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厲建立:“冰雪旅遊變冰雪經濟”需跳出産業融入地方

作者:中新經緯

中新經緯2月8日電 題:“冰雪旅遊變冰雪經濟”需跳出産業融入地方

  作者 厲建立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的調查資料顯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截至2021年10月,全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達到3.46億人。截至2021年初,全國已有654塊标準冰場,覆寫30個省(區、市),較2015年增長317%;已有803個室内外滑雪場,覆寫29個省(區、市),較2015年增長41%。這表明,“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标已達成。

  冰雪旅遊發展成績顯著

  參與群體大衆化。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統計,新冠疫情前的2018-2019冰雪季,冰雪旅遊人次達到了2.24億,冰雪旅遊收入達到3860億元,都較上一雪季有兩位數的增長,上雪道滑一場雪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冬季旅遊首選。預計2021-2022冰雪季中國冰雪休閑旅遊人數将達到3.05億人次。

  消費需求體驗化。冰雪運動逐漸從競技性運動成為休閑性消費,冰雪旅遊也不再局限在滑雪,人們觀雪戲雪玩雪,深度體驗以冰雪為背景、融入更多跨界要素組合的創新産品和項目。

  産品創新融合化。冰雪旅遊除了向内從冰雪資源自身挖潛力之外,越來越注重向外從周邊資源角度要效益,冰雪資源跟當地的文化資源,跟地方特色的風俗、風情、風物之間的融合發展日益成為冰雪旅遊創新發展的新方向。

  發展模式度假化。冰雪旅遊逐漸從産品視角的發展延展到空間視角的目的地發展,高度重視冰雪旅遊“流量”向“銷量”、“遊客”向“留客”轉換,冰雪旅遊綜合體、冰雪旅遊度假村/度假區加速發展,度假化發展模式逐漸深化。首批國家級滑雪旅遊度假地已經釋出。

  空間分布廣域化。以往以東三省尤其是吉林、黑龍江等為主的冰雪旅遊已經逐漸擴張到包括新疆、河北、内蒙古以及浙江、廣東等南方省份,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順利推進,逐漸發展形成了東北、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珠三角、新疆地區等六大冰雪旅遊産業叢集。

  産業鍊延伸不足等四方面待優化

  雖然中國冰雪旅遊發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從高品質發展角度看,還有以下四方面需要進一步優化、提高:

  第一是要解決産業鍊延伸不足的問題。冰雪旅遊是冰雪經濟的主體,但隻有冰雪旅遊、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關聯整合才能形成強大的冰雪經濟。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冰雪文化挖掘和利用、冰雪裝備的品質和創新以及品牌打造、文創衍生等方面都還有不小的差距。

  第二是要解決高品質發展不穩的問題。中國不少地方有優質的冰雪資源,吸引了不少消費者,但這些地方的冰雪旅遊服務、管理、規範、秩序等方面的穩定性不足,包括标準化的基礎、個性化的創新等也還難以滿足市場的要求,不利于市場對體驗品質形成穩定的預期。冰雪旅遊“熱”中快速投資形成的供給品質參差不齊、甚至低水準重複建設現象也值得警惕。

  第三是要解決世界性影響不夠的問題。雖然中國有人類滑雪起源地阿勒泰,有世界三大粉雪聖地之一的長白山,但中國的冰雪旅遊還沒有形成世界級的影響,與法國瑞士、日本南韓的國際競争力相比還要奮起直追,在新時代新發展格局中,如何通過國際循環來帶動國内大循環上水準也是“十四五”期間亟待解決的課題。

  第四是要解決季節性協同不高的問題。目前冰雪旅遊目的地發展中除了冰雪資源豐富的冬季之外,其他季節的資源利用、産品創新、創意拓展等方面還比較薄弱,手段和方法還不多,淡旺季協同平衡的效果還不如人意,在利用數字技術推動冰雪世界和虛拟空間融合發展上也需要繼續探索和推進。

  冰雪旅遊要轉化為冰雪經濟

  冰雪旅遊産業高品質發展需要“以創新驅動、高品質供給引領和創造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準動态平衡”,要用空間思維、場景思維、網際網路思維和專業化思維來推動冰雪旅遊産品和服務的深化,要形成建立在“舒心的環境,放心的産品,暖心的服務,走心的體驗”基礎上的冰雪經濟。具體而言,大緻有四個方面:

  第一,要謀劃跳出産業、融入地方。冰雪旅遊的發展隻有真正融入地方,才能在整個産業鍊帶動方面發揮更強的作用。“冷資源”要轉化為“熱經濟”的前提是,冰雪旅遊要真正轉化為冰雪經濟,冰雪旅遊隻有與冰雪運動、文化、裝備制造深入融合,把冰雪之外的更多地方資源帶入消費循環和産業鍊條,冰雪經濟才能整體提升,否則隻是“跛腳”的發展。

  第二,要注意點狀突破、協同發展。冰雪旅遊的發展不能全面開花,無序發展。比如說在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的建設中,冰雪旅遊發展顯然是重要的一環,要抓住最有條件的那些地區優先發展、率先突破、帶動其餘。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要深化文體旅融合發展,在标準、活動、市場、政策方面優化區域協同,在用地創新、戶外運動、冰雪經濟、低空旅遊、标準貫穿以及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價值轉化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經驗。在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冬奧遺産利用方面,也不能局限在冬奧場館的賽後利用,而是要充分用好冬奧籌備及舉辦中蘊含的精神、冬奧在冰雪運動和休閑度假地市場号召力與社會認知度激發等方面影響力,很多時候後者甚至比場館賽後利用更為重要。

  第三,要突出周邊協同、叢集發展。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首批國家級滑雪旅遊度假地,表明相較于以往主要關注滑雪場的思維有了很大的變化,是協同發展的方向。當然,這些滑雪旅遊度假地在發展的過程中怎麼跟周邊的其他滑雪場形成更多的合作,形成叢集發展,釋放潛力,提高效能。

  第四,要重視優化體驗、增加“留量”。《2021中國滑雪度假消費發展報告》顯示,滑雪度假出行以短時間為主,遊客在滑雪場的停留時間多在1-2天。圍繞旅遊者,如何進一步優化宣傳推廣,改善可達性、便利性,如何進一步優化冰雪旅遊體驗,塑造或強化冰雪旅遊品牌影響力,延長冰雪旅遊消費時間,增加冰雪旅遊的衍生消費,讓冰雪旅遊“流量”變“留量”,也是冰雪旅遊高品質發展必須高度關注的。(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機關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馬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