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很多人會面臨“手部脫皮”的問題。
今天就來聊聊手部脫皮是什麼原因導緻的,以及應該怎麼處理。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很多人都懷疑,手上脫皮是不是跟缺少哪種維生素有關?
理論上講,确實有點兒關系,維生素B族是我們皮膚維持正常角化必不可少的原料。
但大家也别着急着去補維生素B。
因為如果僅僅是手部脫皮,而身上其他皮膚都正常,那大機率不是缺維生素B引起的,沒必要盲目額外補充某種維生素(如果嚴重偏食或者無法正常進食,那另當别論)。
其實,很多人手部脫皮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冬季全身皮膚都幹燥,手部的角質層特别厚,就更容易缺水,尤其是指甲周圍,表現最明顯。
比如“長倒刺”就是一種很早表現出來的症狀,遇到這種預警信号時,趕緊塗抹護手霜吧。
當然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在小朋友身上常見一些,那就是——自己啃的。
如果發現小朋友啃手指的問題比較嚴重,這可能和焦慮或一些情緒暗示有關,其實可以去醫院檢檢視看。
這裡舉幾個會導緻手部脫皮(屑)的疾病,友善大家初步評估,但要注意,理論畢竟隻是理論,如果懷疑自己生病,一定要去醫院讓醫生給診斷。
1.濕疹/皮炎
這是手部脫皮最常見的一大類疾病。
很多患者會伴有身體其他部位的類似皮損,表現為對稱性的紅斑、鱗屑,急性發作有點兒類似手癬,可能會更腫,甚至有滲出,慢性反複發作則會出現局部皮膚的肥厚浸潤,甚至苔藓化,手掌都會變厚變硬。
最大的問題是瘙癢難忍,而且複發率太高,就像個狗皮膏藥黏住你。
至于原因,很難明确,而且因人而異,有的可能是季節相關,而有的可能跟局部接觸有關。
治療方法會因人而異,因病情不同而異,總之,得在醫生指導下正确用藥[1]。
2.手足癬
手足癬是一種常見的淺部真菌感染。
真菌是一種跟細菌差不多的微生物,有害真菌招惹上人,皮膚表面就會出現問題,感染到腳叫“足癬”,感染到手就是“手癬”[2]。
因為真菌以表皮的角質細胞為食,就像放羊一樣,吃完了這塊兒吃那塊兒,吃到哪兒,哪兒就脫皮,讓人苦不堪言。
是以手癬會在手指側緣、手掌面、手背等部位出現紅斑、鱗屑、水疱等,面積會随着病情的發展而逐漸擴大。
不過要注意,手部的真菌感染往往是足癬或甲真菌病自身傳播導緻的,很少會首發,而且常常是單個手掌發病。
是以,如果想排查真菌感染,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一隻手脫皮,另外再檢查下自己有沒有足癬或者指/趾甲破損變色。
當然了,更可靠的判斷方法是去醫院做一個真菌學的檢測。
3.汗疱疹
汗疱疹是個季節相關的疾病[3]。
主要發生在夏季,或者夏季加重,有些人冬天手汗多也會發作。
主要的表現是角質層深在的小水疱,對稱分布,由于手掌部位的角質層太厚,水疱很不容易破,可以自行緩慢吸收,幹涸後形成脫皮,露出紅色鮮豔的新生上皮。
由于太薄嫩往往會感覺疼痛,但很快又會長出新的水疱,周而複始。整個過程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及燒灼感,但不及手癬劇烈。
汗疱疹自己玩兒膩了會自愈,是以如果确診是汗疱疹,而症狀并不嚴重,建議與其和平相處。
治療以保護劑為主,瘙癢或脫皮時可以外用激素軟膏,症狀嚴重加用水楊酸類制劑,或短期口服激素,非常有效。具體治療方案因人而異,聽從醫生指導。
4.剝脫性角質松解症
這個問題看起來會比較嚴重,起病初始有點兒像汗疱疹,但後面範圍逐漸擴大,出現大面積的薄紙樣鱗屑和角質剝脫。
原因也很複雜,有的人真的是解釋不清,由于容易在暖熱季節複發,往往會合并局部多汗,是以還被稱為層闆狀出汗不良症。
雖然可以自愈,但反複發作非常常見,可以外用一些低濃度的角質剝脫劑或溫和滋潤的保護劑,以恢複正常角質代謝為主,特别嚴重的時候,醫生也可能考慮進行短期激素治療[4]。
5.進行性指掌角皮症
名字聽上去挺玄,但它還有個特别接地氣兒的别稱叫做“家庭主婦手”,雖然這樣叫,但是患病還真不僅僅限于女性,好多家庭煮夫也會中招。
主要是因為做家務時躲不掉的各種洗潔精、洗衣液等物質的接觸,刺激皮膚出現症狀。
它的典型症狀是:手指末端及前半個手掌面,幹燥起皺,細小的鱗屑伴有碎玻璃樣的淺表裂紋,長期的病變可以使手指看上去變細,脆弱,沾水後疼痛,甚至活動受限。
除了尿素霜、水楊酸軟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外用藥物對症治療外,最好的辦法就是保護和盡量避免接觸誘因。
6.其他系統性皮膚問題
還有些系統性皮膚問題也會伴有手部的脫皮現象,比如藥疹、銀屑病等,需要綜合考慮。
那麼問題來了,出現什麼情況需要去醫院呢?什麼情況下可以暫時自己處理呢?
皮膚科醫生認為,出了任何問題,都需要首先去醫院請醫生面診明确診斷,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明确治療方向。
大部分的手部脫皮問題可能都會是一個慢性過程,是以,後續的治療可以在家酌情處理。
當然了,如果出現治療效果不理想,或者伴随新的症狀,那麼還需要及時複診,讓有經驗的醫生幫你判斷,千萬别盲目僥幸,反而耽誤了病情。
另外,也提醒大家,别太過于相信所謂的偏方和坊間的“靈丹妙藥”, 作為醫生,最擔心的事情就是不恰當的治療方法可能會讓病情雪上加霜,沒有經過循證醫學驗證的方法畢竟不可靠。
特約作者:徐楠
上海市東方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同濟大學副教授
參考文獻
[1]Sehgal VN, Srivastava G, Aggarwal AK, Sharma AD.J Dermatol. 2010. Hand dermatitis/eczema: current management strategy.Jul;37(7):593-610
[2]Ely JW, Rosenfeld S, Seabury Stone M.Am Fam Physicia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inea infections. 2014 Nov 15;90(10):702-10
[3]Wollina U.Am J Clin Dermatol. Pompholyx: a review of clinical feature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2010;11(5):305-14
[4]Hausauer AK, Cohen DE. Keratolysis exfoliativa.Dermatol Online J. 2015 Dec 16;21(12):13030
編輯:吳維、趙亞楠、張亮
排版:韓甯甯 | 校對:武宜和
營運:李永敏 | 統籌:吳維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尋并關注公衆号“騰訊醫典”,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