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博微課堂:漢代玉辟邪

新一期的寶博微課堂又開始啦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文物是漢代玉辟邪

寶博微課堂:漢代玉辟邪

此玉辟邪為1978年12月寶雞市北郊金河磚瓦廠漢墓出土,殘長19.8厘米,高18.5厘米,重1.962千克。它是用一塊較大的玉料整體雕琢而成,玉質青白,局部有沁,通體打磨抛光。

寶博微課堂:漢代玉辟邪

仔細看!該辟邪的體魄雄健有力,肌肉飽滿,姿态昂首挺胸,雙目圓睜,兩耳豎立,獠牙外露,前胯處生出雙翼,前踞後蹲,蓄勢待發,長嘯嘶吼,似乎準備撲擊。頭頂有一似獨角的長方體榫座,背部有圓柱形插筒,尾部有一方形孔,所插之尾可能已佚。全身布滿陰線雕刻的圓圈紋、流雲紋、羽翼紋等,線條婉轉流暢,粗細相間,勾勒有序,邊緣隐約能見毛道,堪稱“遊絲毛雕”。從工藝上來說,除圓雕外,還采用了高浮雕、線雕、鑽孔等多種技法,使玉辟邪肌理細膩,靈動飛揚。迄今所知,漢代遺址和墓葬中曾出土3件玉辟邪,這件玉辟邪是目前出土漢代玉辟邪中體量最大的一件,工藝細膩精湛,雖有殘失,但不失為一件藝術珍品。

寶博微課堂:漢代玉辟邪

永甯陵石刻

圖檔來源:高祥生.六朝遺存 千古神韻[J].建築與文化,2021(07):266.

玉辟邪的基本形象來源于自然界,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亦是祥瑞之獸。最早見于西漢時期,流行于東漢至南北朝,有祛兇辟邪的作用。辟邪的形象通常是昂首張口、闊步遊走的獅子,其造型來源于獅子、鹿,但是被神異化,使它們生出雙翅、長出飛翼,将宗教神話文化與玉石雕刻相結合,變成了神獸。除了獅子、天鹿之外,有的辟邪還吸收了虎、豹的形象,均神秘威嚴。

寶博微課堂:漢代玉辟邪

西晉越窯青瓷獅形辟邪燭台 杭州博物館藏

圖檔來源:陳姣燕.越窯青瓷辟邪的文化内涵探析 ——以杭州博物館館藏西晉越窯青瓷獅形辟邪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3):30.

“辟邪”最初的含義為“偏邪不正”。後來“辟邪”的含義被引申為避除邪崇,破除不詳。“辟邪”成為一種驅除邪惡的信物,經常被繡或刻在織物、軍旗、印紐、鐘鈕等物上,用以辟邪。

當下,我們還在與新冠疫情做鬥争,借“辟邪”之義,祝我們早日戰勝疫情,國泰民安,繁榮昌盛!

今日小知識:“遊絲毛雕”“漢八刀”“毛刀刻”作為漢代三種極具特色的雕琢技法?你知道他們的差別是什麼嗎?

“遊絲毛雕”是流行于戰國、秦漢時期的一種細線紋玉器雕琢技法,該技法雕出的細陰線形若遊絲,宛如毫發,逶迤婉轉,順暢遒勁,又被稱為“遊絲刻”或“遊絲白描”。對此技法的描述,最早見于明代高濂《燕閑清賞箋》中:“漢人琢磨,妙在雙鈎,碾法宛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斷續,俨若遊絲白描,毫無滞迹。”

“漢八刀”有兩層含義。一是形容其刀工簡練、粗放,宛若八刀而就;二是因為其用刀講求左右對稱,奏刀後左右兩道線槽形成了“八”字的效果。“漢八刀”實際上是斜碾工藝的一種。斜碾工藝在西周時期已非常流行,其流程應是将砣具偏傾角度,利用其側刃帶動潮濕的解玉砂碾制,使線痕呈現出一面深、一面淺的斜坡狀。是以後人又稱之為“一面坡”技法。

“毛刀刻”又被稱作“亂刀”,初現于秦代,在漢代得到了發展延續。毛刀刻所琢線紋,總體較為寬淺,由很多條細過毫發的不規則細線紋組成,線痕邊沿多歧出毛刺,風格粗放不羁。

漢八刀

遊絲毛雕

毛刀刻

參考文獻:

[1]陳亮.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珍品講讀[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21.

[2]丁哲.“遊絲毛雕”、“漢八刀”和“毛刀刻”技法[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2(04):48-49.

編輯:白 丹

責編:崔睿華

稽核:李 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