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聊怎樣拉低人們的社交能力?

網聊怎樣拉低人們的社交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你是“社牛”還是“社恐”?網絡社交的便利讓人們無需面對面,即可順利暢聊;但與此同時,人們的現實社交能力也在網絡社交的日趨發達中退化,不少年輕人甚至成為“社恐”,沉溺于網聊中,逃避現實生活。

作者 | 墨饕

春節期間,無疑是一年間社交軟體使用最頻繁的一段時間。身處各方的親朋好友,紛紛發來賀電,我們也各自回複,送上祝福。

網絡的便捷,持續改變着人們的社交方式。最初的喜相逢,變成了打電話,再演化到發資訊拜年。

線上社交,是面對面社交的一個極佳補充,能在很多時候,有效解決時間、空間、形式上的不便。

然而,網絡越俎代庖地包辦了過多社交場景,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逃避面對面的社交場景。

網聊怎樣拉低人們的社交能力?

看看近10年來,社交恐懼症的搜尋指數,基本處在均勻上升狀态。在2019、2020、2021年,還分别有幾波持續較長的搜尋高峰。

在光明日報一項社恐相關統計中,有明顯社恐傾向的人,已經超過了62%。

網聊怎樣拉低人們的社交能力?

這項調查中,完全不存在社恐問題的人,僅僅3%。

再看看身邊真實的社交場景:

人們遇見熟人不敢打招呼,悄悄躲開;

人們不敢在公衆面前講話,逃避發言;

朋友聚會吃飯,所有人卻低頭玩手機;

進商店買東西,連售貨員都不想詢問;

微信能說清,絕不打電話;

電話能說清,絕不面對面。

電話和見面,已經成為了線上溝通的備選方案。

許多社恐問題,都在随着網絡的發展、發達而越發凸顯。網絡與線上社交,究竟是如何不斷引發、放大社恐問題的?我們要從社交意願減弱、社交能力倒退這兩個方面說起。

1

降低社交意願

1. 網絡,提供了更好的自我展示

現在的你,還會把沒有P過的自拍,發在朋友圈裡嗎?即使會,手機相機的AI功能,也已經提前幫你做好了照片修飾的工作。

過去,人們想要提高魅力、改善形象,需要通過辛苦的健身、美容、化妝、整形。而現在,社交輔助軟體,可以輕松解決一切問題。

美圖軟體,可以讓你皮膚潔白無暇、身材凹凸有緻。變聲軟體,可以讓你嗓音富含魅力、甚至完全改變。

能夠讓自己看起來更好的機會,真的很難拒絕。

幾乎所有人的手機裡,都少不了一兩款修圖軟體。即使在熟識已久的朋友面前,人們也願意以更好的形象示人。

而利用軟體拔高的外在形象,又會在現實中産生嚴重落差,導緻人們害怕在現實社交中,展示真實的自我。

昨天剛發了靓麗的朋友圈,一想到今天臉色暗沉、眼睛浮腫、痘痘爆出、肚子圓潤,又怎好輕輕松松地去與舊友相見?

2. 網絡,提供了更多的社交形式

随着網絡以及各種産品的出現,線上的社交形式,變得越來越豐富。

1)更豐富的互動形式

網絡遊戲,讓人們可以共同徜徉一段異界之旅;網絡購物,讓人們可以一起拼出占便宜的機會。

更多新穎的社互動動模式,被各個産品逐漸開發出來,不斷給人們創造新鮮感。

反觀線下,很多人的真實社交卻相對乏味。

吃飯、逛街、看電影,似乎就是大部分人,千篇一律的線下社交模式。

自然,也難免讓人們覺得無聊。尤其在一些商業并不發達的城鄉中。

2)更豐富的展示形式

朋友圈上,人們炫耀着自己取得的新成績;

抖音視訊,人們展示着自己學會的新技能;

飯小圈裡,人們感歎着自己所吃的新美味。

借助網絡社交産品,以分享為名進行展示,不針對固定目标,顯得沒有那麼刻意。

可以用更委婉的方式,讓别人了解到自己的優點,進而樹立自己的形象。

如果這些優點,直接用口述的方式,當面說給某人聽,則難免會有刻意炫耀的感覺。

朋友圈裡,曬自己出入高檔場所,沒什麼不妥。而當面跟朋友說“我昨天又去哪哪哪了”,對方心理默默泛起一句:“裝什麼裝”。

習慣了網絡社交豐富的形式,人們也自然會對現實社交中的一些局限,感到不滿和排斥。

3. 網絡,提供了更強的溝通賦能

1)網絡社交存在“異步性”,人們不必立即做出回答

是以,在網絡上,我們有更多時間,包裝自己的行為:

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對方講述的内容,引發更有趣的話題;

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搜尋對方提到的新詞,避免雙方話不投機;

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整理自己回應的話語,說出更搞笑的段子;

