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獨家專訪】曹雪:“一墩難求”背後是“廣東設計”的厚積薄發

文\羊城晚報記者 朱紹傑 通訊員 江粵軍

圖\受訪者提供

随着北京冬奧會開幕,吉祥物“冰墩墩”徹底火了,周邊商品紛紛售罄,“一墩難求”。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冰墩墩”設計團隊負責人曹雪就此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講述“冰墩墩”設計的來龍去脈,及“廣東設計”的嶺南文化基因。

【獨家專訪】曹雪:“一墩難求”背後是“廣東設計”的厚積薄發

曹雪與“冰墩墩”

2019年9月17日,北京2022年冬奧組委會正式向全球釋出了官方吉祥物形象,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曹雪、劉平雲等組成的14人師生團隊曆時将近一年完成的“冰墩墩”獲選,廣州美術學院載入奧林匹克運動史冊。

在此10個月前的2018年10月10日,冬奧組委的專家團隊來到廣州宣講,希望可以向更多的設計團隊清楚地傳達冬奧會對于吉祥物的要求、理念。這時距離吉祥物方案的最後遞交時間隻剩下20天。

廣州美術學院迅速确定曹雪為此次任務的總負責人,并召回在外攻讀博士的劉平雲副教授擔任總執行。

團隊原本12名成員都是做平面設計的,後來又增加了兩名做3D設計的老師。

他們希望吉祥物的設計不僅是靜态表現,還能更具動感、更符合網際網路時代的特征。

不到1個月時間,團隊創作了16幅作品,其中3件在共計5816幅送選作品中脫穎而出,跻身前十。

而最終成為吉祥物的“冰墩墩”,是在此後曆經7個月修改後确定的。在這期間,他們經常為此通宵達旦地修改,不斷地完善。

據介紹,他們共創作了500多個卡通形象,繪制了上萬張草圖。出于保密原則,團隊往返北京逾20次,向奧組委進行展示。

最終,“冰墩墩”以熊貓為原型進行設計創作,其冰殼造型既和冰雪運動相關,又充滿了科技感和未來感。

冰象征純潔、堅強;墩墩,寓意敦厚、健康、活潑、可愛;契合熊貓的整體形象,“冰墩墩”象征着冬奧會運動員強壯的身體、堅韌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奧林匹克精神。

熊貓形象與冰晶外殼相結合,展現了冬季冰雪運動和現代科技的特點。

“冰墩墩”頭部外殼造型取自冰雪運動頭盔,裝飾彩色光環,靈感源自于北京冬奧會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流動的明亮色彩線條象征着冰雪運動的賽道;左手掌心的心形圖案,代表着舉辦國對全世界朋友的熱情歡迎。

“冰墩墩”走紅的背後,是廣美設計、廣東設計多年來的厚積薄發。

廣州美術學院是中國内地最早設立設計專業的美術學院之一,尹定邦教授和廣美設計教育團隊開創了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産學研”結合的發展路徑。

廣東設計由此多次登上國家舞台,深度參與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主題館,廣州亞運會和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視覺系統設計等重大公共項目設計工作,以專業能力深度服務國家、服務社會。

【獨家訪談】

【獨家專訪】曹雪:“一墩難求”背後是“廣東設計”的厚積薄發

曹雪

從激動到感動

羊城晚報:看着冰墩墩越來越火,作為設計團隊負責人,有怎樣的感受?

曹雪:随着北京冬奧會開幕,吉祥物“冰墩墩”的周邊商品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這對我們設計者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鼓舞和肯定。

最近幾天,我們團隊的所有人一樣,都在密切關注冬奧會開幕的消息,“冰墩墩”被大家接受和喜歡,我們首先感到一種受到認可的激動。

後來看見大家在寒風中排隊購買“冰墩墩”,說實話,我們之前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情況,是以我的情感現在從激動逐漸變成了感動,感謝大家對“冰墩墩”的認可以及對整個吉祥物設計團隊的關注和支援,沒有大家的智慧我們是無法獲得這樣的成功的。

羊城晚報:難得有機會接觸冰雪的廣東人在設計“冰墩墩”時有怎樣的優勢?

曹雪:可能是一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誰會想到在熊貓外面套一層“冰殼”呢?

以往的吉祥物或者公仔,往往是單一材質的,以前的題材,我多半會用毛絨玩具的形式呈現。這次當它有了冰殼以後,當我們賦予設計物某種更不一樣的材質以後,那麼無論是從視覺還是觸覺上,作品本身都會給閱聽人一種全新的體驗。

還記得2018年,北京冬奧組委宣講團來到廣州美術學院,當時距離冬奧會吉祥物征集截止日期隻剩1個月左右時間。

來之前,宣講團也表達了他們的顧慮,認為嶺南地區冰雪較少見,我們的很多學生可能很少見到冰雪,也許會對冰雪運動缺乏想象力。

剛開始,我們的一些師生也沒有信心。但我認為,較少見到冰雪甚至沒見過冰雪的孩子,對冰雪的向往和想象力,或許會超過對冰雪司空見慣的人。

眼界要高、身段要低

羊城晚報:您在之前的采訪中,特别提及廣美的王肇民、尹定邦、王受之等先生。您怎麼看廣美的文脈傳統和當下設計的關系?

