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說新語新評》,劉強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12月版。
凡 例
一、本書以南宋紹興八年(1138)董弅刻本中華書局影印本(簡稱影宋本)為底本,參校明袁褧嘉趣堂刻本(簡稱袁本),為保持原貌,基本不改動底本,如影宋本确有訛誤,則徑依袁本加以訂正,一般不出校語。
二、本書之批點涉及門類、正文及劉孝标注,篇評系于每門之前,餘則以夾批和條評為主。為便于讀者披閱,篇評、夾批和條評均以紅字出之,惟字型、字号有不同。
三、《世說》批點源遠流長,蔚然可觀,在中國小說評點史上自成一大系統;然,古代諸家批點或蜻蜓點水,或虎頭蛇尾,不乏勝義而鮮有完帙。職是之故,本書批點不揣谫陋,不畏煩難,步步為營,力求完備,全書1130則正文及數千條劉注絕大部分有夾批,每則之後無一例外有條評。穿針引線,首尾相應,斐然成章或有未逮,瞻前顧後所不敢辭也。
日本尊經閣藏宋本《世說新語》
四、與當代諸注譯評點本不同,是書批點以淺近文言出之,俾與正文總體風格相統一。
五、本書評點所措意者有五:一是注明人物姓字,二是疏解章句文字,三是臧否人物,四是賞析文法,五是評點劉注。此外,魏晉玄學婉轉發展之迹亦有所點逗與闡發,以明《世說》本文于魏晉時代思潮不可替代之價值。
六、本書參考曆代諸家評點多見于拙著《世說新語會評》,為避重複計,一般不予采錄,惟所見略同且于文義了解有助者,乃以按語引錄之,以示不敢掠美。
七、本書對拙著《世說新語會評》又有增補,如上海圖書館所藏明代吳勉學刻本,亦一會評本,惟眉批不注批點者姓字,殊為憾事。今查吳氏刻本輯錄劉辰翁、王世懋、淩濛初、鐘惺評點甚多,間或孱入陳夢槐、黃輝、李贽零星評語,蓋由淩濛初《世說新語》鼓吹本、鐘惺《三注鈔》批點本、李贽批點《世說新語補》本及張懋辰刻本中錄入。此外亦有不少評語未詳撰人,或吳氏自為之,姑以“吳勉學雲”擇要錄入,以廣見聞。
袁褧嘉趣堂本《世說新語》
八、本書既以評點為主,則注釋、校勘雖有涉及,然不甚措意,讀者欲讀通拙評,恐不得不佐以他書耳。囿于才學見聞,舛錯不當之處,定複不少,尚請高明君子不吝賜教。
癸巳(2013)秋日識于滬上有竹居
跋尾(三則)
1
杜預有《左傳》癖,餘有《世說》癖,浸淫十餘載,樂此不疲。前曾纂輯曆代評點,以《世說新語會評》之名付梓,其間幾度技癢,亦欲雪泥指爪,忝附諸賢骥尾。然自忖才學谫陋,唯恐有辱斯文,終于袖手。
辛亥年赴長沙,嶽麓書社饒毅女史誠懇邀約,囑餘對《世說》重加批評,體例風格,皆由自定。遂鼓起餘勇,率爾操觚,雖隆冬時節,先父病榻之側,亦未嘗不忙裡偷閑、時或點逗評骘也。曆時八月,乃告竣工。以今觀之,當年《會評》之書,似有意不乖體例,三緘其口,以作他日話頭耳。然是書雖有步武前賢之意,而終不敢以著述言之也。
壬辰端午識于滬上有竹居
《世說新語會評》
2
是書撰成後,于師友間輾轉一年,其間遵饒毅女史囑,得暇又補寫三十六則篇評,篇幅遂又增加近兩萬字。付梓之際,蒙前輩學者唐公翼明先生撥冗撰序,又得駱師玉明及江建俊、甯稼雨、金綱、鮑鵬山、吳冠宏、王利鎖、楊合林、秋風、陸岩軍、張旭、李修建諸先生審閱并推介,感激之情,非言語所能道也。在此再拜稽首,謹表謝忱。
癸巳五月再識于有竹居
劉強輯校會評《世說新語》
3
是書初版于癸巳(2013)初秋,首印八千冊,至乙未(2016)年末蓋已售罄,坊間遂不易得。餘所私藏,僅剩自校本一冊,或有友人索書,唯徒喚奈何耳。
