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2月4日~20日,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舉行,繼2008年後北京再次迎來奧運盛事,同時北京也成為全球唯一一座“雙奧”城市!

從2008年到2022年,這14年裡中國有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的GDP超過了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并向美國快速追趕。中國高鐵全面普及、載人航空、建造自己的空間站、實作量子通信……國産高精尖科技在兩次奧運會得到了跨越發展。

2022年北京冬奧會所涉及的冰雪運動帶動的其他關聯産業收入将達到3000億元以上,在這3000億元的産業蛋糕中,基礎建設是重頭戲。越來越多的國産傳感器互相連接配接并分布在各類冬奧會基礎建築設施中,這些傳感器将為設施管理人員提供寶貴且有用的資訊,保障北京冬奧會全力運作。

來看看哪些傳感器&系統參與了這次令人驕傲的北京冬奧會!

避免錯過傳感器行業深度資訊、報告,以及傳感器技術、傳感器與測試技術、物聯網傳感器技術……等傳感器知識,請關注傳感器專家網公衆号,設為星标,檢視往期内容。

浙江大學無線傳感器織就“冰絲帶”

近日“一墩難求”的北京冬奧吉祥物冰墩墩熊貓頭部裝飾彩色光環,其靈感就源自于北京冬奧會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是本屆北京冬奧運唯一建立冰上競賽場館,也是本屆冬奧會的标志性建築和主場館之一,為世界貢獻了由中國設計、中國技術、中國材料、中國制造組成的奧運場館建設“中國方案”。環形的“冰絲帶”造型靈動,由22條晶瑩美麗的“絲帶”狀曲面玻璃幕牆環繞,遠觀飄逸,近看宏偉。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冰絲帶”的屋蓋結構是由49對承重索和30對穩定索編織成長跨198米、短跨124米的馬鞍形索網,其結構、建造技術以及受力狀态十分複雜。為順利建成和維護“冰絲帶”,浙江大學羅堯治教授團隊自主開發了無線傳感器,用以監測場館結構的受力、變形、溫度以判斷場館安全性。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據羅堯治教授所說,該團隊在“冰絲帶”的整個建造過程中大約布置了1000多個傳感器,對速滑館的應力、位移、加速度、溫度、風壓、索力等六大類參數進行監測。“施工的過程中,千斤頂下面也有傳感器,但是它們随着工程的進展要撤下來的,隻能監測短時的資料,但我們的監測是全過程的。”羅堯治說。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提升鋼索過程中無線傳感器傳回的資料

在索網的施工過程中,采取“先地面拼裝、再整體提升”的工序,但由于場地空間限制,鋪在地面等待張拉的鋼索需要微微拱起才能越過“瓶頸”。倘若沒有準确的資料支撐,誰也不能輕易下令彎折動辄幾噸的鋼索。“這時候,我們的現場監測資料能夠實時掌握彎曲對鋼索的影響,為現場決策指揮和安全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據。”施工方評價說:“浙大的無線傳感器就像一雙雙眼睛,緊緊‘盯’着工程的建設全過程。”

運動捕捉傳感器&數字運動員模型助力中國隊奪首金

2月5日北京冬奧會中國首金由短道速滑隊獲得,恭喜!賽場之上,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來自刻苦訓練,也離不開科研人員的技術支援。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柯鵬副教授率領團隊,利用運動捕捉穿戴傳感器、雷射雷達等裝置,收集運動的運動資料,針對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的個人比賽項目的減阻節能和提高成績,充分考慮運動員的個性化生理特征、裝備特征和環境特征,包括體形、骨骼肌肉、生理生化等,建立數字運動員模型。

團隊開展運動過程參數的實測和同步分析,建立滑冰運動過程中運動員能量輸出與節能減阻分析模型,有效評估各項滑行技術的影響,确定最佳參數組合,包括滑行路線、滑行節奏和滑行時間;蹬地動作、蹬地速度、蹬地方向;人體姿态、轉彎控制與平衡等,深入分析與挖掘現有的比賽和測試資料;為訓練方案的調整提供切實依據,為沖牌運動員精雕技術動作提供精準服務。

