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索尼宣布擁抱造車時,日經中文網評論認為,索尼汽車的假想敵可能是元宇宙。這有其道理,紮克伯格此前介紹元宇宙時說:“(人們)可以把更多時間花在重要的事情上,用在路上的時間減少。”這當然就包括汽車出行,但似乎這是車企更應該擔心的問題——用于出行的純電動汽車和導緻人們出行減少的元宇宙。
不容忽視的是,在過去的一年裡,包括智己汽車、蔚來、寶馬等品牌在内,汽車行業或多或少地和元宇宙這個概念産生了一些交集。然而,汽車作為現代人的第二個家,要如何駕馭一個平行的世界?汽車X元宇宙,是一場難分敵友的博弈,還是一次合力進行的進化?
車企想要“超越現實”
對元宇宙概念而言,一個有些尴尬的現實是,宏偉的想象力背後,我們隻能在AR/VR眼鏡或是虛拟軟體中一窺其魅力。然而,這對車企來說卻是一種别樣的機遇,那意味着隻需要不高的成本,車企就能為自己的招牌産品帶來一些新奇的體驗。目前,車企與元宇宙的“你侬我侬”大緻有三種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車企都願意将元宇宙作為明确的宣傳點,這更多是一種習慣性的總結。
第一類以小鵬汽車為代表。221年11月1日,天眼查等管道的消息顯示,廣東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申請注冊多項“小鵬元宇宙”商标,國際分類涉及運輸工具、機械裝置、科學儀器,目前商标狀态為商标申請中、等待實質審查。這是一種防禦性的動作,因為在2021年9月,“小鵬元宇宙”商标曾被他人搶注。此外,長安福特也曾在宣傳中喊出“解鎖驚豔元宇宙的終極密鑰”的定義。2021年12月27日,歐尚汽車官宣行業首發NFT,與騰訊幻核聯合推出的汽車行業首個元宇宙數字藏品。這些是概念層面的靠近。

第二類以蔚來汽車為代表。2021年12月18日,蔚來于NIO Day 2021釋出全新車型ET5,它搭載了與蔚來資本成員企業Nreal和NOLO聯合開發的AR/VR技術全景數字座艙PanoCinema。其中,與Nreal聯合開發的NIO Air AR Glasses,可投射出視距6米,等效201英寸的超大螢幕;與NOLO聯合開發的NIO VR Glasses,搭載超薄Pancake光學鏡片,可實作雙目4K顯示。
蔚來的動作是硬體上車,搶先內建于數字座艙等新應用。在這個層面上,使用者體驗,尤其是娛樂休閑體驗暫時是第一位的。不過,假設後續技術的政策方面出現突破,這一類硬體也可以搖身一變為更多應用場景服務。
第三類以智己汽車為代表。2021年8月27日,智己汽車“原石谷”正式在“IM智己”App上線,官方表示使用者在這裡可以拓荒原石、交流心得、更新裝備、進化車輛。實際上,其核心是基于這一機制建構的現實經濟系統:“原石”可被用于兌換各類硬體或OTA服務。
智己汽車的布局對應的是軟體服務,加強使用者的粘性、提高品牌認知度和忠誠度,以及進行使用者激勵的作用還遠大于真正的虛拟世界建構。原石谷的第三個階段将打造真實車和虛拟車激蕩在一起的元宇宙空間——密境時空(Crypto Horizon),現實中的車輛會擁有一個數字孿生,真車的資料會幫助虛拟車養成,而虛拟車所養成的能力也可以反哺真車進行更新。智己汽車數字創新總監錢剛說,他更關注基于原石背後的隐形價值——使用者社群的打造。
不難看出,車企還隻能以滿足當下的娛樂和生活需求為起點,以抓住未來的智能化機遇為長期目标。這也能推導出為什麼索尼這樣的内容+載體企業會萌生造車的想法:車輛本身就是元宇宙的一大重要載體,如果車企自己搭建了完善的生态體系,索尼就隻能選擇将主動權放給車企。同時,在車上的娛樂生活,将明顯影響一衆日常娛樂型企業的發展,因為消費者的時間始終是有限的。
那麼,汽車在元宇宙趨勢上,真的有這麼靠譜嗎?
汽車為何成為元宇宙的前哨站?
