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顔光明:女足奪冠給中國汽車帶來什麼思考?

【導語:當短視訊出現女足挺身而出,男足“我怕”的錄像時,其實汽車也有類似的“鏡頭”。從女足奪冠想到對汽車的期待,不隻是寄希望于主流車企的崛起和擔當,而是抓住上帝賜予的機會,改變汽車文明的走向,開創一個屬于中國的汽車時代。】

撰文|顔光明、編輯|錢 蕾

就在男足陷入不争氣的全民聲讨之際,女足奪冠讓全國興奮不已,同時也不得不令人思考,為何總是“熱血女兒”,而不是“血腥男兒”?難道這正是陰盛陽衰的魔咒?這種強烈反差總覺得有一種揮之不去的隐痛,不對勁,其深層原因是什麼?

顔光明:女足奪冠給中國汽車帶來什麼思考?

這不是文學,就像剛去世的張潔在回答為何要寫《無字》時所說,“責任,沒人交代于我,自我的責任。”老外看懂了這本書,認為這是哲學的、心理學的小說,寫的卻那麼有詩意。當被國外媒體問及時,張潔說,我無言以對,心想,你知道我這十二年是怎麼過來的?我想,這才是成功的原因。女足的成功又何曾不是?

二十年前我曾采訪孫雯,寫過一篇“車輪上的女足英雄”。女足指導阙偉芳告訴我,“女足隊員哪個身上不帶傷,哪個不是帶着傷痛在踢球,哪個不是把藥當‘飯’吃。”記得當時談到她伴随女足隊員8年時的親眼所見,眼圈紅了,流着淚說,“關鍵是她們都是用身體去拼的啊!”令人不平的是,而她們的待遇和地位與男足則是天差地别。當範志毅拿年薪20萬時,孫雯的月工資才幾百塊。

顔光明:女足奪冠給中國汽車帶來什麼思考?

想不到這樣的曆史又再次重演,輿論豈能不沸騰,男足的不争氣所引發的公憤又何止是輸赢?這樣的撞擊不免會引發諸多的聯想,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可怕的不是輸赢,而是不知上進的羞愧和恥辱。為什麼類似的事總會發生?作為汽車媒體,自然聯想到汽車行業裡的事,經曆和見證了不少已經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不免感慨,也心生困惑。比如,如今活躍并被輿論看好的不是那些享有豐厚資源及地位的主流車企,而是那些曾經不屑一顧,根本不入法眼并卑微的非主流車企,甚至是民企。即使汽車進入轉型期的今天,依然如此。

顔光明:女足奪冠給中國汽車帶來什麼思考?

在長達四十餘年的中國汽車發展史中,國家和政府對于主流車企寄予厚望并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援,包括政策和資源,人力和資金的傾斜,希望“由小汽車走向大汽車”(支柱産業)。但事實是,最後活躍在市場上的并非是自己的産品,除了合資産品之外,自主産品的占比還是不高。有人做過調查,如果刨去合資企業的貢獻,剩下的并不樂觀。如果再深入一下,汽車的原創技術也并非那麼自信。如果從宏觀上來看,本來合資是一種權宜之計,現在都當作了賴以生存的依靠,并固化為一種“發展思維”,而且還被普遍接收和預設。這在世界上恐怕絕無僅有。

顔光明:女足奪冠給中國汽車帶來什麼思考?

這就值得思考了,合資思維在刺激中國汽車業發展的同時也在矮化了自己,以至于進入了除了重複引進就是延長合資期的怪圈,似乎還找不到可以自信的途徑,隻能在技術反哺中尋找自慰(近水樓台的技術轉化)。不過,相比之下,非主流車企的活躍度倒是令人興奮,原因是沒有合資拐杖,反而逆勢生長,潇灑自由,幹出了名堂,赢得了市場的認可,盡管還有諸多的不成熟,但在抵禦合資的嚣張和跋扈中起到了降溫的作用。

客觀而言,“自主向上,合資向下”格局的形成,非主流車企起到了不小的積極作用,關鍵是離不開消費者的理性和覺悟,自主産品的過關,背後還是與國力和人的覺醒這一時代大背景有關。這是汽車非技術因素在發生作用所釋放的資訊,而慣性思維下的一些主流車企還沒有意識到這些變化,反而“躺平”,在繼續摟抱合資做其美夢。新華社曾就汽車問題内部研讨分析過,“20世紀80年代,汽車剛開始進入家庭,汽車或是作為生産資料,或屬于典型的“炫耀性消費”。現在,汽車成為中國人普遍的代步工具,但在一些發達國家,汽車反而作為“休閑交通工具”。認為,汽車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指出,“文化是決定着汽車社會的方向(汽車社會不是汽車生産和消費的共同體,而是汽車時代的整個社會)。”

顔光明:女足奪冠給中國汽車帶來什麼思考?

是以,汽車狂熱,高燒不止幾十年的動因,還是歸結到文化上(就連馬克思都感到震驚的是:許多商品的價值與“它們的實體性質完全無關”),涉及到整個社會問題,不可孤立地看,而是要站在時代和曆史的高度俯視(放在全球視野觀察),就會發現,無論是過去對轎車文明的讨論,還是今天對新勢力亂象的分析,尚未擺脫表象的局限,就汽車論汽車,還是當作孤零零的産品或商品,隻能是物質的,上升不到精神的,有内涵的層面。結果怎樣?有識之士不無擔憂,“如果每個人都不關心汽車文明,汽車夢的實作就是一場災難。”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每天都在發生

或正在産生和我們所不願看到的擔憂。

顔光明:女足奪冠給中國汽車帶來什麼思考?

有教育家曾這樣形容中國人的聰明:0-1的發明很少有人問津,但在1-10的發揮無人可比。是以,昨天我們還在說,汽車改變世界,現在就有無數“各種定義改變汽車”的出籠。内行人作過研究和分析,無論是自主還是創新,湊近細看,還是一地雞毛,沒有真正的改變和颠覆,尤其是主流汽車的拿出來的創新汽車,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内,都還很難自豪,卻屢屢遭到诟病,還不如非主流,黔驢技窮。是以,“女足”悲壯的現象又出現了,成為人們說事的理由。當短視訊出現女足挺身而出,男足“我怕”的錄像時,其實汽車也有類似的“鏡頭”。也許不能細想,否則睡不着。

顔光明:女足奪冠給中國汽車帶來什麼思考?

點評

從女足奪冠想到對汽車的期待,不隻是寄希望于主流車企的崛起和擔當,而是抓住上帝賜予的機會,改變汽車文明的走向,開創一個屬于中國的汽車時代。綜合起來看,我們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和優勢,不僅,而且應該成為全球性的圖示。汽車可以看作是抽象概念的實體表現,如速度、自由、非傳統的财富等,但同樣可以成為人類新圖騰的标志。北京冬奧會的啟示足以證明了這一點,連世界都深信不疑。

汽車,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依然是撬動世界的支點。

(本文系《禾顔閱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