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歸鄉記:每個省份都有一個東北,廣東也不例外

作者:烹饪界推薦家常菜單

從深圳到我的家鄉廣東韶關,直線距離隻需要261公裡,乘坐高鐵也僅需要大約1個小時40分鐘。如果是冬天出行,在這短短的一個多小時内,你會感受到季節的分明。每次春節從深圳返鄉,乘車前爸媽也總是不忘叮囑我,多帶一件衣服在車上添。

畢竟,韶關是廣東省内唯一會下雪的城市。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韶關其實很不廣東。除了季節上不具備嶺南特色的“四季如春”,韶關在飲食文化上、地方語言上,似乎都不夠“原汁原味”的廣東。比如,大部分人印象中廣東人飲食偏清淡,但韶關北部地區卻有諸多如梅嶺鵝王之類的辣菜;廣東人應該都會說粵語,可韶關人卻有很多說着五花八門的客家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韶關的“不夠廣東化”恰恰是其地理位置與地形地貌決定的,而地理上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韶關這座城市過去的榮光與今時的黯淡。

01

曾經的好牌

曆史悠久是韶關的一大标簽之一。如若追溯起來,七千萬年前,韶關南雄還曾是一片恐龍世界。在國中曆史課上學習的新石器時代,韶關馬壩人也留有印記,早在那時便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有史料記載後,韶關依然在曆史上留下了諸多濃墨重彩的筆墨,這些筆墨往往又與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有關。

它西北連湖南省郴州市,東北接江西省贛州市,往南則通往廣東的省會廣州,也是以,成為了南來北往的重要交通要塞。

與廣東其他沿海城市不同的是,位于廣東北部地區的韶關,是一座被崇山峻嶺重重包圍的城市,三面環山,山地與丘陵占據了這座城市大約80%的面積。

而這些高大的山脈,自然也形成了古時諸侯割據一方的天然屏障。秦末漢初,南越武王趙佗在嶺南建立政權,憑借大庾嶺、蔚嶺等南嶺群山與嶺北的西漢政權相持了近一百年,後被漢武帝滅國。

統一後,易守難攻的界山瞬間便成了阻礙生産要素自由流通的攔路虎,往來的商賈想要運輸貨物須得從廣西沿西江繞道而行。對此,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就曾發出感慨:“曲江山水聞來久,恐不知名訪倍難。”

要想富,先修路。生于斯長于斯的嶺南學子張九齡在官至宰相後,有感于出入嶺南交通不便,不忘回饋家鄉,便奏請開鑿梅關古道,以貫通南嶺五大嶺之一的大庾嶺南北。

在此之後,西京古道、烏迳古道等古道相繼被開鑿,南嶺群山的阻礙作用被減弱,嶺南地區的商貿活動也自此變得繁榮起來。與湖南、江西接壤的韶關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北上南下物流的轉運與集散地。明清時期,這座南方邊陲城市,也順勢變成了有名的稅關,韶關也是以而得名。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嶺南的産品,通過古道,擁有了更大的市場空間;而嶺北的文化,也借由古道傳播至嶺南地區。

南宋時期,大量中原人民因戰亂南遷,翻越南嶺行至韶關時,在此安家落戶。崇山峻嶺間遍布客家人的生活足迹,而韶關也成為了廣府百家姓氏的發源地。

韶關交通樞紐的地位延續多年,時至北伐時期,孫中山先生将這裡設為北伐大學營,而後在廣州被日本攻陷後,韶關一度成為廣東的臨時省會。

新中國成立後,京廣鐵路與京九鐵路穿城而過,連接配接南北交通大動脈的武廣高鐵也沒有落下韶關這關鍵的一站。

除了交通位置上的重要性,在礦産資源上,韶關也稱得上是得天獨厚,尤其以煤炭資源、鐵礦石資源、鉛鋅礦石資源出名。據統計,韶關整個區域内,含煤(礦石量)1.3億噸;鐵(礦石量)0.36億噸;鉛(金屬量)152萬噸;鋅(金屬量)319萬噸。

