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虎年話虎|“藝術虎” 形象百變

虎的形象,看上去令人生畏,又很漂亮。一身皮毛色彩斑斓,額頭正中還有“王”字紋樣,在視覺上具有很強的沖擊力。

自古以來,人們經常摹虎狀貌,寫其神态。在古代文物及藝術品中,老虎最初是以岩畫和圖騰的形象出現。

在陰山山脈狼山地區的岩畫中,可以看到老虎的各種姿态——坐卧行走、奔馳跳躍,鮮明的虎紋、兇猛的虎頭以及虎牙、虎耳,無不栩栩如生。

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掘出的用蚌殼堆塑出的龍虎圖案,堪稱“中華第一龍虎圖”。

良渚文化的“神人獸面紋”,一個頭戴羽冠的“神人”騎在一頭猛獸之上。這頭猛獸,很多學者認為就是老虎。

虎年話虎|“藝術虎” 形象百變

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玉器,圖源:良渚博物院

生活在西南地區的巴人也以虎為圖騰,他們所鑄造的青銅器,多鑄刻有虎紋。其中的巴式戈虎紋,最能代表巴蜀虎紋藝術。

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戰國青銅虎鈕錞于,其上部的鈕為一張口龇牙、翹尾欲撲的猛虎,形象極為生動。

商周青銅器中,有一種名為“虎食人卣”的器物令人匪夷所思。該青銅器整體為虎踞坐形,以虎後爪和尾巴為三個支撐點,而虎的前爪懷抱一人,人與虎正面相對,人頭正位于張開的虎口之中,并向左側看。這種造型代表什麼?象征什麼?至今無人能解釋清楚。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虎”字就是一個形态生動的象形字。

古代玉器中,出現了大量玉琥和玉虎,有浮雕,有圓雕,造型各異。

漢代的“四神博局鏡”,經常出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形象,分别代表東、西、南、北之神,是老虎走上神壇的具體呈現。

虎年話虎|“藝術虎” 形象百變

漢代四神博局鏡,圖源:遼甯省博物館

唐宋以後的傳統繪畫,以虎為題材的佳作層出不窮。不僅有“上山虎”和“下山虎”,還有“大人虎變圖”等寓意深刻的作品。

此外,在雕塑、陶瓷、金銀器等藝術門類中,以虎為題材的藝術品紋飾、造型更加豐富。而年畫、剪紙等民間工藝品的虎形象,除威猛之外,又平添了幾分活潑可愛,顯得趣味十足。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鐘葵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趙小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