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十四節氣驚豔亮相,“氣象先生”宋英傑娓娓解讀

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二十四節氣首次變身為倒計時器,從“雨水”開始,到“立春”結束,二十四節氣與古詩詞、古諺語與充滿生機的當代中國影像融為一體,以全新表達方式,驚豔亮相在全球觀衆面前。

它是全球通用語言

二十四節氣驚豔亮相,“氣象先生”宋英傑娓娓解讀

“氣象先生”、中國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學術委員會委員宋英傑以專家身份參與了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相關策劃會,他在接受專訪時說,二十四節氣研究有從氣候、物候、神話、民俗、曆史、天文等不同角度切入的,“我經常在業内說,要治狂躁病、自負病就研究二十四節氣,因為終極一生研究,還會孤陋寡聞。”

宋英傑認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根據太陽周年認知天氣、氣候、物候的規律和變化所形成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應用體系,早已浸入到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

宋英傑說,《易經》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就是規律,中國古人就是通過二十四節氣來掌握規律和變化的。“我從小就跟着爺爺學習二十四節氣,多年的研究更讓我體悟到,二十四節氣充盈着科學的雨露,洋溢着文化的馨香。既在我們的居家日常,也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二十四節氣作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不是玄學,是具有科學品質的文化智慧,它甚至是全球通用的語言,我們在國際場合聊天,常常就聊到它。”宋英傑特别提及,“二至二分”之夏至、春分、秋分、冬至,雖然在國際上不叫“節氣”,但為全球共有,四季劃分據此而來,且在各國都有相應的習俗。

二十四節氣驚豔亮相,“氣象先生”宋英傑娓娓解讀

它親民鮮活又詩意

宋英傑感慨于二十四節氣親民、鮮活的那一面。“由于二十四節氣時間截止點和規律表征方式門檻有點高,是以在流傳過程中,就做了很多降維表達,以達到鮮活、直覺、親切的效果。”

宋英傑說,很多民間歌謠、諺語朗朗上口,各個節氣應該吃什麼,應該種什麼,應該看什麼,應該注意什麼都囊括其中。如流傳甚廣的“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

而詩意中國,也在對二十四節氣的描述中展現得淋漓盡緻。宋英傑說,比如說立春,“人随春好,春與人宜”;說春分,“雨霁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争明媚”;說清明,“尚陰晴莫準,蜂蝶休猜”;說谷雨,“愉莢雨酣新水滑,楝花風軟薄寒收”等等。

宋英傑對二十四節氣進行了一一解讀,并對“立春”加以重點解讀。“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他說:“立春帶給人的不是溫暖,而是希望。”在宋英傑看來,從立春這個節點起,人們能夠敏銳發現并且捕捉到希望,古往今來,中國人用了大量情節化、故事化的方式對此進行表達。“立春一日,百草回芽”,即立春之後,冰雪融化,草芽萌動,花枝孕蕾,一切更生,春天以它特有的形質鋪展開來。“在古人眼中,立春的标志性物候是: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宋英傑說。

宋英傑一一解釋說,“東風始來,天氣轉暖,冰封的大地開始解凍,故曰‘東風解凍’;立春五日後,蟄伏的蟲類慢慢從冬眠中蘇醒,故曰‘蟄蟲始振’;三候時已是七九天,稍暖的地方河水已經開始流動,魚兒向上躍起迫不及待地想浮出水面,那泛起的層層冰渣好似魚兒背負冰片,故曰‘魚陟負冰’。”

而說到立春的風俗多到難以勝數,如鞭春牛、挂春幡、剪春勝等等。“那既是對春天的禮敬,也是對豐稔的期許。”

二十四節氣驚豔亮相,“氣象先生”宋英傑娓娓解讀
二十四節氣驚豔亮相,“氣象先生”宋英傑娓娓解讀
二十四節氣驚豔亮相,“氣象先生”宋英傑娓娓解讀
二十四節氣驚豔亮相,“氣象先生”宋英傑娓娓解讀
二十四節氣驚豔亮相,“氣象先生”宋英傑娓娓解讀
二十四節氣驚豔亮相,“氣象先生”宋英傑娓娓解讀

節氣蘊含豐富文化滋味

宋英傑還對其他節氣一一解讀。他說,雨水,應當包含三層含義:一是融化,二是降水總量增多,三是降雪減少。

驚蟄,“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溫暖的氣息使蟄蟲從冬眠中漸漸醒來,春天的标志便是萬物的蘇醒。

春分,這個節氣被稱為“東風試暖”,東風初來乍到,是小心翼翼地回暖。

清明,表征了這一時節的天氣是清新、明媚、和暖的。古人描述的清明物候是: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

谷雨,谷雨時節,自南而北,陸續春忙,“百工鹹理,無有敢惰”。

立夏,“蝼蝈鳴,蚯蚓出,王瓜生”,這個節氣是一個越來越熱的趨勢。

小滿,春風漸止,楊花、柳絮不再,輕揚善舞之物也變得沉靜了,鳥語替代了風聲。

芒種,是指有芒的作物(麥)應收,有芒的作物(稻)當種。這個節氣側重于前瞻性地提示人們趕緊種,千萬别錯過天時。

夏至,陽氣鼎盛,夏至節氣具有高度的共性,莎士比亞經典《仲夏夜之夢》其實跟我們的夏至就有異曲同工之妙。

小暑,小暑一到,上蒼的溫厚達到了極緻,天氣的溫熱也達到了極緻。

大暑,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期,有“大暑炎熱好豐年”等說法。

立秋,古人将立秋物候概括為: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立秋,隻是一種“立意”,尚在伏中,并不代表秋季的降臨。

處暑,對于苦熬盛夏的人們來說,立秋隻是名字給人了一種精神寄托。而處暑才是送來真實涼爽的節氣。

白露,古人描述的白露物候,均與鳥有關: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白露時節,從不露做起。

秋分,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被認為是晝夜均等,寒暑平衡的中間點,是“平分秋色”之時。

寒露,“轉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褲”。寒露時節,不僅天氣涼了,雨水少了,日照也少了。

霜降,露是潤澤,霜是殺伐,正所謂“霜以殺木,露以潤草”。霜,代表了上蒼對待萬物的态度由慈到嚴的轉變。

立冬,萬物凋零蟄伏的開始,也标志着辛勤勞苦一年的人們可以在家享用秋日豐收的果實,休養生息。

小雪,諺語雲:“小雪封山,大雪封河。”古人認為,到了封藏時節,人也要“安形性”“處必掩身”。起居上,别折騰;衣着上,别嘚瑟。

大雪,中國古人将大雪分為三候:一候鹖鴠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此時因天氣寒冷,陰氣最盛,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

冬至,“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在漫漫冬日裡,因陰陽流轉,于是有了一份慰藉和期許。

小寒,冬季是由小寒到大寒,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獲得了大寒的名号,而最冷的節氣隻能屈尊地被稱為小寒了。

大寒,《農政全書》曰:“十二月謂之大禁月。忽有一日稍暖,即是大寒之候。大寒須守火,無事不出門。”這一時節,冷本是常态,稍一回暖,反而是大冷的前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