這些豐富的礦産資源則為韶關從古時的農業與物流業轉型至工業奠定了基礎。在改革開放前,這座城市便成為了華南地區首屈一指的鋼鐵工業城市。而國企韶鋼,也成為了不少本地人心儀的工作地。

02

轉型的尴尬

按這樣的軌迹,韶關手握一副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的好牌,在之後的城市比拼中,應該還是能夠維持自己嶺南名城的地位。但改革開放後的數十年間,韶關卻在廣東省内漸漸沒有了存在感。

2021年前三季度廣東省内各個地級市GDP資料顯示,韶關以1106.56億元的GDP總量位列廣東省21個市的第15位,排位較為靠後。與之相對的是,深圳在改革開放後的四十多年間,從一個曆史上默默無名的小漁村一躍成為廣東省GDP總量第一、全國第三的超級大城市。

人口流失,是韶關經濟增長無法規避的問題。2020年,韶關地區常住人口約為285.5萬,十年間僅僅增長2.85萬人,增幅也僅為1.01%。而珠三角地區的七個城市,2010年至2020年十年時間内,人口增幅都在兩位數以上。其中,深圳以68.47%的增速冠絕珠三角。

珠三角地區對廣東省其他地區的虹吸作用無疑是巨大的。經濟更為發達的珠三角,不僅基礎配套設施更為完善,醫療與教育資源有足夠的吸引力,更為重要的是,有足夠優勢的産業支撐,能夠提供相對欠發達地區無法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

改革開放後,珠三角的區位優勢充分物盡其用。以前,韶關是廣東通往中原地區的北大門,市場在嶺北;而如今,在加入WTO後,在中國積極加入全球化的大浪潮下,東南沿海地區的城市反而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臨海帶來了這些城市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而深圳又因為靠近香港的地理優勢,成為了當時國内引進外資、吸納境外科技制造業、創造出口的重要視窗。随着時間的積累,深圳便逐漸積累起自己的優勢産業,如金融、科技制造、物流、外貿等。

通過深圳各個産業的占比分布,可以看出,深圳主要是由第二産業與第三産業帶動經濟發展,第一産業農業的占比不過0.1%。随着近年來土地成本的上升,深圳的第二産業制造業占比有所下滑,但第三産業服務業的比重卻在逐年上升。

對比之下,韶關的産業結構分布對于第三産業的倚重便沒有那麼大,農業依然占比超過14%,而消費、服務等第三産業也僅僅占比約34%。第三産業是尤其需要人口來支撐的産業,但人口流失去了更為發達的珠三角,通過第三産業提振經濟對于廣東其他欠發達地區而言,便是天方夜譚。這也是韶關人均GDP同樣位居廣東省各地級市末流的原因——二、三産業能夠創造更高的GDP價值。

近年來,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城市的土地、人力成本提升,相關制造業也開始向成本更低的内陸城市轉移。但遺憾的是,韶關沒有抓住機遇。反而是隔壁的江西贛州,在承接外來科技制造業方面,越來越勇,先後拿下吉利、富士康等制造大企業的投資落戶名額。

其實,韶關并非沒有做出努力,與東莞市合作建立東莞(韶關)産業轉移工業園,希望借助原有的鋼鐵資源,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但從韶關在廣東省内的定位來看,“北部生态區”的定位,便注定韶關在由老工業基地轉型之路上,難以複制此前的輝煌。

03

尾聲

看着家鄉逐漸在曆史的舞台上沒落,沒有人不會感到唏噓與扼腕,但每當問起身邊的朋友,是否還願意留在家鄉時,大多數人都搖了搖頭。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是亘古不變的道理。

如果總是用過去的輝煌去定義現在的成績,一座城市是永遠無法向前看的。一座城市逐漸失去競争優勢,也一定都是由主客觀原因共同造成的。過去的農耕文明存在了數千年,先進的制造業與服務業在國内也不過數十年光景,太陽東升西落,自有其規律。而忽略客觀條件上的改變,一昧去追求區域平衡,隻會是事倍而功半。唯有祝願家鄉能夠找到合适的道路,發揮出自身的比較優勢,越來越好。

本文源自格隆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