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理想杠上團車

理想杠上團車

文/樂居财經 李姗姗

2022年汽車圈迎來了開年第一戰,怼天怼地怼空氣的理想汽車CEO李想又在微網誌“開炮”了。不過,此次不是為了理想汽車而“戰”,而是把“槍口”指向了剛剛宣布要造車的團車網CEO聞偉。

雖然團車網是新能源造車大軍的一名新兵,但面對李想的“炮轟”,聞偉也不甘示弱,其表示:“無懼不是盲目,造車不會兒戲。”

本不出名的團車,卻因二人在社交平台上持續三天的隔空“互撕”而名聲大噪。

而比起二人的互怼,更惹人注目的是,聞偉此次透露了團車背後的百人造車團隊。在聞偉眼裡,這個團隊有經驗、有技術、有效率,幾乎無所不能。

這樣的團隊在業内着實罕見,消息一出,便引來各方的高度關注。而對于市值“縮水”超90%的團車網來說,或許這隻是聞偉造勢的說辭。

口舌之争

1月16日,李想在其個人微網誌轉發聞偉宣布造車後接受媒體采訪的内容,炮轟其重新整理了創業者的底線。

聞偉在采訪中透露,團車的外來造車團隊可以承擔新能源汽車幾乎所有的造車流程,還帶着半成品車型而來,不僅可以縮短以往的造車周期,而且還可以大幅度縮減成本。

對此,李想稱其入局造車是“指望找到超級救世主的創業者”,而他們“普遍是騙子,或者大機率自己是騙子”,同時他還批評團車的這種造車觀念“毫無廉恥”。

随後,李想還在微網誌釋出了一篇題為《節奏把控對于創業的重要性》的長文,站在創業者的角度強調創業的不同階段需要相适應的能力、資源,暗指團車目前的能力還配不上其造車的野心。

此次李想“開槍”直指團車,火藥味十足。17日,團車亦對其進行了言辭激烈的回應,雙方沖突再次更新。

“沒想到萬裡長征的迎面第一槍來自李想先生。除了節奏和耐心您是不是忘了眼光和判斷?馮思翰被反怼不就是當初看走了眼噴得太早?是以誰也别把自己當先知,也别成為自己最記恨的那撥人。”聞偉在微網誌如此回應,并艾特李想。

随後,二人互怼事件沖上了汽車圈熱搜榜。18日,聞偉再次發文稱,無懼不是盲目,造車不會兒戲,并且邀請李想在其首次産品釋出時可以出席。

至此,兩人的口水戰暫告一段落,目前,李想并未回應聞偉的邀請。

1月5日,團車網官方微網誌正式宣布開始造車,稱“2022,我們也要造車了!你們覺得擠不?”,并艾特蔚來、理想、小鵬三家造車新勢力,此舉頗有挑釁之意。

造車想象

回顧此次互怼事件發生的全過程,真正惹怒李想的,是聞偉對于造車發表的個人觀點。

衆所周知,造新能源汽車,人才、資金、技術三者缺一不可,而在目前缺芯和锂貴的情況下,聞偉對于團車造車卻有十足的把握。

據聞偉的描述可知,其造車的基礎來自一個100多人的外來團隊。聞偉表示,這個團隊可以承擔産品規劃、造型設計、工程開發、智能駕駛、供應商管理等等幾乎所有造車流程,且具有20多年的造車經驗。

除此之外,他還稱該團隊已經擁有半成品車型,團車的第一款車将會從這些半成品中選一款,定價在10萬元-20萬元之間,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啟預售。

而據業内人士透露,聞偉所說的100人造車團隊很可能隻是他的設想,先抛出規劃,然後找團隊。

即便存在這樣的團隊,隻有100個人,要真正運作起來,也是一件可能性渺茫的事情。

據悉,目前蔚來團隊規模達9000多人,小鵬汽車5000多人,理想汽車有超過4000人,是蔚小理三家中規模最小的。雖然已經到達4000多人的數量級,但理想内部再根據不同業務劃分,組織管理依然是大難題。

