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 | 呂松軍
講述 | 于昕
【 敬 請 收 聽 】
Today's Story
每年的元宵節,我都會買些鼎豐真的元宵,這已成多年的一種習慣。
還記得小時候,一到正月十五,老爸就會領我來到鼎豐真商店。我邊看熱鬧,邊緊緊地抓住老爸的衣角,生怕自己被擠丢了。
老爸鐘愛的元宵是白糖、玫瑰、芝麻、果仁餡料的,即可湯煮、油炸、蒸食,寓團圓美滿之意。
我一直覺得,元宵是包出來的。直到長大後,成為鼎豐真百年老店的一名員工,這才知道元宵它不是包出來的。那麼元宵是如何做出來的呢?
來到位于長春市四馬路總店的元宵湯圓攤床前,眼前熱鬧的場面,熟悉的櫃台,瞬間将我帶回到十六年前那些令人難忘的元宵佳節……
那些年,元旦過後,我們就進入到為期40天的元宵生産大會戰的籌備中。
制作元宵餡兒可不是誰都能做的。由于鼎豐真的元宵、湯圓兒的制作步驟都是獨家配方、獨特的制作工藝,配餡料兒的技術含量高,那些年一般都是由鼎豐真第五代傳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繼承人之一的楊秀華師傅親手打理。
呂松軍和楊秀華師傅
從小我就一直對制作元宵充滿了好奇心。我總在想,這手工制作的元宵,為什麼會那麼均勻又那麼圓呢?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還真是無法想象出來。元宵,其實是「搖」出來的,而這奧妙就在元宵餡兒裡。
餡料兒的制作方法,首先師傅将按規格比例的配料調好之後,制成餡料坯子型。師傅楊秀華,這時會拿起尺棍兒按照規格進行打刀。
打刀的意思就是把它切塊,一刀一刀切下去。下刀要穩,均勻用力,将餡料打制成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擺放整齊後冷凍備用。
下一道工序就是用一種工具叫做笸籮。先将幹糯米粉倒進笸籮裡面,用噴壺均勻地澆上水,再将冷凍好的元宵餡兒按比例地投進盛滿糯米粉的笸籮裡,開始搖晃。
搖的時候也要講究手法,要按順時針方向力度均勻地搖晃。搖幾圈之後,再一次澆水,繼續滾上糯米粉,再搖上幾圈。如此反複多次,笸籮裡的元宵團逐漸變圓、變大。這正是「搖出來的元宵, 滾出來的團圓。」
師傅說,搖元宵所用的糯米粉是用石磨工藝做成的,這樣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糯米的營養成分和自然香味,在搖的過程中要讓元宵充分碰撞,糯米粉才能黏得更牢。
搖出來的元宵黏度高,吃起來既松軟又勁道,直到元宵的大小完全符合标準為止。手工制作元宵大約需要15分鐘,每一次大約搖50個,每一個元宵的重量為25克左右。一個個元宵就是這樣被搖出來的。
楊秀華師傅和五名徒弟
中國素有「北元宵,南湯圓」的說法,但元宵和湯圓的制作方法就完全不同了。元宵是「搖」出來的,湯圓卻是「包」出來的。
元宵和湯圓都是正月十五的代表性美食,它們在中國的年味裡寓意着阖家團圓、諸事圓滿的心願,而一直被留傳、沿襲、傳承至今。
退休以後,無論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隻要有人提起元宵、湯圓兒,我都會喜形于色,繼而會滔滔不絕地講述起保留在記憶裡的那「搖出來的元宵、滾出來的團圓」的故事……
編輯:洛川
校對:
音頻制作:劉星達
圖檔:攝圖網
資料核實、校正:震宇
吉林廣播電視台 丨 吉林大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