庚子初,廣西師大出版社張潔女史來電約稿,遂以此書并《四書通講》二種應之,談甚悅洽,旋即約成。嗣後疫情方殷,舉世震惶,遂息交絕遊,深居簡出;平日所忙,不外線上講學,線下著書,偶有出行,三兩日必返;非所願也,不得已也。
如此忽忽一年,至庚子歲末,終将二書陸續交稿。自惟平生未嘗遇此年,外有疫毒之虐,内有憂生之嗟,家事國事,郁陶感蕩,私心實未嘗獲一日之甯。所幸尚有文字為伴,寸積铢累,日就月将,春華秋實,流年似水,總算未曾大段虛擲也。猶記曹丕《與吳質書》中語:“年行已長大,所懷萬端,時有所慮,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時複類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頭耳。……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反躬自問:年已知命,學無所成,才寡人微,世路多艱,撫今追昔,能不傷感!
小書本自淺薄,多年後再讀,又增少作之悔。是以修訂再版,不過敝帚自珍,聊以自慰,僅此而已,豈有他哉!
庚子(2020)臘八後二日謹識于滬上守中齋
《有竹居新評世說新語》
兩岸學者評鑒
評點古書之難,蓋在出入之間:明其時地,通其人情,若置身其境,謂之能入;能入則如晤古人,酌酒以勸,撫膝而談,或譽之,或譏之,不相得為怒,相得為歡,彼此無隔焉。而上下古今,旁通博達,宏觀全照,謂之能出;能出則洞悉變化,覽四時消息,撫一葉春秋,有了解之同情,據大道而明審。此固難為也,而劉強君評點《世說》,庶幾得之。謂予不信焉,把其書往遊古人間,自有興趣盎然。
——駱玉明(複旦大學教授)
《世說新語》是反映魏晉社會民風士習最直接的文獻,以其銳眼、睿識捕捉人物,特寫其言行,在“氣性”的系統中,展現三十六種不同的人物形貌,而歸納之,則以清談、品藻、任誕為重點。此書又經劉孝标注之征實、糾謬、補阙、考異,而愈增其史料價值。曆代文士多對此書産生濃厚興趣,且深受其影響,而展現通脫清逸之氣質。也有深入研析,從曆史文化、玄學、語言學、修辭學、風俗學、宗教信仰、美學等不同視角,以拓延其價值。
劉強教授之《有竹居新評世說新語》,乃建立在其《世說新語會評》《世說學引論》兩部學術論著之基礎上,以“新評點”的形式,來指引迷津。因其廣閱存世注疏及專題研究論著,掌握“批點”之沿革,另辟蹊徑,以“現代心靈”去體貼,推至其中關要,并就語境闡發其意蘊,用以啟人思緻,融通化成,後出轉“妙”。
除疏解方面,仍時見功力外,且以引領讀者入其中,嘗其甘苦,終抉其底蘊,達到“會意尚巧”、“神超理得”之境,更具别裁。觀其時出機捷語、警策語、獨到語、會心語、點撥語、諧趣語、臧否語、肯綮語、點睛語;或慢語、或貶詞、或戲語、或俚語;有明言、有寓言、有累言;有分析、有賞鑒、有評議,每能發明文字背後之旨趣,名言佳句絡繹,多遊刃有餘,一針見血,無不可喜可愕,舉重若輕,卻孕巧心。而對于三十六篇的篇名釋義,十分周密精詣,頗能綜攝全篇之題旨,其優遊涵洳,及洞明世道所做的低昂深淺之語,多富佳勝。
雖在情境推演及事義解讀上,偶有可商榷處,然整體揆之,實屬門道話。且每個條目之後,所作的裁斷語,如老吏斷獄,在随興中每見慧識卓見,此緣作者遍覽《世說》善本,積學酌理所下的功夫深,遂使其批點不流于浮藻。其所條理之義,多能出乎舊說之外,不受常語拘勒,頗以“劉理”自期。讀者自當從中深得啟發,而得《世說》之智,且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
——江建俊(台灣成功大學教授)
《世說新語資料彙編》,劉強編著,鳳凰出版社2020年版。
