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現代家長教育的第2279篇文章
本文來源于公衆号:錢志亮工作室
ID: qzlgzs
今年由于疫情,大學新生開學家長不能進學校,一個做新生入學工作的老師說,還是有很多家長,百般請求讓他們進去,理由各種各樣:
擔心孩子提不動行李的,要進去給孩子收拾床鋪的,怕孩子不知道怎麼報名的······
他不無感慨地說:
“現在的孩子,真是沒有吃苦的機會。家長把他們照顧、保護得太好了。”
的确,現在物質條件好了,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家長對孩子關心呵護備至,舍不得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委屈。
然而,小時候舍不得孩子吃苦,未來他可能吃更多的苦。
1
曾經看過一起家庭糾紛案,南京一位王先生把兒子的家給砸了,兒子得知後,揚言要拿刀砍父親,幸好警察及時趕到,才阻止事态繼續發展。
原來王先生兒子已經34歲了,十多年前王先生耗資百萬将其送去英國留學深造,回來後又給他買房買車,為兒子鋪好了所有的路。
沒想到如今兒子整日遊手好閑,怕吃苦不肯工作,所有的開銷都問家裡伸手,“啃老”啃得心安理得。
氣急的王先生,把買給兒子的車賣了,兒子為報複,就把父親的車砸掉。兒子不思悔改的所作所為讓王先生怒火中燒,接着,就有了上文的一幕。

家長從小對孩子百依百順,照顧地無微不至,甯可自己吃苦,也不要孩子受一點委屈,孩子會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和責任感,過于依賴父母,吃不了苦,遇到問題隻會丢給别人,容易被困難和挫折打倒。
這樣養育出來的孩子,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也難以承受人生中的風雨。
2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當下鍛煉小孩吃苦還有意義嗎?”底下有兩個回答我很認同:
“不是鍛煉小孩吃糠咽菜抑或一分錢三瓣花的吃苦能力,而是鍛煉小孩在未來成長過程中在各種難測的情況下‘承受住一時最壞的’,并更好地走出來的能力。”
“鍛煉吃苦更多的是鍛煉一種吃苦的習慣,鍛煉一種遇到困難迎難而上的品質,
鍛煉一種堅持不懈的勁頭。”
家長舍得從小讓孩子吃苦,孩子才有機會鍛煉能力、磨練心性,把“苦”變成一種閱曆,收獲切實有用的智慧,受益一生。
所謂吃苦,不是刻意節衣縮食,讓孩子感受物質上的匮乏,不是忽視孩子的需求,故意不滿足他,而是舍得放手,讓孩子經曆困難和挫折,體驗一些不舒适、不快樂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給予愛和支援,孩子會獲得心智上的成熟,能堅持、肯付出,性格更加堅毅、有韌性。
華人首富李嘉誠在談及教育經驗時提到:
“‘望子成龍’之心人人皆有,但空懷一副慈愛心腸并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許多父母教子的失敗就在于不能夠‘忍心’。教育孩子要‘忍心’,這樣孩子們才能自立而成才。”
對于兩個兒子,他一直踐行“吃苦教育”,從小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态度,讓孩子看到真實生活的不易,告誡孩子要認真踏實、努力拼搏。
他從來不用私家車接送孩子上下學,而是讓他們每天擠公交,他很少給孩子零花錢,而是鼓勵他們用課餘時間做兼職······
演員吳奇隆在節目上聊到童年,也說到自己訓練的辛苦。
“每天五點多起床訓練,放學之後接着訓練,晚上十點十一點才能回家。我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他們考90分就會有獎勵,我考90分就會挨打。”
當時覺得父母嚴厲和心狠,如今再回憶起來時,吳奇隆說:
“很辛苦,但是這個階段吃的苦,都将成為未來生活很重要的基礎。讓我養成了不輕易放棄、自律、堅持努力的習慣。”
3
對于我們普通家庭來說,不需要刻意創造條件讓孩子體驗艱苦。幫助孩子鍛煉能力、走向獨立,讓孩子自然經曆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困難和挑戰,對孩子的成長就是有幫助的。
具體來說,這三種“苦”,家長要舍得讓孩子吃:
(1)學習的“苦”:
任何一項事業,即便有興趣的支撐,真正做起來也是枯燥無聊、周期性長,但長久堅持下來,是讓人終生受益的。學習也是如此。
許多孩子難以忍受需要專注、深入思考的學習活動,隻想着輕松、快樂,玩玩遊戲、刷刷視訊,這是不能縱容的。
家長需要幫孩子建立規則,耐心引導,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目标,積極進取,讓孩子在學習中學會堅持、專注、朝着目标不斷努力。
(2)勞動的“苦”
許多家長喜歡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你隻需要搞好學習就行了,其他事情不要你管。”
于是很多孩子在家就是“十指不沾陽春水”,基本的自理能力也沒有,逐漸滋生出懶散、貪玩的陋習。
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家長就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獨立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多動手做家務。
在勞動中,孩子不但鍛煉了自理能力,也會養成勤勞、踏實的品質,能夠體會到父母付出的不易,進而學會珍惜和感恩。
勤勞、肯動手的好習慣,也會遷移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讓他不安于享樂,懂得勤奮、上進。
(3)受挫、失敗的“苦”
在挫折和失敗中反思、學習,是一個人人生中最寶貴的經驗。
對孩子來說,想要的東西爸爸媽媽不給買、和朋友鬧沖突、被老師批評、努力了卻沒有考到好成績、比賽沒有獲獎······這些大大小小的挫折,都是他學習和成長的好時機。
家長不能因為不忍心、心疼,就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幫他避免或承擔一切不如意的事、遇到困難立刻沖上前幫他解決。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自然地去經曆挫折、體會那些不舒服、難過、挫敗的情緒,并教會孩子如何正确積極地面對,如何從負面情緒中走出,勇往直前。
在孩子挫敗的時候,家長應拿出愛和耐心,陪伴他,接納和了解他的感受,再給予孩子鼓勵和有價值的建議,讓孩子重拾信心,通過實際行動改變現狀。
在孩子遇到問題或困難的時候,家長不妨等一等,先讓自己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在他實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再提供适當的幫助。
這會鍛煉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抗挫折能力更強。
國學大師傅佩榮曾說:
"吃苦不是為了勝過别人,而是為了迎向生命的真實面貌,因為在苦難中,生命沒有任何遮蔽,可以展示其深度、廣度與高度。"
沒有不需要吃苦的人生。吃得了苦,能在“苦”中煉出“甜”的孩子,未來才會走得更遠。
本文轉載于錢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教學名師。專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領域。著有《入學早知道》《科學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學的140個漢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