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淩宗偉:《散步》課堂教學實錄

這是我在2006年在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任教時執教的《散步》課堂教學實錄。

淩宗偉:《散步》課堂教學實錄

(課前多媒體播放《我愛我的家》師生共同哼唱)

師:同學們,唱這首歌的時候,有什麼感受?

生1:溫馨。

生2:親切。

…………

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

生1:因為歌曲反映的内容就在我們身邊。

師:我們天天感受着家的溫馨:這溫馨在父母的關懷中,親人的問候中,也在一家人的飯桌上,一家人的散步中……作家莫懷戚的散文《散步》就為我們再現了一家人的這種溫馨。我們先來聽一下課文的朗讀錄音,請同學們注意一下,在散步中發生了一件怎樣的事。

(多媒體播放《散步》朗讀錄音)

師:文中一家四口在散步時發生了怎樣的事?

生3:分歧:“我”的母親要走大路,而“我”的兒子要走小路。

師:分歧怎麼解決的?

生3:“我”決定走大路,但“我”的母親改變了主意走小路。

師:“我”為什麼決定要走大路呢,母親為什麼又改變主意走小路了?

生3:“我”覺得伴同兒子的時日還長,而“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是以決定走大路;母親因固有的舔犢之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改變了走大路的想法,同意走小路。

師:很好!本文寫了一個我們身邊時常發生的故事,可我們就很少有人去寫,原因何在?

生3:因為太平常了,我們沒去關注它!

師:對!作文的素材就在我們身邊,隻要我們注意觀察和積累,我們同樣可以“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 。剛才我們在聽朗讀的時候,有沒有發現自己喜歡的語句?

師:沒注意?沒關系,我們再聽一遍,請同學們注意了:你最喜歡文中那一句,為什麼?

師:記住:在聽讀的時候,及時将自己喜歡的句子畫出來。

師:同學們可以交流一下,然後用“我喜歡……,因為……”的句子來交流,好嗎?

生(齊):好!

生4:我喜歡文中第二段,因為春天是生命力的象征,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

師: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也很喜歡,因為我想起了我們家鄉的一句俗語:“寒冬到老牛,死老人”。文中“今年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時候死去了。”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年老的人抵抗力差,挺不住寒冷的天氣,像去年那場暴雪,使多少老人過世了。然而,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酷冬。”言語間,對春的期盼,對母親頑強生命力的贊頌溢于言表。同學們覺得,老師為什麼有這樣的感悟?

生4:老師将現實生活中的事情同課文内容聯系起來思考,感想自然比我們深刻。

師:對!學國文,我們不能就課文說課文,要自覺的聯系生活,聯系以往所學來思考。這樣我們對課文的了解就會深刻許多了。同學們想想看,這段中“春天總算來了!”還流露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生4:對春的期盼!

師:很好!我們以往所學的哪篇課文中對春的期盼,對春的到來的喜悅的文字,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段文字?

生(齊):朱自清的《春》!

師:好!能背其中幾段對春的期盼,對春的到來的喜悅的文字嗎?

生4:“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生(齊):“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裡,田野裡,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着,躺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師:作者為什麼要說“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而不用“挺”、不用“度”?

生4:“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也寫出了母親頑強的生命力。

師:說得真好!同學們還有喜歡其它句子的嗎?

生5:我喜歡“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因為它使我們看到了小時候我們對父母的依賴,而老人們對年輕人也很依賴,我們一定要關心老人。

師:很好!我看到這句話,想起了我外公的一句話:“老侯,老侯,人老了,就變成候了”,意思是說人老了,需要年輕人像照顧孩子一樣來照顧他。

生6:我喜歡“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随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因為它寫出了春天帶給我們的生命力。

師:對,這就如《春》中描寫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那句一樣,春,充滿着生命的活力。

生7:我喜歡“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 因為母親和兒子的分歧,靠我來解決, 平時母親、兒子、妻子都聽“我”的,而“我”想不出兩全的辦法,一邊是“我”的母親,一邊是“我”的兒子,“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又“終不願意”。寫出了“我”的為難,但“我”還是“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它告訴我們中年人特有的責任:既要照顧孩子,又要照顧老人。

師:是呀,上有老,下有小。中年人肩上的擔子确實不輕。

生8:我喜歡最後一段:“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因為“我”和妻子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啟後的責任。對我們來說這一家四口,祖孫三代就是我們的整個世界。正是我們對生活的責任感、使命感,使我們背起了母親和兒子。

師:說得好!一個家庭是這樣,我們的民族更是這樣。古語有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以說“我”和妻背起的是整個世界。

生9:我喜歡“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親對我說”。因為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寫出了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裡行間流露的是母親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師:說得好!正是母親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才使她“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我相信大家喜歡的句子一定不止這些,由于時間關系請同學們課後在自己的課本上寫下自己的感想。下面請同學們說說看,你喜歡文中哪一個人?

生10:我喜歡文中“我”的兒子,從他那句“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可以看出他的天真可愛。

生:我也喜歡文中“我”的兒子,因為他很溫順,不像我們一些獨生子女那樣胡攪蠻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師:嗯!要學會謙讓。

生11:我喜歡文中的母親,因為她會遷就孫子,體貼兒子。因為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本不願出來的。但她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拿了外套和我們出去散步了。當和孫子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上發生分歧後,她“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決定走小路。

師:嗯,這就是舔犢之情。

生12:我喜歡文中的“我”,因為他很孝順,天暖了想起要帶母親出去散步;散步時,當兒子和母親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上發生分歧後,“我決定委屈兒子”,選擇走大路;散步時,見走不過去的地方,“我”便下來,背起了母親。

師:對!百善孝為先。“我”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兒子長大了會了解的。生活中疼愛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

生13:我也喜歡文中的“我”。

師:有沒有同學喜歡文中的妻子的?

(冷場)

師:其實文中的妻子也蠻可愛,我們沒有發現是因為文中對她着墨不多。“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當“我決定委屈兒子”,妻子絲毫沒有争執。在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媳婦對婆婆的孝道,對丈夫的尊重,對兒子的關愛。為人妻子,為人兒媳,理當如此。這便是中華民族的婦道!而不是像我們平時看到的個别妻子那樣偏愛孩子,虧待婆婆。同學們覺得呢?

生(齊):對!

師:讀文章,對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隻要我們用心去體悟,我們就一定會有所發現。

師:下面我們再來讀一讀“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思考一下這個句子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生:(自由讀)

生(齊):句子整齊、内容相關。

師:對!從内容上說,有回環的關系,把幾十年前,把“我”對母親的溫順,現在母親對“我”的溫順都表現出來了。把兩個方面集中在一起說,互相映襯,很有情趣。句子寫得整齊,也有一種對稱美。文中類似的句子比較多請找幾個出來看看。

生14: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生15: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生16: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生17: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師:這是一篇表達歌頌親情的散文,請同學們用一個比喻說說親情是……

生2:清親是一杯濃濃的咖啡,越品越香。

生4:清親是一首歌,婉轉深沉。

生1:清親是一杯白開水。

師:怎麼是白開水呢?有創意!

生1:隻有你細細地去品味,才能品出甘甜。

師:很好!課後希望每個同學寫出三個類似的比喻,已經說過的不要再寫了。下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