邺下風流,在晉尤多。五弦音妙,歸鴻意著。山陰道上,蘭亭契闊。情在我輩,何失大橐?集腋成裘,臨川《世說》。曆代雅士,流連不辍。兼有心者,評骘頗夥。自著至評,劉姓為宗。義慶孝标,自不必說。評點肇始,還由辰翁。吾師葉秋,亦在其中。劉君強者,才華出衆。新著可喜,堪續其赓。題此片言,以為推重。
——甯稼雨(南開大學教授)
評點《世說新語》,至少需要包括斷代史、思想史在内的十幾種專門知識譜系。但劉強帶着幽默、自信,以及理性批判精神,自由地出入于這一部奇書,除了知識譜系之外,更有一種時下難得的道義擔當——那是“一切曆史都是思想史”的價值投射和梳理。評點,是以而生色。
——金綱(獨立學者,思想史研究專家)
世說今說,直将洛下、江左成一世;劉強真強,欲與義慶、孝标為三劉。
——鮑鵬山(上海開放大學教授)
劉強先生此書,出入二劉與曆代評注之間,引用文獻詳切嚴謹,功夫下得極深,又能通貫古今,讀出箇中殊趣與真味,于點撥勾勒間,宛如《世說》神采再現,洵為當代《世說》學之翹楚也。
——吳冠宏(台灣東華大學教授)
《世說新語研究史論》,劉強著,複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劉強君《有竹居新評世說新語》乃當下《世說》研究之别樣書也。全書以類評、條評與夾批組成,類評析義蘊,明體例,探源說流,宏通遠識,要在總攬全局,論其精髓;條評或析人物,或賞文法,或理臧否,或抒感慨,玄心洞見,清通簡要,小叩大鳴,随意短長;夾批則補釋文義,旁通經史,典章名物,世俗風情,一一出焉。三者相輔相成,異構同質,旨在導引讀者登山覓寶,入海探珠,劉君之用心與此可見。欲了解魏晉人物之風度,魏晉文化之魅力,《世說》一書不可不讀;而欲了解《世說》之奇異者,劉強君之《有竹居新評世說新語》又不失為入室之門徑,示學之津梁也。
——王利鎖(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東晉名士有言:“酒正自引人著勝地。”《世說》是一片勝地,有竹居主人此評好比一壇老酒。
——楊合林(湖南師範大學教授)
《世說新語》乃一大奇書,曆來備受讀書人推重。劉強先生于《世說》浸潤有年,非惟胸次博雅,識見高标,更兼一往而有深情,故其運筆之際,勝義紛呈,活色生香,為千古之《世說》别開一生面矣。
——李修建(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
劉強先生研讀《世說新語》近廿載,浸淫意會,感而後發,次第著為《世說》會評、今讀、世說學引論、新評四種,為學日進,漸成格局。本書體大思深,評點通達,揆情析理,會通儒道,多搔至《世說》癢處,其步武前賢、踵事增華之功頗巨,洵為義慶之功臣也。荀子雲真積力久則入,觀是書,則自可知矣。
——陸岩軍(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
《一種風流吾最愛:世說新語今讀》
《世說》學乃劉家事。劉強先生集其成而開生面,殊為有績。其《世說新語會評》輯廣以宏富,其《世說新語今讀》會意以穎悟,其《世說學引論》正名以樹立,今又有《有竹居新評世說新語》一書問世,亦達觀而識見,深昧以發明,加之情癡腸熱,心玄賞妙,所謂簡文帝入華林園,會心不必在遠;王子敬行山陰道,自相映發。讀之往往見寶,無處不佳。《新評》對《世說》于疏解、評議、生發、證悟處自成一說,亦自成一段風流。
——張旭(複旦大學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