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昨天上午,我有幸随縣醫院專家組到姜莊鄉來坡村為貧困群衆義診。完成任務之後,請縣醫院常駐來坡村黃豐産書記帶我到村中轉了一大

作者:醫盲魏乃強

昨天上午,我有幸随縣醫院專家組到姜莊鄉來坡村為貧困群衆義診。完成任務之後,請縣醫院常駐來坡村黃豐産書記帶我到村中轉了一大圈。見到村中都是水泥路或柏油路,沒有土路。路兩邊是村民的家園,大部分家園是兩層樓房,僅有個别家園還是普通的磚土瓦房。我問黃豐産書記,“這些破舊的磚土瓦房是什麼原因沒有重建立成樓房”。黃豐産書記說,“這其中大部分家庭已全家外遷,不再回村居住所緻,其他的是由于家庭供應大學生、有殘障人士員或有長期嚴重慢性疾病所緻”。我想,扶貧是不是解決後者這部分人的貧困問題呢?提到貧困,我與一位八旬的貧困老人交流,他對我說,“雖然現在我是貧困一些,但與年幼時的貧困那不一樣”。當老人談到當年貧困時,我腦海裡立即浮現出自己幼年時的情景。我的家是範湖鄉前魏莊村,與姜莊鄉同屬襄城縣的老東坡。當年由于氣候環境因素,下雨太别多,有句形容老東坡下雨多的俗語,“青蛙尿泡都被淹了”。當時,老鄉們的房屋多數是土瓦房,又年久失修,下雨時,多數情況下,外面大下,屋内小下,尤其遇到連陰雨天(連續下雨十天半月是常事,也有連續下雨一個多月的),連做飯的幹柴都沒有,吃口熱飯都是問題。像這種情況下,老鄉們多呆在家内幹些室内活,若老鄉們有事需要出門時,常佩着蓑衣。很多老鄉,買不起膠鞋,就光足走在泥濘的路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摔倒在水、泥路之中。老鄉們冬天為了防寒,用豆稈或麥稭稈當做被子,鋪的厚厚的;夏天,為了避暑,睡在露天的園中,晨起時,滿身都是被蚊子叮咬的小紅點。就這樣,我與老鄉們一樣,年複一年地過着。由于封閉的環境,就這樣“單純”、“幸福” 、“快樂” 地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提起自己的童年,村上有兩位老鄉,對自己後來的生活方式及為人處世影響很大。一位是我村當年為數不多的學問人魏蘭。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她說,“造反派及保守派都不好,還是中間者好”。當時自己不懂是什麼意思,後來才知道這是中庸的範疇;另一位是很樸實的魏廣綽,他說,“你看我們村誰,人家經常飲酒,但人家有本事,向來不自己買酒”。實在無文化的老鄉,說出了人世間的真谛。看看今天的來坡村,自己的前魏莊村,雖然也有貧困戶、貧困人,需要我們用慈悲之心,來幫助他們。但是否更需要我們去幫助他們改變思維(例如,在義診時就遇到一位40歲的女性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自述血沉及C-反應蛋白不高,小關節無畸形,仍四處求醫,花去了2萬多元)、政府加大民政救濟、完善民間慈善事業呢?

2017-4-20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