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新年伊始,團車網官宣造車,并發微網誌@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配文:“你們覺得擠不?”1月16日,理想汽車CEO李想在微網誌炮轟團車造車,稱對方“重新整理了創業者底線”。
作為曾經的創業者,有人說李想過于苛刻,應該給“同行”多些包容,也有人贊同李想的說法,認為團車網完全是嘩衆取寵,那麼事實到底如何?造車的門檻真的變低了嗎?
造車賽道擠嗎?
中國過去的六七年間,智能電動車的創業者多如牛毛。造車的第一次風潮,可以追溯至2013年左右,其中最出名的屬于賈躍亭的樂視汽車,現在已經難覓蹤影。第二次風潮在2015年到2018年期間,蔚來、小鵬、理想、哪吒、零跑、威馬、高合、天際、愛馳、賽力斯、新特、雲度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在近兩年造車風潮又再次興起,此次的入局者明顯更加知名也更具實力,百度、小米、華為,都已在各自領域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除了這些造車新勢力,還有各類傳統車企紛紛轉型,事實上,幾乎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在國内究竟有多少家企業參與過造車或者從事智能電動車相關行業。如今的造車賽道确實是擠,但在我們看來這是件好事,因為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無法分辨誰是真的要造車,而誰又隻是想蹭一把熱度而已,而時間與競争是檢驗産品是否合格的真理。
沒有特長能造車嗎?
說完造車賽道,讓我們把視線轉回此次的焦點,造車門檻真的變低了嗎?我們認為創業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造車更是如此。細心觀察你會發現,所有的從零開始的造車新勢力成長到能夠吃到所在的細分領域3%以上的市場分額(月銷1萬台以上),都具備一個顯著的特長,一個能夠成為行業的天花闆的特長。而且這個特長容易被原有的領先者忽視,但是對于使用者是有價值的。比如特斯拉早期的三電系統能力,比如蔚來汽車的使用者服務能力,比如小鵬汽車的智能駕駛能力,比如理想汽車面對家庭使用者群體的産品能力。雖然很小,但是有巨大的使用者價值,而且可以做到在這個特長下的行業天花闆。
從開始的300多家剩下不到10家,三個網際網路的外行成為了新勢力裡銷量跑在前面的,而不是那些汽車行業的高管創業者,最核心的原因是理想、蔚來、小鵬的上司者作為連續創業者,對于節奏的把控極強,它們将自己的特長發揮到了極緻。當然了,特長也不是什麼“任督二脈”,而是紮紮實實的投入,集中一個火力點,十倍于他人的人才和資源的投入,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團車有特長嗎?
先看經濟實力,據了解,團車2009年成立,2010年團車網上線。團車網的主營業務,其實并非字面的“團購”,而是主要做汽車展銷會,與汽車廠商合作搭建線下購車場景,賺取服務費。苦戰8年,于2018年11月在納斯達克上市敲鐘。首先這家公司與網際網路公司隻能算沾邊,其次該公司的股價、市值低、且業績腰斬……截至2021年三季末,團車的營收也隻有2.74億元。
再來看團隊實力,據團車CEO聞偉透露,團車決定造車的最大動力來自一個100多人的外來團隊,這個團隊精通所有造車流程,可以做2000萬元以上的車,也可以做5萬元以下的車,包括商用車、物流車。至于造車周期燃油車時代國際大廠是48個月,國内廠家做到了36個月,這個團隊能做到18-24個月。說實話,我們本不想對這個團隊有評價,因為稍微有點汽車知識的人都知道,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小鵬汽車一個背景研發團隊就将近百人,難道他們都在“摸魚”嗎?
寫在後面:
哪怕是造電動車,哪怕新能源汽車産業鍊相較幾年前,已經成熟許多,也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成就的。快過年了,謹防詐騙,現如今老百姓不僅僅要防小偷小騙,也要防某些“病急亂投醫”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