在闡釋百度汽車機器人的理念時,百度CEO李彥宏說:“這些汽車機器人,可以跟人、道路、與自己的同類自主地溝通,并根據溝通的結果做出相應的動作。它們就像大海中的魚群,自主有序地、遊刃有餘地移動,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成為人類的智能助手。”誠然,目前的汽車行業還遠遠無法實作人均智能化,但正是這樣的趨勢,讓汽車,尤其是智能汽車,成為了元宇宙的一個“前哨站”。因為,正如當初智能手機伴随移動網際網路大發展大繁榮,在基礎技術沒有大規模突破的情況下,很少有智能汽車這樣積極進取,又有充足想象空間的行業出現。
并且,智能汽車與元宇宙的技術可以互為輔助。谷歌,旗下既坐擁自動駕駛龍頭玩家Waymo,又有将地圖、人工智能等技術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它們的最佳融合載體就是汽車,而對傳統車企而言,谷歌是具備綜合能力的優越性的。這也是車企願意在元宇宙這樣的前沿理念上做出追趕的原因。清華大學《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指出,元宇宙擁有多元度的技術底座,其中像5G、人工智能、雲計算等領域,早已是智能汽車必追的風口。
其次,汽車相對封閉和完整的體驗空間拔高了元宇宙的實作能力,衍生出更多的功能和體驗方式。如何了解這一點?相對于一個專門的元宇宙體驗館,或是在家打造簡易的元宇宙體驗空間,智能汽車有能力在出廠時就完善元宇宙的底層支援,比如蔚來的智能座艙。實際上,對車輛的使用者而言,車輛本身的空間感和沉浸感甚至更有可能超越自主打造的元宇宙體驗,因為汽車自身是封閉的。這至少更有希望符合Roblox關于元宇宙定義八大要素中的沉浸感和随地——這是相對于傳統出行場景而言的,它表示,你不需要在駕車或乘坐過程中額外打開什麼裝置,而是可以用車輛完成一次元宇宙的體驗。
最後,也是最現實的問題,依然與元宇宙的八大要素有關:多元化和經濟系統。正如智己汽車的原石谷,當車主的動作能夠在虛拟與現實間形成有利益關系的關聯時,這個系統才具有了生命力。随着現實車裡程資料的增長以及各方面資料貢獻的提升,使用者可以得到一些虛拟與現實兼具的激勵,其中,資料這一點巧合地對應了智能汽車大資料操作的趨勢。比如,目前的電動車專業保險,已經開始采用綜合資料評定的UBI等模式,而元宇宙提高了這些資料的利用效率。
不過,目前這一方面的優勢在于,汽車業務本身可以和元宇宙形成營銷、服務方面的協同,最終落腳于有效的産出,先解決叫好不叫座的問題。其形式正是智己汽車和蔚來的社群化。很顯然,一些現實問題制約了汽車和元宇宙的攜手并進,迫使其合作隻能着眼于短期利益。
把車開進元宇宙的兩大現實難題
假如說索尼造車的壓力确實來自于汽車對其它娛樂形式的擠壓,那麼遊戲和影視等娛樂内容,将和PlayStation硬體一起受到影響。幸好,目前汽車與元宇宙兩種行業都難以解決真正的車載體驗問題。
20年以前,一輛汽車裡用到的電子器件可能僅占到總成本的3%,而到如今已經上升到了30%。ICVTank等機構的資料顯示,到2030年,這一比例還會進一步上升,達到汽車總成本的50%。成本并非全盤流向了動力系統或内飾,智能座艙、娛樂硬體等部分正在成為新的支出點。該機構預計到2025年,中國智能座艙行業市場規模可達1030億元。比如沃爾沃的360C概念車,座椅就是簡易的床,車窗和桌面可以變成顯示屏,此時,汽車才和元宇宙更像是一體化的裝置,而非交通工具。
但概念車之是以是概念車,正是因為其制造難度、工藝成本、政策限制等多方面的問題。而原生的元宇宙行業,還在VR頭顯和AR眼鏡的傳統路線上緩慢前進——這并不是說傳統的硬體路線有誤,但考慮到車企們的自主性,除了蔚來與生态企業的合作,其餘車企自主開發元宇宙基礎裝置或是采用內建方案的可能性較大。但正如車企年年都在推出概念車,元宇宙汽車的出現将無法在一朝一夕間完成。
硬體是下限,軟體與資料則是上限:衆所周知,大資料雖然創造了衆多産業機遇,但“殺熟”等基本問題常常見諸報道。而元宇宙對個人資訊、行駛資訊等多元度内容的收集必然達到前無古人的地步,涉及資料使用和安全問題。原因在于其資料包含了至少兩個方面,一是車輛的行駛等硬體資料,二是使用者在娛樂社交等體驗中産生的軟體資料。無論何種方式、何種管道的收集與存儲,由于汽車與安全的高度關聯,這必将經曆一場大規模和長期的讨論、試錯。
另一方面,隻有通過資料将汽車與社會聯系起來,價值才會達到最大,汽車是一個巨大的完整系統,這也意味着資料的利用上既有機遇也是挑戰。其中核心就是能否由資料出發,搭建一個虛實之間互通有無的系統。而這也是元宇宙本身的追求。
可以确定的是,無論汽車與元宇宙的交融到了哪一步,硬體軟體一定先于生态,體驗一定先于總體邏輯,實踐也會先于規範。來自車企、軟體供應商等勢力的嘗試,将在汽車元宇宙成型前,就建構出有效的體驗。天風證券全球科技首席分析師孔蓉指出,“如果我們今天抛開元宇宙的概念,對很多應用場景,内容展示進行3D化的呈現和改造其實已經逐漸開始了,這裡面未來可能會包含非常多的機會。”
或許,這樣會更像推特部落客、前Bebo首席執行官@Shaan Puri提出的觀點:元宇宙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個時刻。汽車元宇宙,也是一個全新的時刻。
綜合來看,當交通行業越發強調智能化和體驗,試圖在自己建立的生态閉環内給消費者提供數字化生活時,必然面臨着與傳統技術和IT行業的競争之問:是協同還是自給自足?元宇宙和汽車的磨合問題會随着技術進步而解決,利益配置設定才是未來的焦點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