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群食堂選址怎麼來?新春開工,這個區為啥要推敲這一點

作者:文彙網
社群食堂選址怎麼來?新春開工,這個區為啥要推敲這一點

原居安老——這是戶籍人口老齡化程度超過40%的靜安區将發力的民心工程項目之一。

今天,新春開工首日,靜安區委、區府主要上司深入一線,持續開展“大走訪、大排查”,并在此基礎上召開2022年“民心工程”現場推進會,排定一年的民心工程的任務單、時間表和發力點,聚焦市民群衆獲得感逐項推進。

在臨汾路街道,有一個全市首創的沉浸式“家庭養老”樣闆間,這裡以“未來養老”為主題,創設了數字化居家養老的新模式,深度融合了養老數字化轉型和精細化養老服務,也盤活了居家養老服務供給和資源,讓老人們真切感受到在熟悉的社群、溫暖的家庭裡享受“身邊、床邊、周邊”的新體驗。年内,靜安全區将以此為依托,為15分鐘養老服務圈增能。

社群食堂選址怎麼來?新春開工,這個區為啥要推敲這一點

在這個沉浸式家庭養老樣闆間内,包含着多項數字化生活設施,比如:指紋開門,全屋管理系統啟用回家模式,智能裝置一鍵開啟常用電器裝置、調解燈光強度以及窗簾開關。

在廚房、衛生間、卧室,通過連結正在試點的“家庭養老床位”項目資源,樣闆間配置了煙感、氣感、水浸感應、一鍵呼叫SOS等“智能七件套”,一旦有緊急情況發生,感應器件連接配接助老平台,立即呼叫緊急聯系人、社群、民警等,并能提供預約挂号、打車、政策咨詢、緊急處理等功能,為老人居家安全提供及時響應。此外,在老人必經區域都安裝了扶手和引導燈,防止老人跌倒。

這些“智能七件套”結合居家環境适老化改造,都将生成個性化菜單,老人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由拼配點單,進行改造,還能根據相關政策,享受不同程度的補貼。通過“政府貼一點,企業讓一點,老人出一點”來幫助更多純老或獨居家庭實作居家安老。僅以臨汾路街道為例,去年,共完成居家環境适老化改造125戶,智能項目安裝164戶。

實作原居安老,老人們普遍歡迎的“一餐飯”也尤為重要。大資料分析,幫上了大忙。

此前,臨汾轄區有3個社群食堂,滿足了轄區内大部分老人用餐需求,關于第4個社群食堂究竟該選址在何處?

依托轄區民情日志資料駕駛艙平台,不僅分析了轄區内各片區60歲以上老人分布密度及情況,也疊加了老人們日常活動路徑,最後在街道東北區域標明第4個社群食堂位址,于今年年初建成啟用,受到老人們的歡迎,目前,4家食堂日均供餐達到1100客。此外,大資料還分析着社群食堂的客流量、不同時段用餐人數及最受歡迎菜品、數量等,将分析結果回報給相關管理部門提升為老助餐水準。

社群食堂選址怎麼來?新春開工,這個區為啥要推敲這一點

除做好做優養老外,今年靜安還将再接再厲,開工、完工老房加梯各500台;推開6幅零星舊改地塊;對符合充電設施加裝條件的108個小區,一季度完成建立非機動車充電樁工作;上半年打通蘇州河沿岸唯一斷點——長壽路橋下部分,并持續提升沿岸公共空間,建構可感受的全齡友好濱河空間。

作者:顧一瓊

攝影:葉辰亮

編輯:張曉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