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緯18°的新年:奔格内 過大年!

作為海南島最早的居民,黎族同胞每逢新春佳節,也有着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慶祝方式和節日氣氛,今天,就讓我們跟随着鏡頭一起到黎村,感受一下黎族新春的獨特魅力。

《黎族婚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王進明:剛才唱那些都是我們原生态的民歌調,說你們年貨辦好了嗎?你們的魚茶弄好了嗎?

北緯18°的新年:奔格内 過大年!

新春一開嗓,黎族的年味就從村寨裡溢出來,黎族村民王進明口中的年歌,講究一唱一和,提問的人歌喉一亮,回應的人也要以唱作答,聲聲入耳喜氣洋洋。

記者 賈雲天:還得對唱?

《黎族婚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王進明:如果我去你家了,我唱一首歌就說哇,你家備得這麼豐富的好菜,他們就回唱我們說,呦~這還算豐富呀,我家是什麼都沒有嘞,這個還算什麼菜。

記者 賈雲天:那這過年就光聽歌了?

《黎族婚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王進明:嗯,這些調都是遠古老的,也沒有加工過的,它就祖傳下來的,幾百年大家就是這麼唱法。bao jiang 過年,就是過年了,到年了就是dan jiang o

記者 賈雲天:我學得還行吧?

《黎族婚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王進明:還可以。

北緯18°的新年:奔格内 過大年!

記者 賈雲天:我整體感覺雖然說黎族的賀年歌剛才唱的這個它聲調不高,但是......也可能有高的地方我還沒有唱到,但是曲調宛轉悠揚,你讓小賈這一時半會學,我可能還真學不會,但是就感覺這歌它一唱出來,就有點喜慶的勁,感覺年味就上來了有這種感覺。如果将一首歌稱為“餘音繞梁,三日不絕”,那麼,黎族人的家中往往便是“餘音繞梁一整年”。家中來了客人,父母會在客人面前對酒當歌;碰上村裡哪戶人家婚嫁、入宅、祝壽或添丁等喜事,人們便會載歌載舞慶賀。

北緯18°的新年:奔格内 過大年!

《黎族婚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王進明:王妚大她就是我的師傅,當年的時候就去參加鄉裡面舉辦的國慶節的(活動),就看到王妚大老人也在登台唱民歌,我說感覺民歌也可以登台唱,我就從那年起開始對民歌去挖掘。

從7歲開始,王進明學習唱民歌,到後來參加鎮、村的各種演出,再到縣裡的“三月三”節慶舞台,最終代表海南省走向全國,王進明一路斬獲了諸多獎項,更是不遺餘力傳承黎苗歌舞。

《黎族婚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王進明:每一代要傳,每家一個樣,你在大年時候,每家的孩子一定要有一個學。

每年年關到來前幾天,村裡的歌聲就此起彼伏,歌詞中唱的是:大家一起來煮甜甜香香的糯米酒,迎接客人到來。這甜香的糯米酒,就是最為外人所熟知的黎家節慶美酒——山蘭酒。

北緯18°的新年:奔格内 過大年!

記者 賈雲天:就是biang酒,也就是山蘭酒,這個我熟。我來給大家講,實事求是的說,上次小賈喝過酒的時候,感覺口感上來說,感覺更甜一點,更可口。但是,就是這個酒它後勁更大,更容易上頭。在黎寨當中,很多黎族的同胞們在大概過年前提前一個月左右開始,就已經開始着手制作年貨之一的山蘭酒了。

北緯18°的新年:奔格内 過大年!

說起來,唱歌也似乎成了制作山蘭酒的一個步驟,和喊号子不同,繁複但并不算費力的山蘭酒制作過程,配合歌聲更像是一幕歌舞劇,唱了歌,酒味就好似更香甜。制作山蘭酒的重要材料酒餅,用大米、甘蔗、柚子葉和姜混合着舂,經過4天的發酵、長毛曬幹後使用。在家家戶戶還都種田的時代,人們自給自足制作山蘭酒。如今很多黎族村民學會了種桑養蠶一類收入更高的勞作方式,但隻要一到年節,就算是從外面買米,他們也要自己做酒來喝。《黎族酉并(biang,黎語)酒釀造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 王玉珠:山蘭是一年才收成一次,一般都是10月份就收,就開始釀酒。

山蘭酒制作步驟

第一步:泡米!一開始是要泡米,三四個小時,一弄它就碎這樣時間就夠了。

第二步:蒸米!一般蒸40分鐘那樣,要把它蒸熟。用那個筷子弄一下,感覺它是不是熟了,要拿出來晾。

第三步:晾米!因為它會很粘,它涼了才可以拌酒餅, 它發酵得才均勻,就放在那個筐裡面讓它發酵。

第四步:發酵!一般四天就可以了,越久的話它才純,放得越久越好,就是要放多一點,然後把它蓋住。發酵了然後它就自己滴那個酒滴下來,放小盆在(下)面就接。我們有個歌就是做酒(唱)的。

北緯18°的新年:奔格内 過大年!

