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讓放煙花,過年就沒花看嗎?去河南看看,那裡有真正的火樹銀花

不讓放煙花,過年就沒花看嗎?去河南看看,那裡有真正的火樹銀花

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開頭即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元宵節萬盞燈花齊放,煙花在空中綻放,是謂火樹銀花。在我們的印象中,或許火樹銀花就是指夜幕中的煙花,但是對于豫晉大地上的人民而言,火樹銀花或許還有别種含義,這就不得不提到在豫晉以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的民俗活動——打鐵花了。

一、打鐵花的由來

打鐵花,簡單而言就是将滾燙的鐵水用木闆等物拍至空中,鐵水受到木闆猛然的拍擊,會在空中爆裂而開,散成細小的零碎物,然後從空中緩緩落地,形成“星如雨”的夢幻壯美景觀。

打鐵花這個習俗一般在正月裡舉行,主要在豫、晉兩省廣泛流行,但其他省份也有一些零星的分布,諸如陝西的米脂和江蘇的蘇州等地都有打鐵花的習俗。但是若要追溯打鐵花的起源地,就不得不提到被譽為“民間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和“中華第一鐵花”的确山鐵花了,打鐵花習俗起源于何處,現在最具有說服力的也是河南确山。

不讓放煙花,過年就沒花看嗎?去河南看看,那裡有真正的火樹銀花

打鐵花

确山位于河南省南部,被譽為“中原之腹地,豫鄂之咽喉”。據後人考證,打鐵花起源于北宋的确山,盛行于明清時期。至于為什麼會得出這個說法,我們首先來聽聽關于确山打鐵花的幾個傳說,傳說雖然不可信,但是傳說背後的曆史邏輯卻可以為我們解答一些疑惑。

關于确山鐵花的第一個傳說是“鐵花降五鬼”。相傳北宋時期确山有一周姓人家建府邸,但是卻遇五鬼作亂,導緻勞工接二連三地死去,周姓人家便請來了當時的确山樂山道士來收服五鬼。到收鬼的那天,樂山道士在府邸處做法事擊打鐵花,讓鐵花在空中爆裂而下,驅走了五鬼,自此打鐵花能夠驅趕邪祟的習俗便被确山百姓繼承下來。

另一個傳說也和驅趕邪祟有莫大的關系。傳說樂山大旱,百姓請樂山道士設壇祈福降雨,為了感謝樂山道士的恩德,百姓為樂山道士修繕廟宇并鑄鐘銘記,但在鑄鐘那天卻有一堆烏鴉盤旋落于大樹上,村民們認為烏鴉不詳,便設法驅趕,但無論用什麼辦法烏鴉都趕不走。此時,一名老者走上前說,他可用打鐵花的方法将烏鴉趕走,隻見老者将鐵花擊打上天,火花在半空崩裂,刹那間烏鴉消失得無影無蹤,随後老者也不知所蹤,百姓都以為是“太上老君”下凡。打鐵花能夠驅趕邪祟的習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不讓放煙花,過年就沒花看嗎?去河南看看,那裡有真正的火樹銀花

聽完了光怪陸離的傳說故事,我們再來看看傳說背後所蘊含的曆史邏輯。根據民俗形态說,我們發現,這兩個故事具有一些相同的元素:道教,鐵和趨福避難的目的。最後一個元素自然不用細說,但是前面兩個元素卻值得我們深究。

确山在曆史上确實與冶鐵行業和道教有着不解之緣。确山的礦産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鐵礦分布更為廣泛。這也就為确山的冶鐵行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是以确山冶鐵等行業較為興盛。這或許可以說明為什麼是打鐵花,而不是打其他的花。樂山縣的道教在曆史上也十分有名,樂山曾經是中原道教聖地之一,宋徽宗曾經下诏在樂山建立道觀“靈應廟”。到了明朝,這裡的道家底蘊更為深厚。明代賈尚環在樂山建立的“樂山派”是明代道教八大教派之一,确山道教的寺觀有30多處,光樂山就有“九宮二觀一拜台”的稱呼,足見道教在确山紮根有多深。

