,也沒有了争吵了力氣,而分開是否需要一個正當的理由,也變得不再重要了。
由此可見,一段親密的關系,無論是愛情也好,友情也好,維系它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既需要感情基礎,也需要用心的體諒和包容。
如果關系發展到一方需要努力挽救的程度,依我看,大體也沒有什麼可以挽救的了。
——
閱讀一二,感悟三四,文字中有溫暖。我是寫感悟的閑時翻書君,每日輕閱讀,歡迎點選關注,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