起一首黎歌的頭,一起做酒的朋友就會不自覺地和起聲,這歌聲又像是呼喚着外出工作的黎族遊子,回鄉歡度新春。村裡的長輩就坐在一旁默默聆聽,感受着黎族傳統在兩代人之間緩緩流淌。

《黎族酉并(biang,黎語)酒釀造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 王玉珠:他回家(過年)的時候會拿(山蘭酒)出去,想家了會喝一口糯米酒,他喝完糯米酒就想家鄉的那個味道,這是媽媽的味道的意思,肚子也暖,心也暖。

北緯18°的新年:奔格内 過大年!

記者 賈雲天:經過剛才的這一系列工序之後,最後放置15天左右,就會過濾出小賈現在手上的這杯山蘭酒。過程是這個流程,但是現在小賈手裡的這杯,至少已經放了兩個月了,是以看得出來黎族同胞對于春節的重視,我就替大家嘗試一下這個酒 。酒的味道是很香醇的,但是小賈你看給自己就倒了這麼一點,因為我真的是不敢多喝。小賈喝這個酒來說,感覺嘗到的就是一股香醇的甜酒的味道,但是對于黎族同胞們來說,這杯酒裡邊每次喝到的時候都會有滿滿的節日的喜慶氣氛。年夜的飯桌上,大人們最期待的是喝酒,而小孩子們則翹首企盼新年的第一件新衣。人靠衣裝馬靠鞍,過年穿新衣,是家家戶戶最有儀式感的一件事,即使到現在,衣服的制作工藝依然始終保持着原始的技巧與味道。

北緯18°的新年:奔格内 過大年!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王金梅:出線出來我們就搞小小的然後再捏,捏成線捆像這個,完後就開始染了,我才懂染5種顔色。那個是闆栗,這邊是黃姜,白色的(線)放進去兩個小時,以前就四五月份就開始做(新衣)了,我們很早就做了就放在不要動的地方。早先,給家裡的幾個孩子各做成一件新衣,需要耗費媽媽大半年的時間,從上山尋找植物染料、撚線紡線、成線染色、縫制衣服、織繡花紋,周而複始,生生不息。雖然如今王金梅的紡染織繡改為了坐姿,但如果涉及到一些特定圖案,還是需要用最原始的腳蹬方式來織,每一件新年的新衣,從圖案到織法,都傾注着親情與傳承。

北緯18°的新年:奔格内 過大年!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王金梅:我家現在有四代人,我家婆也是傳承人,到我也是傳承人,到兒子兒媳婦兩個都是傳承人。這個我織的要準備給我的孩子的過年衣服,三十到初一都是穿新衣服,我媽媽做給我們都是新衣服的,看人家穿比不上我們家的衣服漂亮,多高興。

一首歌唱置辦年貨、美酒、新衣的黎歌結束,王進明又有些失落了。多年前,王進明出一趟村到縣城都要以小時計算,而如今,他的夫妻在五指山帶孫子上學,兒女都在國外工作。村裡下一代更頻繁地與外界接觸,讓他感受到生活條件變好以外,也擔憂是否還能聽得到年節時的鄉音。讓他稍稍心安的是,與外界的交通暢通,也在拓寬黎族技藝的傳承之路。從前隻能給村裡孩子唱歌的王進明,如今能夠經常到灣嶺鎮、黎母山鎮等地的黎族學生集中的學校,通過音樂課傳承黎苗歌舞,讓孩子們在平日的學習中,就能夠聽到家鄉傳來的古老音符。

北緯18°的新年:奔格内 過大年!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中心國小 學生:我看我奶奶她們會唱的時候我學的,應該是在三月三那時候。

記者 賈雲天:你覺得這歌好聽嗎?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中心國小 學生:好聽,因為我喜歡聽這種歌。

記者 賈雲天:家裡邊有經常唱黎族的歌嗎?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中心國小 學生:有,奶奶。

記者 賈雲天:奶奶會教你嗎?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中心國小 學生:偶爾教了一些,《撿螺》,我們是黎族人,是以必須要懂這些。

北緯18°的新年:奔格内 過大年!

王進明演唱的《放牛謠》,學生們幾乎一聽就會,這是一首許多黎族人家都會唱的民謠,雖然父輩因為工作忙碌幾乎從不唱起,但這些孩子們從家裡老人的歌喉中,依然傳承下了這份丢不掉的民族記憶。而除了黎族下一代的孩子外,王進明還在努力把黎族味道傳播給更多的人。

王進明的徒弟:以前老人過年都跳,老人跳的我們長大了就看不見了。

記者 賈雲天:那時候父母有教過你們嗎?

王進明的徒弟:沒有,以前不會,都是王老師教的。跳鑼舞、勺子舞,學好久了,都經常去表演,以前也沒想到還能出去表演。遊客來了我們經常跳,小朋友都喜歡跟我們一起跳的,四五歲、六七歲,我們在舞台跳,他們都是在球場那裡學。

北緯18°的新年:奔格内 過大年!

響亮的勸酒歌又一次在黎寨上空響起。載歌載舞的黎族人,唱着、跳着王進明自編自創的歌舞,快樂在大家的心裡流淌,特有的新春味道在空中蔓延,這是屬于他們的新春。

記者:賈雲天、汪浩

(直播海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