不讓放煙花,過年就沒花看嗎?去河南看看,那裡有真正的火樹銀花

确山老樂山景區

在另外一個傳說中,确山的鐵匠生意不景氣,因為鐵匠的祖師爺也是老子,可謂是道士們的同門,是以道士便向群眾表演打鐵花來擴大鐵匠的影響力。除此之外,在确山還流傳着“金銀銅鐵錫,家家少不了。老君衆弟子,财運步步高”“道長、匠人是一家,老君堂衆有緣法,師兄師弟同叩首,保佑平安打鐵花”的民謠。

由此可見,确山打鐵花的起源與确山的冶鐵行業和道教有着莫大的聯系。曆史上确山打鐵花總是與鐵匠、道士兩個群體分不開,或許打鐵花是鐵匠和道士兩個群體為了娛樂和擴大影響力而創造出來的民俗活動,在創造這個民俗活動中,鐵匠提供了打鐵花的物質保證,確定是打鐵而不是打其他,而道士則為打鐵花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吸引了更多的百姓參與其中,擴大了其影響力。

産生于北宋的打鐵花習俗後來逐漸傳播開來,靖康之恥時,豫晉大地上的百姓又南渡将打鐵花帶到了南方的部分地區。明清時期,打鐵花習俗還一度受到了統治者們的青睐,作為一種娛樂活動被大力支援。明英宗正統皇帝的第六子被封為崇靖王,死後葬在确山,相傳他修建崇靖王府時,就曾在動工時舉辦盛大的打鐵花活動,這正是響應了我們之前所說的第一個傳說。

二、怎麼個打法?

打鐵花的打法有簡有繁,就目前筆者所見的打法,确山打鐵花的程式最為繁瑣複雜,也最為完整,而其他地區的打鐵花則簡單一些,更像是确山打鐵花的縮減版。這或許是确山打鐵花在傳播過程中程式部分被各地群眾吸收的結果。

确山打鐵花因為與道家文化有緊密聯系,是以在打鐵花的過程中也随處可見道家文化的影響。按照習俗,确山打鐵花時首先要搭建一座花棚,即在空闊之處按照“一進制、二儀、四像、五行、八卦”搭建一座六到七米高的雙層高棚,過去的花棚是用木頭搭建,現在為了安全起見則用鋼管等物搭建。在花棚的頂端會按“金、木、水、火、土”等元素插滿五色旗,再鋪上一層柳樹枝,并在柳樹枝上綁滿煙花和爆竹。除此之外,花棚頂端再樹一名叫“老杆”的杆子,老杆上會綁上更大的煙花與爆竹,名為“設彩”。這些煙花爆竹的功能何在,我們先賣一個關子,待後面再說。

不讓放煙花,過年就沒花看嗎?去河南看看,那裡有真正的火樹銀花

花棚

搭棚設彩結束之後,打鐵花的場地基本就确定下來。除此之外,打鐵花還需要準備用來熔鐵的熔爐和打鐵花時所需的花棒。熔鐵時,一般選擇廢鐵,但必須得是将鐵鏽清理幹淨的小塊廢鐵,除了廢鐵之外,一般還要往爐内加入白生粉、石英石、鎂粉、焦炭等等輔佐物,這樣才能保證熔煉出來的鐵汁符合擊打的要求,待爐内高溫達到1700攝氏度時即可。

花棒是用柳木制成的拍打物,一般在柳木的一端挖出一個凹槽,打鐵花時,一棒盛汁,一棒用來擊打,花棒的制作講究曲直、大小和長短,也要求沒有裂痕等等瑕疵。

待這些準備工作完成之後,就可以開始打鐵花的環節了。傳統的确山打鐵花,在開式時還會在花棚的北面建一座神棚,棚内擺着太上老君的神像,夜晚打鐵花的人還會在開始前虔誠地沐浴更衣,在老君像前祈福消災。太上老君是道教的祖師,是以這一舉動也常常受到道士們的支援。

待夜幕降臨,激動人心的打鐵花就在興奮熱烈的氣氛中拉開了序幕。打鐵花時,一人手持花棒盛上鐵汁,迅速跑到花棚下面,另一人再用花棒猛然擊打盛滿鐵汁的花棒,使鐵汁揚至空中,鐵汁在空中崩裂成細小的鐵屑,散落四方,萬般變化,光彩奪目,猶如火樹銀花,令人傾倒,又好似蝴蝶翻飛,使人目眩。鐵汁在被上揚的過程中,又同時會點燃花棚上的煙花爆竹,是以打鐵花時常常鞭炮齊鳴,煙花綻放,這時候還會有龍穿花(即舞龍隊)穿梭其中。

