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建築圍繞中舞獅舞龍 這個非遺民俗快閃有點不一樣

原地過年,熟悉的城市又有哪些新去處?大年初五,蘇州河華政段步道的法劇場,被灰瓦紅牆的聖約翰大學百年曆史建築所圍繞,劇場一邊,褪盡樹葉的銀杏也已逾百歲,劇場與步道之間以台階相連,自然形成了一方小小的舞台,來自新泾地區的民俗表演隊輪番登台,“樂嗨過大年·長甯非遺新體驗”民俗快閃活動就此展開。

原本鑼鼓喧天的舞龍舞獅、大頭娃娃、福祿壽等非遺表演,因為演出場地毗鄰甯靜的校園而刻意降低了音量,“八段錦”的民俗音樂讓人感受到難得的輕柔。音樂溫柔了,但年味不減。“春節假期,我們約好特地帶孩子來這個新‘網紅地’打卡,這裡不僅河面風光旖旎,沒想到還能遇上那麼傳統的非遺體驗,勾起了我們小時候過年的記憶。”舉起手機不住拍照的市民張女士告訴記者。

百年建築圍繞中舞獅舞龍 這個非遺民俗快閃有點不一樣

圖說:華政步道上演舞龍舞獅等非遺表演 官方圖(下同)

長甯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黃之琳介紹,民俗行街表演在大陸有着悠久曆史,結合當地風俗民情、民間故事等,以诙諧生動的表演與觀衆交流逗趣。随着城市發展,這些原本興起在田間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逐漸散落。為保護這些傳統技藝,長甯區早在2003年就啟動民俗行街非遺保護項目,尋找民間藝人,成立舞獅、舞龍、大頭娃娃、蓮湘、紅綢等行街表演隊,這支隊伍在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走上街頭表演,也參加了國内外衆多演出活動,已成為長甯非遺文化展示品牌,每次演出都會牢牢吸引各種年齡層次觀衆的目光。這次在蘇州河華政段步道的民俗快閃活動聚合了舞龍、舞獅、大頭娃娃、福祿壽、紅綢等好幾種表演形式,記者觀察到,表演隊伍中鮮少年輕面孔的參與,“兩條龍的舞龍隊一共來了21個人,舞獅5人,若這支表演隊伍全部到齊一共有200多人,其中年齡最大的75歲,最年輕的59歲。今天因為演出場地的關系,才來了50人,傳統蕩湖船和踩高跷項目就取消了。但是,我們民俗并不缺少年輕人的喜愛,華東師範大學就有專門的研究團隊。”黃之琳說。

百年建築圍繞中舞獅舞龍 這個非遺民俗快閃有點不一樣

因為隻劃出了一個大緻的舞台範圍,這些來自民間的年俗表演其實十分随意,沒什麼固定劇本、固定時間、固定套路,指導老師邊演邊指揮,演員邊演邊和觀衆互動拍照,這種不分彼此的松散演出方式模糊了舞台與觀衆的界限,更顯出“共樂樂”的年味。

除了“非遺新體驗”快閃,華政步道中心廣場的數字大屏上還同步呈現了正在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展出的《第十三屆國際少兒生肖繪畫作品展》内容,小朋友們以傳統生肖“虎”為主題,通過斑斓色彩和豐富的想象力,畫出自己心目中的老虎形象,表達對傳統生肖文化的了解。該數字“複刻”版本将一直持續到2月8日。

百年建築圍繞中舞獅舞龍 這個非遺民俗快閃有點不一樣

在蘇州河長甯段11.2公裡公共空間全線貫通的基礎上,長甯區在蘇河沿岸打造了一系列城市微旅行目的地,包括“最美步道”蘇州河華政段、虹橋商圈、臨空園區等等,疊加非遺文化、傳統年俗、海派時尚等元素,打造沉浸式微旅行體驗。不僅“還河于民”,還成就了一派全新的海派文化景觀。(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