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庭家教家風|家庭教育中的儀式感,對孩子有多重要?

家庭家教家風|家庭教育中的儀式感,對孩子有多重要?

大陸是禮儀之邦,曆來重視以禮育人,如《弟子規》中“稱尊長,勿呼名”“路遇長,疾趨揖”等儀式化的行為規範,能夠讓孩子建立起尊長孝親的倫理道德觀念。

到了現代社會,我們也經常運用各種儀式活動來進行教育,如學校中的開學典禮、升旗儀式、少先隊入隊儀式等。

學校儀式有助于孩子融入學校生活、熱愛學校文化、增強集體榮譽感和國家認同感;而家庭儀式則能建構家人美好的共同記憶,促進親子關系,提升家庭幸福感與責任感,等等。

一般來說,家庭儀式中往往蘊藏着很多德育契機,父母巧妙地運用可以促進孩子的道德養成和人格發展。具有德育作用的家庭儀式主要包括傳統節日儀式、家庭成員的成長儀式及日常性家庭儀式等。

那麼,如何通過家庭儀式對孩子進行德育呢?作為家庭儀式的重要組織者,父母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立足教育性,挖掘家庭儀式的德育内容。

家庭儀式每一個環節都蘊含價值滲透,不同的儀式活動可能涵蓋不同的德育内容。

以傳統節日儀式為例,父母可以通過引導孩子了解節日習俗中的德育内涵,讓他在濃厚的儀式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好品格與德性的熏陶。比如,清明節掃墓寄托了人們對祖先的緬懷與感恩,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孝親和感恩教育;春節前大掃除展現了熱愛勞動的品質,可以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端午節包粽子,源于對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可以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家庭成員的成長儀式中,孩子的生日會蘊含着感恩父母之意;成人禮則意味着要自立自強、勇于擔當;等等。

另外,家人之間每天早晚互相問安、定期陪孩子看望老人等一系列日常性家庭儀式,也無不展現尊老愛幼的品質,這些都是進行家庭德育的良好契機。

除了上述家庭儀式,還有更多的德育内容有待挖掘,如在祭祖儀式時通過講述家族曆史讓孩子感受先輩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抑或是通過葬禮儀式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使其正确地認識死亡。

家庭家教家風|家庭教育中的儀式感,對孩子有多重要?

其次,關注主體性,增強家庭儀式的德育現場感。

在傳統的家庭儀式中,父母往往是組織和參與的主角,孩子是配角甚至是觀衆,這大大削弱了家庭儀式的德育功能。

是以,現代父母應更加尊重孩子的主體性,賦予他們參與表現的機會,以增強孩子的參與以及家庭儀式的德育現場感。比如,讓孩子親手制作禮物為老人祝壽;讓孩子一起貼春聯、買年貨和打掃屋子來迎接新年等。

總之,通過讓孩子深度參與到家庭儀式的各個環節,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進而體悟、認同和内化儀式背後的德育内涵。

最後,發展多元性,創新家庭儀式的德育形式。

除了像傳統節日、生日聚會等較為普遍的家庭儀式,父母還可以和孩子共同設計一些新儀式。

如組織家庭志願活動來培養孩子熱心公益、服務社會的品質;安排有意義的家庭出遊來遍覽祖國大好河山,在“行萬裡路”中激發孩子的愛國熱情和淩雲壯志;通過家庭集體觀影的方式共同觀看富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如借助電影《飛屋環遊記》來激勵孩子自強不息、敢于追夢。

另外,不妨利用良好的社會資源,全家定期帶領孩子參觀紀念館、博物館、烈士陵園、偉人故居等,在弘揚愛國精神的同時,引導孩子養成自信拼搏的人生态度。

來 源

好媽好爸好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