不讓放煙花,過年就沒花看嗎?去河南看看,那裡有真正的火樹銀花

打鐵花需要多人配合,這些人或赤裸着上身,也有人會穿着特制的防護服,一人打完另一人則接上,緊鑼密鼓又有條不紊。如果有人能夠擊中老杆上的煙花爆竹,就會當衆喊出他的名字,披紅戴彩,給予獎勵。整場确山打鐵花的氣氛從一開始就充斥着熱烈,甚至是狂歡,在壯觀、夢幻、神奇的打鐵花和煙花爆竹之下,會讓人覺得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不讓放煙花,過年就沒花看嗎?去河南看看,那裡有真正的火樹銀花

打鐵花的匠人

其他地區的打鐵花較為簡單,基本上沒有搭花棚、設彩和龍穿花等過程,山西澤州、江蘇邳州、陝西米脂等地的打鐵花基本上隻有将鐵花揚至空中等步驟,但是憑這一步,就足可讓人流連忘返。

三、打鐵花在現代

打鐵花看似簡單,其實需要高超的冶鐵技術和打花技巧,建國之後很多地區的打鐵花習俗逐漸消失了。确山打鐵花也曾經一度瀕臨滅絕,在建國之後,确山打鐵花曾經隻在1956年、1962年舉辦過。

1983年,曾經見識過打鐵花的确山縣文化館副館長楊建軍決定将打鐵花這一習俗傳承下去,他拜曾經的打鐵花匠人為師,并在多地走訪,試圖最大限度地複原打鐵花的樣貌。在他的努力下,打鐵花又于1988年和1990年再度出現在确山大地上,當時楊建軍還把那天晚上的表演命名為“确山鐵花煙火晚會”。

2002年,确山又一次迎來了鐵花煙火晚會,這次打鐵花影響力巨大,有很多人從安徽、山西、陝西等人慕名而來,參加的人數上萬,可謂人山人海。

不讓放煙花,過年就沒花看嗎?去河南看看,那裡有真正的火樹銀花

2002年确山打鐵花(圖檔來源/朱東亮:《确山鐵花的研究與保護》)

之後确山打鐵花一路走紅,不僅走出了确山在鄭州進行了表演,在2008年還進京為首都人民表演了這一視覺盛宴,這一次表演不僅驚豔了北京人民,還令在場的外國人驚歎不已。是以,這次打鐵花活動也被各大媒體譽為“确山鐵花鬧京城”。

也就是在同年,确山打鐵花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17年春節,徐福攜手著名導演孫周紅打造了一部微電影《鐵樹銀花》,講的就是關于打鐵花的傳承故事。打鐵花從一度瀕臨失傳,到如今受到全國人民矚目,背後既彰顯了打鐵花這種表演形式極具生命力和表演力,也離不開像楊建軍這樣極富人文情懷和毅力的人的努力。

不讓放煙花,過年就沒花看嗎?去河南看看,那裡有真正的火樹銀花

電影鐵樹銀花

文史君說

打鐵花這一習俗,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産與生活中,結合物質和精神條件創造出來的文化瑰寶,它彰顯了群眾趨富避難的美好期望,也給予了群眾一次狂歡娛樂的機會。我們應該慶幸的是,打鐵花并沒有随着時間湮沒在曆史中,這一切都要感謝民俗傳承人所做的挽救和努力,我們在觀看諸如打鐵花等民俗感到歡娛的同時,更要懷有一份敬畏,對民俗精神的敬畏,更是對民俗傳承人的敬畏。

參考文獻

張福生:《臨朐鐵花》,《民俗研究》1989年第1期。

朱東亮:《文化奇葩,确山鐵花》,《安徽文學》2009年第7期。

朱東亮:《确山鐵花的研究與保護》,2010年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原佳麗:《澤州打鐵花的傳承與發展——以來村打鐵花為例》,《晉城職業技術學院》2015年第3期。

張鳳:《河南省“确山”打鐵花民俗文化研究》,2018年青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浩然文史·景蘇)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