柯鵬團隊借鑒航空航天飛行器的路線優化算法,找到了冰雪運動的最佳滑行路線。而哪種滑行姿态阻力最小,能實作最快速度,團隊借助航空航天領域的人機環境研究建立模型,捕捉運動員的滑行姿勢,身體高度,擺臂蹬腿的角度,分析運動員的肌肉能耗,找到了冰雪運動的最佳滑行姿勢和最優體能配置設定方案。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可穿戴式運動傳感器對幫助運動員改善運動動作,提升運動成績的應用,已經獲得廣泛認可。在本屆冬奧會上,除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柯鵬團隊的應用外,還有不少應用場景。

亦動智能科技公司研發的内嵌幾十片微型傳感器的高水準運動員運動表現分析系統,被中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國家隊采用。該系統主要通過套内嵌幾十片微型傳感器的動作捕捉緊身衣、緊身褲、鞋墊、手套來收集記錄穿戴者的肢體各部分的加速度、角速度等資料。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相比傳統的光學傳感器,應用慣性傳感器的智能服裝具備捕捉更準确、全天候、抗幹擾能力強等更多優勢。并且出于不影響運動員穿戴的目的,隐藏在服裝中的傳感器重量僅有0.9克,體積也隻有1元硬币的1/3。此外,為了保證夏季訓練的延續性,研發團隊受國家隊所托,研制出了全球首款抗寒、防水版的人體運動傳感器。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霍波、張海洋團隊研發出的傳感器智能測量“精确到肌肉”的冬季運動智能訓練系統,改變了此前裁判員打分主要靠主觀判斷難度系數的曆史,推出的4項量化名額進入了國家隊評分表。

水立方變“冰立方”,部署4000多個室内傳感器

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場館,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是衆多水上項目的競賽場所,同時這座如水般晶瑩剔透的比賽場館也給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2年北京冬奧會,水立方變身“冰立方”,承接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冰壺和輪椅冰壺比賽項目。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根據改造方案,“冰立方”将在保有“水立方”水上功能的基礎上新增冰上功能,在比賽大廳中部通過搭建可轉換結構及安裝可拆裝制冰系統,鋪設4條标準賽道的冰壺場地。

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智能化技術建立泳池轉換冰場,技術難度極大,為了實作滿足冰壺比賽标準的冰面,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中建一局、商湯科技等,以及志願加入的東北農業大學在内的國内頂尖科研力量集結起來,在科技部部署下,緻力于在冰的内部性能和外部影響研究上尋求突破。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為了保障“冰立方”的室内環境條件符合冰壺比賽的要求,場館設定了由4000多個傳感器領銜的樓宇裝置管理系統,可以監測和控制場館内的溫度、濕度、PM2.5濃度等的變化。

在這套系統的精準調控下,冰壺賽道冰面溫度達到零下8.5攝氏度的要求,冰面上1.5米高處溫度始終保持在10攝氏度,看台觀衆區溫度則恒定在16至18攝氏度,真正做到“同室不同天”。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水準傾斜傳感器助力世界上最快的變角度斜行電梯“雪如意”

“雪如意”是中國首座符合國際标準的冬奧會跳台滑雪場地,頂部與地面落差達160多米。

為了實作滑雪運動員的場内交通快速轉換,幫助他們在“雪如意”下部與頂部運動員出發區之間上下通行,這座世界上最快的變角度斜行電梯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這座斜行電梯是針對“雪如意”的特殊造型和賽事用途專門設計生産的,它是目前全球速度最快的變坡斜行電梯,總長259米,速度可達每秒2.5米,是目前常見的變坡斜行電梯速度的5倍。

