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晚上這件青銅大面具,背後有咱河南文物修複師的努力

頂端新聞記者 王峰

春晚上這件青銅大面具,背後有咱河南文物修複師的努力

在2022虎年央視春晚上,三星堆文物現場釋出儀式讓全國觀衆再次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神奇和瑰麗,其中現場展示的青銅大面具讓人印象深刻。這是已知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體量最大、儲存狀況完好的大型青銅面具。

據介紹,青銅大面具寬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它的分鑄技術與合金比例與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文物屬于同一系統,反映了中原文明對三星堆文明的深刻影響,印證了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與博大精深。

春晚上這件青銅大面具,背後有咱河南文物修複師的努力

頂端新聞記者獲悉,河南博物院80後文物修複師化夏曾于2021年10月參與這件面具的修複工作。

在接受頂端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時,化夏表示,很榮幸能夠參與到三星堆文物的修複工作,當這件青銅面具出現在央視春晚上時,他内心充滿了作為一名文博從業者的自豪。化夏也介紹了文物修複師的日常,“要耐得住寂寞,與文物進行心靈對話。”

春晚上這件青銅大面具,背後有咱河南文物修複師的努力

三星堆青銅大面具修複現場

80後文物修複師和青銅大面具的三天之緣

出生于1984年的化夏于已經有10餘年的文博從業經曆。2021年8月,他被河南博物院選拔派送到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交流學習,跟随國家非遺傳承人王有亮學習青銅修複技術,同年10月跟随故宮博物院從業人員,一起奔赴四川參與三星堆出土文物的修複工作,也是參與這次修複工作的唯一的河南文物修複師。

春晚上這件青銅大面具,背後有咱河南文物修複師的努力

三星堆考古發掘場景

化夏第一次見到大面具是在三星堆博物館修複室裡,“我從資料圖檔中看到,大面具出土時和象牙、貝殼等都在一個大坑裡埋着,品相完整,視覺上很震撼。”雖然和之前出土的三星堆黃金面具風格相似,但無論從體積還是材質都另具風格。

談到具體參與哪些工作,化夏謙虛地表示,“我隻是跟随文物修複專家學習,主要配合修複團隊進行輔助性清理工作。”化夏向頂端新聞記者展示了大面具在修複時期的照片,“它的右眼處鑲嵌了很多貝類,還有鏽迹,”化夏說,“主要是用毛刷、鈎針、手術刀來對文物外面進行修複、清理,從外表對文物進行修複還原。”

雖然在三星堆隻有短短三天時間,但化夏對這次經曆念念不忘,“非常感謝河南博物院給了這次學習的機會,故宮博物院又剛好有這次工作機會,就有幸去見識了一下三星堆文物。”

當這個大面具出現在央視春晚舞台上時,化夏難掩内心激動,既感慨中華文化的瑰麗,心頭又湧起了身為一名文博人的自豪,“文物修複師估計是唯一能近距離接觸各種文物的職業了,當時近距離觀察大面具,看着它的材質,整體的風格,都與中原文物風格迥異。”

化夏還透露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三星堆是個很神奇的地方,在曆年的發掘中,出土了很多奇怪的文物,剛開始不知道怎麼稱呼合适,“現場發掘人員就戲稱它們為奇奇怪怪1号,奇奇怪怪2号。”

春晚上這件青銅大面具,背後有咱河南文物修複師的努力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從業人員任俊峰在對青銅大面具進行檢測

文物修複師的日常:和文物心靈交流

據媒體報道,2020年10月以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陸續啟動了三星堆遺址祭祀區3至8号坑考古發掘。2021年春天的三星堆考古發掘大直播,讓越來越多人關注到三星堆。同時也漸漸了解到,在浩瀚的中華文物背後,還有一群夜以繼日辛勤工作的文物修複師。

化夏介紹,文物修複師的裝置很龐雜,需要有手術室裝置、牙科工具以及電焊類工具,“另外還需要粘合劑,文物修複師還要掌握一定的實體、化學知識。”化夏介紹,“清理”是一名文物修複師的入門,一般要經過兩年磨煉,手才能穩下來。

文物修複師和文物相伴是工作日常,自從2010年進入河南博物院工作後,經過不同的崗位,化夏最終選擇了做一名文物修複師,“我喜歡和文物面對面的感覺,看着文物在自己手下一點點複原本來的面貌,那種滿足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在外人看來很枯燥,但鑽研進去,文物修複師就能獲得極大的工作快感,“拿到一件文物,通常是先做檢測分析,确定文物的病害程度制定合适的修複方案,文物修複絕對不能傷害到文物本身。”

化夏告訴頂端新聞記者,自己修複的最大的一件文物是一座三層高的陶樓,“現在在河南博物院第六展廳,用了兩個月時間去修複,之後每次看到它我都心潮澎湃”。

春晚上這件青銅大面具,背後有咱河南文物修複師的努力

化夏在文物修複工作中

文物修複定向研學是發展方向

據媒體報道,文物修複師是負責對出現破損的文物進行修複的職業,文物修複師對文物修複本着“修舊如舊”的原則,有着非常嚴格的規章制度,每次修複都要建立檔案,詳細記錄文物的修複全過程及前後狀況。

修複一件文物,他們常常要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由于文物修複場所處于博物館中,與文物庫房相伴,多數文物修複師養成了不主動邀請親友前往工作機關的習慣,是以在一般人看來,文物修複從業人員頗為神秘。

春晚上這件青銅大面具,背後有咱河南文物修複師的努力

和文物相伴,文物修複師的職業滿足感油然而生

現在文物修複也逐漸向公衆開放,化夏介紹,河南博物院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修複室有20人左右,修複室有一面大玻璃牆,未來會逐漸向特定觀衆開放,屆時可以透過玻璃觀看文物修複的過程,這是一份最沒辦法摸魚的工作。

随着河南博物院盲盒的走紅,很多文物愛好者都把“我在家裡修文物”當成了一個習慣,但盲盒和實際文物修複有天壤之别,化夏透露,河南博物院也會在疫情之後開展文物修複的定向研學,根據不同年齡的遊客,以及不同領域的文物類型制定不同的研學方案,逐漸揭開“文物修複”的神秘面紗,向公衆普及更多文博知識。

(文中文物修複相關圖檔均由受訪者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