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敬賢文學社:會芬散文|棗饅頭

文/沈會芬

敬賢文學社:會芬散文|棗饅頭

在縣城的家中,望着那坐在沙發上,吃着棗饅頭,喝着玉米面糊糊,已經九十歲高齡的老母親,我淚眼朦胧,思緒又飛回到那遙遠的小山村裡。

那時的山村,一進臘月,伴随着零星的鞭炮聲,大人孩子們就開始忙碌起來。

清晨,天剛蒙蒙亮,隻睡了五個小時覺的母親,就要起床了。昨天晚上,被一泡尿憋醒的我,看到昏暗地油燈下,母親戴着老花鏡,正在專心緻志地一個一個的挑選着紅棗。我知道,這些爛棗小棗,是我的一個遠房親戚,因年前集市上沒賣掉,又舍不得扔掉,是以給我家送來的。母親要面子,又回贈給了他二十斤白面。而此時,母親怕點燈,驚醒了睡夢中的孩子們。黑暗中,她摸索着穿上衣服。不一會,廚房裡響起了呱嗒、呱嗒拉風箱的聲音,在熟悉的風箱聲和北風的呼嘯聲中,躺在熱呼呼的被窩裡,我又回到甜甜的夢鄉。

敬賢文學社:會芬散文|棗饅頭

吃過早飯,二哥緊緊褲腰帶,戴上他的那頂狗皮帽子,扛起镢頭,喊上東家劉二,叫上西邊二春,結伴去山上撿柴草。我和雙胞胎妹妹手牽着手,去街上找小夥伴玩跳房子,丢手絹的遊戲,家裡隻剩下奶奶和媽媽在做飯。

敬賢文學社:會芬散文|棗饅頭

快到吃午飯時,院子外面突然傳來吵鬧聲,正在做飯的母親,挪動着她那三寸金蓮的一雙小腳,急忙忙向院門囗走去。原來是二哥在山上撿柴時,發現一截粗木棍,同時,另一個小夥伴也發現了它,兩人為此吵鬧了起來。得知原委後,母親向前,狠狠推了一把吵的臉紅脖子粗的二哥,嘴裡說道:都是鄰裡街坊,你年齡又比他大,就不會讓着他點,你這孩子,真不懂事。轉身把那根顯眼的木棍,從二哥的筐子裡抽出來,雙手送給鄰居家的男孩。我偷偷地瞧見,二哥委屈的淚花在眼眶裡直打轉,但強忍着不讓眼淚流下來。我也深深的知道,那可是二哥為二十八蒸棗面饅頭,而打回的柴禾。

時間快的飛快,轉眼到了臘月二十八。

二十八,把面發,我好奇地站在母親的身旁,看她把發酵好的面,小心翼翼地從大面盆裡扯出來,輕輕地放在面案上,撒好面粉,用布滿青筋的雙手,不停的揉搓着,揉搓着。最後,那饅頭像一個個乖巧的小孩兒,整齊的排好隊,靜靜地等候着上鍋。

好戲在後頭,母親最拿手的就是蒸棗饅頭和發面糕。

敬賢文學社:會芬散文|棗饅頭

隻見她把頭天晚上用溫水泡發好的紅棗,用清水沖洗幾遍,瀝幹水分,揉好劑子,就開始精心做棗饅頭了。其中就有那些可愛、生動的小動物,隻見她把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小棗塞進面團裡,揉幾下,一頭小豬的肚子,就像氣吹的,圓鼓鼓的都出來了,然後,用事前泡好的黑豆,按在眼睛的部位,揪兩塊小面,壓扁當耳朵。眨眼之間,一頭憨态可掬,活靈活現,萌态十足的小肥豬,就出現在了眼前,還有各種花樣的面食,小牛,小羊,小馬,小雞,簡直成了動物世界。蒸好後,從大鍋的籠屜裡撿出來,擺在面案上,你看吧,個個栩栩如生,紅白分明,我和胞妹,圍着面案子轉圈圈,饞的直咽口水。

敬賢文學社:會芬散文|棗饅頭

最後,她又做了個半米寬、半米高的發面糕,這是年後送給剛出嫁大姐家的,寓意是,生活年年高升。

歲月,是一把無情的刀。望着小腦萎縮,時而清醒時而糊塗的老母親,我不确定,此生,女兒還有沒有口福,再吃吃上一回您親手做的棗饅頭?

片刻,一股鹹鹹的東西流進了我的嘴角!

(編輯制作:劉健健13065077781)

作家簡介:沈會芬,山東平陰東阿鎮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敬賢文學社創辦人之一。曾在《百花園》《天池》《小小說月刊》《青島文學》《短小說》《赤子》《戰士文藝》《中國農村金融》《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精彩故事》《北京廣播電視報》《軍隊計劃生育》《新老年》等報刊發表小說、散文百餘篇。小小說《生日禮物》、《救命糧》分獲中國微型小說學會2005年度、2006年度三等獎,《手心手背》獲2007年全國微型小說二等獎;《為她留着呼機号》獲全國首屆吳承恩小說獎,出版散文小說集《夏夜》。

壹點号中國憨派之首滑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