電梯軌道依山體走勢而建,中間有一段圓弧形軌道,坡度最緩處22.56°,最陡處39.56°。要在相差近20°的變坡角度上平穩快速運作,需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裝置改進和技術調試。為此,技術人員在電梯上安裝了伺服驅動器、水準傳感器和防傾覆裝置。同時,在不同工況下進行了長時間的系統調試,使斜行電梯能夠在陡坡及緩坡段保持勻速水準運作。

另外,張家口冬季最低氣溫在-30°c以下,該項目斜梯的耐低溫運作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為解決部件的低溫工作問題,要求有成熟的材料工藝和工程經驗,此外,由于裝置常年暴露在室外環境,對轎廂、導軌等部件的防水、防塵、防腐要求也很高。

傳感互動系統加持旅遊接待中心智能化小屋

北京冬奧會協辦地張家口市下花園定方水鄉的武家莊旅遊接待中心,是一個30平米左右的互動式智能化建築,可随着氣候的變化而改變形态。

小屋開合動作的實作是如何實作的呢?這裡面便需要用到無處不在的傳感器監測技術。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首先是采集環境資訊的傳感器系統,如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風傳感器等;其次是軟體中樞控制系統,它負責将采集到的資訊按照設定的要求進行計算,并發出指令;最後是裝在三塊面闆上的機械裝置,當該系統接收到中樞發出的指令,它會執行指令推動面闆運動到合适的位置。當小屋的三塊闆完全打開時,它成為一個表演的舞台,觀衆坐在周邊的坡地台階上自由自在地觀看演出。

當室外氣溫在16到29攝氏度時,傳感器系統中的溫濕度傳感器可準确監測到溫度變化,資料傳至中控系統,進而啟動機械裝置,讓這三塊面闆會在不同的角度打開,以保證建築室内獲得自然通風及觀看室外景色。

同樣的,當室外溫度低于16攝氏度時,溫濕度傳感器同樣會迅速感覺,同樣将傳感器資料傳至其他兩個系統後,最終讓三塊面闆實作自動閉合,并在第一時間啟動盤管式地暖系統,進行采暖。

另外,當室外溫度高于29度時,三塊面闆也會自動閉合、并啟動空調系統進行制冷;而當刮風或下雨時,三塊面闆也會關閉以防風雨侵蝕。

國産腋下創口貼傳感器時刻監控體溫

本次冬奧會正值全球新冠疫情冬季高峰期,疫情防控“精準快捷”測溫是重要一環。一款被稱為“腋下Ok繃”的可穿戴式體溫計和疫情防控“千裡眼”系統應運而生,為本次冬奧會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撐。

要測試的人員隻需将智能體溫計貼在腋下皮膚上,并在手機App端綁定裝置,受測者的體溫資料變化就會在頁面清晰展現,并自動測量、上報給背景,友善防控值守端從業人員通過電腦,對觀察人群進行連續體溫監測與風險預警。

有研究學者稱,目前美國同類體溫貼的檢測精度為0.1—0.2℃,而測試活動中使用的這款微芯可穿戴式智能體溫計的檢測精度,達到0.05℃,檢測精度更高,具有一定競争優勢。

據五棵松體育中心場館醫療和防疫副主任尹金淑介紹:“這款智能體溫計是目前全球最小、最精準的可穿戴式連續智能測溫裝置,具有高精度、低功耗、尺寸小、易佩戴等優勢,一旦超過37.3℃标準值,系統将自動報警。測溫晶片隻有小米粒大小,但精度能達到0.05℃,充電一次可以連續使用10天。之前,我們通過監測,曾發現有一名從業人員有發熱症狀,場館立即啟動救治和防疫機制,第一時間對其進行醫療檢查和治療,并開展流調工作。直到核酸檢測陰性結果出爐,防疫系統得到了一次非常好的檢驗,也起到‘哨’點和預警的作用。”

