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十四節氣: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自信

中國天氣網訊 2月4日晚,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倒計時中,二十四節氣倒計時與古詩詞、古諺語融為一體,将神州大地的錦繡山河與冰雪健兒的飒爽英姿次第呈現,讓網友驚呼“每一幀都是桌面”,将“中國式浪漫”傳遞給全世界。這些詩詞、諺語分别出自何處?二十四節氣有着怎樣的文化意義?

詩詞歌賦+傳統曆法=最中國的倒計時!

2月4日,中國立春之日。當天晚上,北京2022年冬奧會盛大啟幕,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二十四節氣作為倒計時,從“雨水”開始,節氣流轉,到“立春”落定,并與古詩詞、古諺語融為一體。這樣别出心裁的倒計時設計,不僅巧妙地呼應了今年是第二十四屆冬奧會,更是把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美學完美地結合起來,展現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中國天氣網對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副院長 、CCTV新聞聯播天氣預報(首位)主播宋英傑進行了專訪,诠釋了這些節氣經典詩詞背後的氣候特征和文化寓意。

雨水: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語出唐代詩人杜甫《春夜喜雨》。雨水節氣是降雨機率開始高于降雪機率的時令,漸漸進入初雨時節和“可耕之候”。春雨在夜裡悄悄地随風而至,悄然無聲地滋潤着大地萬物。

二十四節氣: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自信

驚蟄:春雷響,萬物長。

這句民間諺語講述的是仲春時節,南方部分地區春雷陣陣、萬物複蘇。當然,真正使蟄伏冬眠動物蘇醒的,不是有聲的驚雷,而是無聲的回暖。

二十四節氣: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自信

春分: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

出自清代袁枚的《春風》。春風如同我們翹首盼望已久的貴客,春風送暖,萬物複蘇,春天裡的萬物繁盛如同來自“貴人”相助,這“貴人”,便是春風。春風,是詩人心目中萬物萌生背後的“動力學”。

二十四節氣: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自信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

出自唐代詩人杜牧《清明》,它幾乎是人們心目中清明的“代言”詩。新綠時候,綿雨沾衣,正是南方地區的氣候常态。

二十四節氣: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自信

谷雨:風吹雨洗一城花。

該句出自宋代詩人黃庭堅《見二十弟倡和花字漫興五首其一》。“落絮遊絲三月候,風吹雨洗一城花。未知東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在飛花落絮的陽春時節,人們陶醉于酒香、茶香與詩香之中。

二十四節氣: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自信

立夏:天地始交,萬物并秀。

出自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意為在初夏時節,天之氣與地之氣有了親密的互動,于是萬物勃發。

二十四節氣: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自信

小滿:物至于此,小得盈滿。

元代吳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滿,四月中。小滿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滿。”意指此時農作物的谷穗的籽粒未滿但将滿,麥秋将至,夏收在望。

二十四節氣: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自信

芒種: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出自宋代詩人陸遊詩作《時雨》,“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這首詩生動地诠釋了夏收與夏種的快速切換,“小滿趕天,芒種趕刻”的繁忙,以及麥收後人們的自我犒賞與歡愉。

二十四節氣: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自信

夏至: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出自唐朝詩人韋應物詩作《夏至避暑北池》。在暑熱始盛的夏至與小暑交替的時節,正是荷花開放的物候期,竹與荷給了人們清涼的意境。

二十四節氣: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自信

小暑: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出自唐朝詩人孟浩然詩作《夏日南亭懷辛大》。寫“荷”以氣,寫竹以“響”,人們在荷風與竹露所賦予的香氣與清響中,品味夏日的清幽。

二十四節氣: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自信

大暑:桂輪開子夜,螢火照空時。

出自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大暑六月中》。溽熱時節,“腐草為螢”,人們享受着有明月和螢火的盛夏夕涼。

二十四節氣: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自信

立秋: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出自唐朝詩人杜牧《七夕》。人們期待着新秋“涼風有信”,在立秋與七夕疊合的時節,仰望星空,心念神遊。

二十四節氣: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自信

處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出自唐朝詩人李紳的《憫農》。就自然氣候而言,處暑是暑熱止息的時節;就農事物候而言,處暑是禾谷黃熟的時節。正所謂“處暑立年景”,春種之粟,終于變成了秋熟之谷。

二十四節氣: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自信

白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月夜憶舍弟》。在依舊晝熱的仲秋時節,夜晚玉露生涼,于是催生鄉愁。

二十四節氣: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自信

二十四節氣:既有“國際範” 又能“接地氣”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應用實踐。

宋英傑以專家身份參與了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相關策劃會,他在接受專訪時說,“二十四節氣作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不是玄學,是具有科學品質的文化智慧。它擁有超越國界的節氣文化圈,某些節氣甚至是全球通用語言。我們在國際場合聊天,聊節氣往往像是聊天氣一樣的‘破冰’話題。”天人合一的理念,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态度,探求自然規律的科學精神,在二十四節氣上得到了集中展現。

與此同時,二十四節氣又有着親民鮮活的一面。宋英傑說,很多民間歌謠、諺語朗朗上口,各個節氣應該吃什麼,應該種什麼,應該看什麼,應該注意什麼都囊括在二十四節氣中。正如其所言,“二十四節氣充盈着科學的雨露,洋溢着文化的馨香。既在我們的居家日常,也是我們的詩和遠方。它既是特别親民的科學,又是特别家常的文化。”

“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為了更好地建設大陸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氣象局的指導下,2019年6月27日,由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與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正式成立。

宋英傑同時也是二十四節氣研究院副院長,他認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根據太陽周年認知天氣、氣候、物候的規律和變化所形成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應用體系,早已浸入到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近年來,圍繞“二十四節氣”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院開展了一系列基礎研究、應用與傳播,積極促進氣候和氣候變化科學研究與“二十四節氣”文化的融合,促進了自然科學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智慧的傳承與發展。

從專門成立研究院對二十四節氣做專項研究和文化傳播到驚豔亮相2022年北京冬奧會,從人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到老百姓的居家日常,二十四節氣凝結着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優秀文化承載的不僅是祖先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更是中華民族曆久彌新的精神财富。

二十四節氣,展現的是一種深沉的文化自信。“從此陽春應有腳,百花富貴草精神。”二十四節氣,具有嚴謹的科學品質、深邃的文化内涵、悠久的曆史積澱,我們對此,始終附随着溫情與敬意。(圖檔源自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直播信号。)

來源:中國天氣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