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讓“中國式催婚”帶來節日煩惱

别讓“中國式催婚”帶來節日煩惱

春節期間,處處洋溢着過年的喜悅,很多到了适婚年齡仍在“耍單兒”的年輕人,卻有不小的煩惱。他們回家過年最怕的就是被父母、親友和身邊的人催婚——“有對象了嗎?”“什麼時候結婚啊?”“年紀不小了,怎麼還不找啊?”年輕人表示壓力山大。

為什麼父母總是不厭其煩地催促子女找對象、結婚呢?父母該如何對待子女的婚姻問題呢?

别讓“中國式催婚”帶來節日煩惱

頻繁催婚,原因是什麼

案例

白阿姨和老伴都退休幾年了,忙碌半生,攢下不少存款,給兒子買了房子後還小有積蓄,就等着兒子結婚了。兒子雖已過而立之年 ,但就是不着急戀愛、結婚,每天忙于工作,經常加班。周末一起吃飯的時候,白阿姨總想和兒子說說哪個老姐妹又給兒子介紹對象了。可一提這個,兒子就煩。看到母親每次欲言又止,兒子也有些愧疚。于是,一到周末,兒子就找借口不回家,老兩口隻能對着一桌菜歎氣。

解析

現在的城市中,有不少像白阿姨家這樣的情形。這些老人家庭幸福、經濟寬裕。他們很想讓子女複制自己的幸福。這樣的父母一般比較自律,即自我管控較好,并得益于此。是以,有些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欲也較強,希望能安排孩子的人生,但子女卻未必領情。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父母們平時聚在一起閑聊,難免會說起别人家的事情。當得知與自己孩子年齡相仿、家境相當的孩子嫁得好或娶得漂亮時,很多父母難免會羨慕一番,甚至會心裡泛酸。當别人關心起他們家孩子的婚戀時,這些大齡子女的父母甚至會感到難堪。是以,看到形單影隻的孩子,父母總是忍不住要催一下。實際上,有些子女很優秀,在婚戀方面也并無困難,隻是他們對自己或未來伴侶有更高的要求而已。

還有一些父母看似在催婚,實際上是在無意識地表達自己的消極情緒。他們退休後,往往存在焦慮情緒和空虛的感覺,催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表達這些情緒。

催戀催婚,可能适得其反

小林之前有個男朋友,兩人相處得很好。但是父親嫌棄男生沒有當地戶口,堅決讓小林和對方分手。聽話的小林隻好照做。失戀之後,小林再怎麼相親,都覺得認識的男孩子不如前男友。一晃幾年過去,30歲出頭的小林還是單身。

經常有年輕人說,爸媽一給我打電話就說找對象的事,我想挂斷,但又不能直說,隻好說“我困了”或者“我要去洗澡了”。有網友調侃說,很久沒回家了,好不容易攢了假期想回家與父母團聚,還沒到家就被催婚,就考慮要不要中途折返,或換個地方過年。雖是玩笑,卻也反映出年輕人對催婚的無奈和厭煩。

現代社會,文化觀念、婚戀規則都不同于以往,年輕人對婚姻也有自己的要求。如果父母反複催婚,反而可能給子女的婚戀帶來一些不良結果。

父母不停地催婚,可能會打擊子女的自信心。一些原本有很多優勢的孩子,在父母催婚後會平添一絲危機感,真的以為自己“過了這村就沒有這個店了”,甚至會對未來的伴侶降低要求。有的子女“太懂事”,他們可能會選擇順從父母,在家人的反複催促、撮合下,和一個不了解或不太喜歡的人結婚,婚後的生活“疙疙瘩瘩”,為日後的婚姻不幸埋下伏筆。有的子女因父母的原因和原本喜歡的人分手,而抗拒新的戀情,實則是在抗議父母對自己的幹涉。還有的子女在父母不斷地催婚之後,與父母的關系變得冷淡甚至對立。

别讓“中國式催婚”帶來節日煩惱

做好自己,享受多彩人生

老年朋友要努力經營好自己的婚姻。如果父母自己的婚姻是幸福的、穩定的、富有生機的,那麼自然會給子女樹立榜樣。因為孩子會從父母這裡看到最真實的男女相處模式。

老年朋友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如果父母存在焦慮情緒,整天煩惱、失意,一定不要借題發揮、借物抒情,将焦慮情緒轉嫁給孩子。這樣既不理性,對子女又不公平,還于事無補。父母不論自己的婚姻是否幸福,都應盡量過好自己的生活,避免在情感上對子女有過多的依賴。

老年朋友要與子女間有一定的界限。這種界限可以讓雙方都感到安全和自由。父母可以平等地和子女談人生、談過往,同時讨論對婚姻的看法,交流選擇對象需要考慮的利弊,但不必強求子女與自己觀點一緻。畢竟人生經驗都是事後的總結,如果子女沒有某些經曆,即使父母苦口婆心,有時也難以說服子女。

别讓“中國式催婚”帶來節日煩惱

來源:《老年健康報》

作者: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一科

副主任醫師 宋崇升

稽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北京回龍觀醫院 王紹禮教授

策劃:王俊聰 譚嘉

編輯:陸奕敏 樸沁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