億級像素陣列像感器光場相機覆寫全區域

五棵松體育中心中一款出自拙河科技的億級像素陣列像感器光場相機,是實作賽事區域精準防疫監控的重要一員。場館内的任何動靜都無法逃脫這款擁有19個攝像頭的像感器光場相機的“法眼”。

獨創的陣列式錄影機設計,突破單一光學鏡頭及傳感器分辨率極限,使得它可以全覆寫監控賽事場館比賽區域及觀衆區域,同時可以保證每一處細節的清晰呈現和記錄,出色地完成實時記錄場館内事件、無感人臉識别及追蹤任務。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運動員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智能環境檢測儀

運動員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内的又一亮點——麥樂克PMT200智能環境檢測儀,除了空氣檢測、家電控制等功能,還可與室外的微型氣象站關聯,進而調節室内空氣品質,把低碳和環保做到極緻。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冰壺上的“眼睛”——隐藏于搖桿的智能傳感器

冰壺是一項非常傳統的冬季比賽項目,被譽為冰上“國際象棋”。因為冰壺運動對場地和裝置的技術要求比較嚴格, 是以在比賽專用器材方面,采用了很多先進技術手段。

在冰壺的搖桿中安放了智能傳感器,能夠監測運動員手部握着搖桿的存在。進而作為運動員投擲距離是否違規的評判方法,規避了傳統裁判員肉眼看的高錯誤率和不一緻。讓每次判别都能夠同步量化。

壺柄上面設定了紅綠兩種顔色的訓示燈,并且能夠傳遞信号。如果冰壺投擲員的手,握着冰壺超過了磁辨別傳感器的界限,視為投擲違例,需要裁判進行相關判罰。如果在磁辨別傳感器之前,投擲員松開握住壺柄的手,則投擲有效。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山體“偵察衛士”——微芯樁智能傳感器

在冬奧會延慶賽區周邊的陡峭山體上,分布着很多晶瑩剔透的“小蘑菇”——塑膠外殼的“蘑菇頭”裡,是一套複雜的感應結構,下方一根立柱深深紮入岩體。這是北京中關村智連安全科學研究院設計研發的微芯樁智能傳感器,配合人工智能感覺平台,24小時監測周邊山體的安全情況。

“小海陀山溝壑縱橫,南坡的情況更複雜。”北京中關村智連安全科學研究院院長、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謝谟文回憶起在冬奧賽區實地踏勘時的情況。延慶小海陀山南麓是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所在地,附近山體地質條件複雜,很多施工點位緊鄰山體,大型機械的施工會擾動地質結構,有可能會導緻落石、滑坡等。

為了對山體邊坡的安全進行實時監測預警,謝谟文團隊建立起邊坡失穩早期預警理論體系及預警模型。總重量不到1公斤、形如蘑菇的微芯樁在前方,感覺場地結構振動、傾角、傾向、加速度等關鍵安全名額的變化;人工智能感覺平台在後方,通過雲計算、大資料等技術,對20餘個相關名額進行綜合分析,并作出自動預警。

北京冬奧會進行時:這些國産傳感器立了大功

結語

科技越發展,傳感器越進步。随着中國科技實力的提升,在本屆冬奧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傳感器,用來保障賽事進行,或者提高運動員的競賽成績。

除了文中列出的部分傳感器外,用于冬奧會的傳感器還有很多很多,智能樓宇建築傳感器和可穿戴式運動傳感器是冬奧會上使用最多的傳感器大類,依賴于傳感器提供的各種資料,這些高科技的應用場景才得以展現。

同時,這些傳感器的應用也啟發了我們對未來樓宇建築和運動傳感器的思考,為我們展現了未來傳感器廣闊的應用空間。

最後,預祝中國冬奧會運動員們取得佳績!

星标的内容=你在乎的内容,根據微信公衆号推薦原則,沒有在傳感器專家網公衆号首頁【設為星标】,将無法及時獲得傳感器行業最新資訊!

聲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傳感器專家網觀點或立場。更多觀點,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