曹雪:其實我并不是廣美人,也不是廣東人。我早年在江蘇某個高校讀書,是後來才來到廣東、來到廣美。

你提到的這三位老先生,正好是在我讀書的時候,上個世紀80年代,到過我的母校講課。從那時候開始,我就知道廣美的設計學科、廣東的設計在全國有着很大的影響力。

後來也是基于這個方面的原因,我選擇到了廣東、到了廣美。是以說,我是很早就知道廣美的精神了。

王肇民先生去世了,王受之先生有時候在國外,我接觸尹定邦先生多一些。

早些時候,我和尹先生接觸不是太多。2017年我做廣州城市标志,引起了他的注意,對我這樣的後輩多有指點和鼓勵。

在老一輩的身上,可見他們不看重背景、資曆,隻在乎後輩用怎樣的作品說話。

羊城晚報:“用作品說話”是您所說的“廣美精神”的一部分嗎?您怎麼了解和闡釋這種精神?

曹雪:對。其實從廣義上來說,這種精神不隻屬于廣美,而且屬于整個廣東。廣東有一種文化基因,長在每一個生活在廣東的人的骨子裡。

我一直認為,文化不是打造出來的,而是生長出來的。我在這裡生活了20多年,也是被這種基因所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着。這片土地滋養了我,是以當我完成了這麼一件事,是很有紀念意義的。

冬奧組委看到我們的方案,覺得新潮,有未來感、時代感。可能我們身處其中不太能感受到,但他們卻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

在這次冬奧會吉祥物的征集中,北京冬奧組委最後一共收到全球35個國家共計5816幅作品,而在最後産生的前10名作品中,有3件作品出自我們團隊。

這個初選結果出來的時候,一位冬奧組委的官員說了一句話,我特别記得: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看來名不虛傳。

羊城晚報:這種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基因,構成了廣東設計怎樣的特點?

曹雪:有人說,北方的設計強調概念,廣東的設計比較務實。對此,我不認同。

廣東人恰恰善于把概念“落地”到具體的設計中,進而産生一種特征。用我經常說的話來形容,就是“眼界要高、身段要低”。

設計可以有“空中樓閣”的概念,但在具體的服務中,必須把身段降低,服務目标消費者、目标觀衆和讀者。

趨同是最大的敵人

羊城晚報:您之前提到過,今天的不少标志設計似乎越來越“扁平化”,有“均質化”的趨勢。這是當下設計的問題嗎?

曹雪:我所講的扁平化、均質化,是描述這個時代正在不知不覺演變和變化中的審美觀。

在我看來,不能說今天的設計就比昨天的更進步、更先進,隻能說它在随着時代的審美演變。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隻是碰巧在今天這個時代,而它的審美有着扁平化、均質化的特征,但它不代表真正意義上的永恒。是以,我們做好每一個時代喜聞樂見的東西就夠了。

在設計的時候,不用刻意去追求永恒,因為真正展現某個時代的東西,才可能成為永恒。

維納斯也好、大衛像也好,它們在被創作出來的時候,不一定就是面對未來的創作和設計,它們隻是表現了當時的想法和時代,然後才成為永恒和經典的。

羊城晚報:在您心中,“好的設計”标準是什麼?

曹雪:“好的設計”首先要确定是誰說“好”。

現在“冰墩墩”很難得地火了、出圈了,甚至有人說火出了天際線,但是我們在具體設計過程中,不會這麼想。即便這麼想,也沒有用。

如果說曹雪下一個作品就一定能火嗎?我是想不到的,也不去想。我們想的,是要确定誰說一個作品好。

别忘了,我們為國家形象做設計的機會是很少的。我們的大部分設計都是一些生活設計,有着很明确的目标消費者、使用者,他們覺得好看好用,就是好。

這裡不光是形而上的審美,更需要和形而下的功能結合在一塊,才能稱之為好。

羊城晚報:無論是“冰墩墩”、還是廣州城市标志的設計,都是為公共形象做的設計。這和平時的商業設計有什麼不同?

曹雪:我一直這樣講,設計師是角色演員,不是本色演員。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我們容易把一個好的概念,在落地的過程中變成了一個概念化的東西。我們要概念,但不能要概念化。

比如說表現國家形象,就一定要華表嗎?表現嶺南特色,就一定要木棉花?不是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元素,不是簡單地表現在視覺上。

有人問我,“冰墩墩”身上有哪些廣東元素,其實不是這麼直接的,它身上也沒有所謂的中國文化視覺紋樣,沒有剪紙、沒有五羊雕塑。但它就是一個中國的設計,一個誕生在廣州的設計。

羊城晚報:如今越來越多中國設計正在“走出去”。這次“冰墩墩”在海外反響熱烈,可以提供怎樣的經驗?

曹雪:我一直認為,沒有一個作品、一個團隊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想什麼和能什麼是兩回事,如果真的想講好中國故事,不妨先着力把手頭的每一件小事情做好。

今天我們容易出現一個情況,看到什麼火了,就仿制它、趨同它。但其實對于創造性的勞動而言,趨同是最大的敵人。(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獨家專訪】曹雪:“一墩難求”背後是“廣東設計”的厚積薄發

“冰墩墩”設計團隊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易芝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