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一名老兵在戰鬥中與部隊失聯,被指責是逃兵。為尋找老部隊,拾荒48年,隻為求得一個真相。
老兵叫常孟蘭。
常孟蘭出生在贊皇縣張楞鄉一個農民家庭。22歲這年,常孟蘭加入八路軍,踏上了抗戰之路。
憑借出色的本領,常孟蘭很快被提拔為機槍班班長。
清風店戰役中,常孟蘭憑借一把捷克式輕機槍,将敵軍飛機擊落。這次戰役,常孟蘭被提升為排長,記特等功一次。
沒多久,石家莊戰役拉開了序幕。常孟蘭接到攻下雲盤山的任務。
石家莊的地勢險要,敵軍對此防禦耗費了大量心血,号稱“打下雲盤山,石門開一半。”
常孟蘭帶領二排戰士快速行動,利用地形對敵人掃射,打得敵人措手不及,亂成一團,毫無還手之力。十幾分鐘後,常孟蘭站在雲盤山頂,揚起勝利的紅旗。常孟蘭所在的八連又立了一功。
1948年,傅作義集合了35個團與我方決戰,同時抽調騎兵十二旅,準備連夜突襲我軍。營長考慮到敵強我弱,必須趁天黑之前,轉移陣地,而殿後任務交給常孟蘭所在的8連。
此時,連長何有海已無多少可用的兵,便将此重任交給下屬中三個排長中最勇敢、最值得信任的二排排長常孟蘭,讓其帶領八個兵和剩餘槍支彈藥作戰。
連長何有海對常孟蘭說:“此次阻擊主要任務是掩護全團撤離,無論如何務必把敵人拖到天黑,号聲是撤退信号。”
依規定,每支步槍隻能配30發子彈,每挺機槍配300發子彈。激戰沒多久,二排子彈就所剩無幾了。
此時,天色已暗但撤退号聲一直不曾響起。為儲存實力,戰士紛紛向常孟蘭提出撤退要求。常孟蘭擔心連長可能遇到突發狀況,是以決定繼續堅守。
突然,“砰”的一聲,常孟蘭提醒大家要注意。沒想到話音剛落,敵方一顆照明彈打了過來,常孟蘭所藏之地暴露無遺,随即一排排炮彈打了過來。
戰士趙小山、侯有林相繼犧牲。常孟蘭趁着黑夜拼死突圍,躲在棒子地裡,直到敵軍撤走。他也與部隊徹底失去聯系,隻能一路乞讨回到家鄉。
回到家鄉後,大家紛紛指責他是個逃兵。無可奈何的常孟蘭隻能繼續乞讨,一路攢錢尋找部隊。
1949年開始,常孟蘭所屬的四縱隊,被改編為解放軍64軍,所在的10旅30團也改為190師570團,大大增加了常孟蘭的尋找難度。
直到48年後,常孟蘭才終于找到了當時自己所屬的部隊,他向現任團長報告了當時奉命掩護全團的撤退任務,以及堅持到最後,與部隊失散的情況。
2004年,79歲的常孟蘭老人因病去世。
然而過去48年的尋找之旅中,他始終沒有找到當年号聲是否響起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常孟蘭老人去世後的第三年,他兒子終于找到了當年的8連連長何有海。
何有海連長跟他們講述了當年為何沒有吹号的原因,原來當年他也沒有接到指令,号聲一響部隊就會暴露,而常孟蘭他們的努力就會白費,是以他沒讓司号員吹号,隻能讓他們自行突圍撤退。
何有海還說:“常孟蘭是個好兵,勇敢的好戰士,雖然當時沒有吹号,但掩護部隊撤退的任務完成了。”
堅決服從指令,是作為一名軍人的天職。常孟蘭用自己的行動,表現出了一個兵對完成任務的執着與堅持,向抗戰英雄緻敬!
#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