在造車周期上,聞偉也頗有超越前人的信心。“造車周期燃油車時代國際大廠是48個月,國内廠家做到了36個月,我們現在的團隊能做到18-24個月。”聞偉表示,第一款車失敗了沒關系,3個月可以再做一款,未來3年要出2款車。

相比之下,即使擁有超1000億現金儲備的小米,在造車這件事上也未敢誇下海口,量産車最快也得2024年下線。

至于造車的資金來源,聞偉稱,團車本身是美股上市公司,目前感興趣的投資方不少,各地方政府對造車項目的渴望也可以成為解決方案之一,而且“把一款車量産所用資金我們測算是造車新勢力的幾分之一。牛創拿到5億美元,我們可能是他的1/10。”

此話言外之意,是團車或許可以把一款車的量産成本縮減到5000萬美元左右。

而早在2016年,200億便成為造車領域公認的資金門檻。并且前不久,蔚來汽車CEO李斌表示,造車門檻已經提升至400億。小米在入局造車時,表示“10年投資100億美元,首期投資100億元人民币”。

盡管2018年團車在美股風光上市,但資料顯示,自上市以來,其股價總體呈下跌之勢。在宣布造車的消息之後,其股價更是出現下滑,截止發稿前也僅有不到5000萬美元的市值。

1月13日,團車釋出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報顯示,團車網第三季度淨收入6110萬元,同比減少38.9%;第三季度毛利潤為4680萬元,同比減少35.1%;第三季度團車線下車展僅在55個城市舉辦65場,同比減少57.2%。這家以車展為主營業務的汽車零售平台,經營狀況也正在受到嚴峻的挑戰。

查閱資料可知,團車網背後目前也并無“超級救世主”浮出水面,僅有的隻是聞偉的造車想象。如此來看,團車的造車實力也并未像聞偉口中描述的那樣強悍。

而此次互怼事件,最終以聞偉邀請李想出席産品釋出會收尾,可以說是擅長營銷的聞偉巧妙地将沖突轉變成一次成功的“碰瓷營銷”,讓本無名氣的團車借李想之手而出圈,堪稱免費的宣傳。

“憤青”李想

實際上,此次團車被李想吐槽,并非“首當其沖”,怼同行、怼媒體、怼技術人員,諸如此類的事情,李想無一缺席。

在公開場合,李想既給商業巨鳄陸正耀戴過“詐騙犯”的帽子;也噴過同行是“一幫搞臭技術的”;還怼過媒體:“造謠我們用水銀的人,祝願你們腦子裡裝滿了水銀。”

就在前不久,李想還上演了一場複仇記。李想在微網誌釋出了一張名為“24個月挑戰中大型SUV銷量冠軍”的統計圖,并配文:感謝鞭策,繼續努力。

據悉,2020年9月,大衆中國CEO馮思翰在談及增程式動力解決方案使表示,增程式電動車非常不環保,是最糟糕的解決方案。

盡管馮思翰的發言并無針對性,但理想汽車作為新能源車細分市場裡增程式電動車的代表,所有人都将馮思翰吐槽的對象指向了理想汽車。

事後,李想在微網誌上發文稱:“非常願意與理想ONE尺寸最為接近采用PHEV技術的奧迪Q7 e-tron比較一番,看看在現實生活中誰更環保。”

時隔一年多後,李想用銷量回怼大衆CEO,順利“複仇”。最新資料顯示,理想汽車2021年第四季度銷量35221輛,環比2021年第三季度增長40.2%,同比2020年第四季度增長143.5%;2021年理想汽車銷量共90491輛,同比2020年增長177.4%。

理想汽車在2021年獲得的出色成績,就連小鵬汽車CEO何小鵬也豔羨不已,“2021年李想過得最舒服,我和李斌都比較困難”。

從創立泡泡網,到汽車之家,再到理想汽車,李想被稱為“中國為數不多接連取得成功的創業家”,這可能也是李想常常語出驚人的底氣所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