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团车CEO闻伟、理想创始人李想互撕,造车从不是简单的事?

团车CEO闻伟、理想创始人李想互撕,造车从不是简单的事?

2022新年伊始,团车网官宣造车,并发微博@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配文:“你们觉得挤不?”1月16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在微博炮轰团车造车,称对方“刷新了创业者底线”。

作为曾经的创业者,有人说李想过于苛刻,应该给“同行”多些包容,也有人赞同李想的说法,认为团车网完全是哗众取宠,那么事实到底如何?造车的门槛真的变低了吗?

造车赛道挤吗?

中国过去的六七年间,智能电动车的创业者多如牛毛。造车的第一次风潮,可以追溯至2013年左右,其中最出名的属于贾跃亭的乐视汽车,现在已经难觅踪影。第二次风潮在2015年到2018年期间,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零跑、威马、高合、天际、爱驰、赛力斯、新特、云度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在近两年造车风潮又再次兴起,此次的入局者明显更加知名也更具实力,百度、小米、华为,都已在各自领域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团车CEO闻伟、理想创始人李想互撕,造车从不是简单的事?

除了这些造车新势力,还有各类传统车企纷纷转型,事实上,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在国内究竟有多少家企业参与过造车或者从事智能电动车相关行业。如今的造车赛道确实是挤,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件好事,因为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无法分辨谁是真的要造车,而谁又只是想蹭一把热度而已,而时间与竞争是检验产品是否合格的真理。

没有特长能造车吗?

说完造车赛道,让我们把视线转回此次的焦点,造车门槛真的变低了吗?我们认为创业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造车更是如此。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所有的从零开始的造车新势力成长到能够吃到所在的细分领域3%以上的市场分额(月销1万台以上),都具备一个显著的特长,一个能够成为行业的天花板的特长。而且这个特长容易被原有的领先者忽视,但是对于用户是有价值的。比如特斯拉早期的三电系统能力,比如蔚来汽车的用户服务能力,比如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能力,比如理想汽车面对家庭用户群体的产品能力。虽然很小,但是有巨大的用户价值,而且可以做到在这个特长下的行业天花板。

团车CEO闻伟、理想创始人李想互撕,造车从不是简单的事?

从开始的300多家剩下不到10家,三个互联网的外行成为了新势力里销量跑在前面的,而不是那些汽车行业的高管创业者,最核心的原因是理想、蔚来、小鹏的领导者作为连续创业者,对于节奏的把控极强,它们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当然了,特长也不是什么“任督二脉”,而是扎扎实实的投入,集中一个火力点,十倍于他人的人才和资源的投入,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团车有特长吗?

先看经济实力,据了解,团车2009年成立,2010年团车网上线。团车网的主营业务,其实并非字面的“团购”,而是主要做汽车展销会,与汽车厂商合作搭建线下购车场景,赚取服务费。苦战8年,于2018年11月在纳斯达克上市敲钟。首先这家公司与互联网公司只能算沾边,其次该公司的股价、市值低、且业绩腰斩……截至2021年三季末,团车的营收也只有2.74亿元。

团车CEO闻伟、理想创始人李想互撕,造车从不是简单的事?

再来看团队实力,据团车CEO闻伟透露,团车决定造车的最大动力来自一个100多人的外来团队,这个团队精通所有造车流程,可以做2000万元以上的车,也可以做5万元以下的车,包括商用车、物流车。至于造车周期燃油车时代国际大厂是48个月,国内厂家做到了36个月,这个团队能做到18-24个月。说实话,我们本不想对这个团队有评价,因为稍微有点汽车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小鹏汽车一个后台研发团队就将近百人,难道他们都在“摸鱼”吗?

写在后面:

哪怕是造电动车,哪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较几年前,已经成熟许多,也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快过年了,谨防诈骗,现如今老百姓不仅仅要防小偷小骗,也要防某些“病急乱投医”的企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