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改善自己準備的措辭,避免話中存在歧義。

調動大腦、尋找回憶、網上搜尋、組織話語,每個人,都試圖呈現更好的自己。也正因如此,現如今的網絡聊天,才能更加精彩紛呈,令人愉悅。

但前提是,有充足的時間。

網絡上,幾分鐘一句回複,司空見慣。

現實中,幾分鐘默默無言,讓人想死。

2)網絡社交,還提供了諸多手段,大幅度提升一個人的溝通能力

搜尋引擎,可以讓你輕松了解對方說的梗;

消息記錄,可以讓你翻閱找到忘記的承諾;

表情鬥圖,可以在你無話可說時防止尴尬;

求助朋友,可以使你勾搭異性時手段頻出。

而這些手段,在現實社交的場景中,是無法使用的。

這也使得“網絡上談笑風生,面對面相顧無言”成為了困擾很多人的社交問題。

人們是以而逃避現實社交,也是有迹可循的。

3)網絡社交産品,具有更高的容錯性

很多社交産品,為了照顧人們的聊天體驗,提供了便捷的容錯功能。

比如:微信消息撤回。

而線上下,我們沒有這樣的機會。

一旦話說出口,往往覆水難收。

在一個社交産品的背後,有不知道多少産品、營運、研發,在夜以繼日的奮鬥,就為了提升你社交中的舒适感。

而現實社交中,沒人為你的社交體驗負責,除了你自己。

社交産品,在時間和空間上,還具備先天的容錯優勢。

你跟一個人話不投機,可以随時中斷。事後隻要說,自己當時突然有事,就可以輕松化解尴尬。

但在現實中,你礙于面子,很難擁有這樣的機會。

碰到不投機的人,或恰好聊天出現分歧時。說什麼都尴尬,卻還得硬着頭皮尬聊,強撐到午飯結束,實在讓很多人感到難受。

千般優點,讓人們愛上網絡社交,也讓人們逃避現實社交。

這不僅是因為對比的存在,讓人們在現實社交中加倍感受到焦慮。

更是因為,在享受網絡社交的過程中,現實社交的能力,也在不斷退化。

2

剝奪社交能力

1. 網絡,無法鍛煉所有社交能力

線上社交,自然也是一種社交。

但可惜的是,面對面社交中,所需的一些技能,無法線上上得到鍛煉。

網聊怎樣拉低人們的社交能力?

它們之間有相通之處,但所調動的能力,調動的大腦區域、神經,并不完全相同。

微信聊天,文字+表情,是最常見的資訊載體。

但此表情非彼表情。即使發再多的微信表情,我們本身使用面部表情、辨識面部表情的能力,也并未有所進步。

我們都知道,人與人的交流中,話語内容僅僅是一小部分。

肢體語言(表情、動作)、聲音特質(音調、音量、語速、音色),都占據了極為重要的比重。

但線上社交,最依賴的溝通方式,仍是文字交流。

無論是對自身肢體語言、聲音的控制力,還是辨識他人“暗語言”的能力,甚至隻是面對面時的自在感,在使用社交産品時,都很難得到鍛煉。

2. 網絡,減少了社交的鍛煉機會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講,重複,能夠讓行為形成自動化。

但相反的,長期不使用的能力,也會逐漸開始退化。這是人體為了減少生存耗能,将一些不常使用的神經擱置、封存、退化。

一個肌肉壯漢,如果很長時間不進行鍛煉,肌肉會逐漸開始消退。

社交能力也是如此,如果長時間得不到使用,“社交肌肉”也是會退化的。

就像冬天的樹木,暫時不需要光合作用,就把樹葉都枯萎掉落,以節約能源,保證根系生存。

而網絡社交,正在逐漸減少我們的社交鍛煉機會。

1)網絡減少重社交

現如今,人們可以在微信上談戀愛。從認識到确定戀愛關系的過程中,很可能隻面對面接觸短短幾次。

也可以在釘釘上彙報工作、打卡、開會、請假。

甚至還可以沉迷于遊戲、追劇,徹底避開與人的交集。

據eMarket 2021年統計,中國成年人平均每天看手機的時間,達3小時16分。

而對于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這個平均數,遠遠不及他們每日真正的手機使用時長。

在網絡大量分走真實社交時間的同時,人們在社交中得到鍛煉的機會,自然逐日遞減。

2)網絡減少輕社交

更可怕的是:我們很多輕度社交的機會,也在被網絡産品所剝奪。

我們使用網銀管理賬戶,無需與銀行櫃員接觸;人們可以不用親身前往支部,就能線上上完成學習與組織生活;在淘寶上,從選購商品、下單,到快遞櫃取件,全程可以一句話不說、一個人不見,就完成整個購物流程;在美團上,隻需要動動手指,熱騰騰的飯菜就直接送到了門前。

這些行為,原本都需要與人接觸,都會産生輕度的社交行為。

無論是點菜,咨詢,還是讨價還價,退貨,都必須通過面對面的表述去完成。

而現在,這些鍛煉社交能力的小機會,已經被網絡所大量奪走。

3. 網絡,形成了逃避的惡性循環

過去,社恐的人,為了生活、工作,多數時候也需要親身投入社交中。

其中一部分人,經過社交的鍛煉、收獲社交的回報,社恐問題得到改善。在心理學上,這也被稱為暴露治療。

但現如今,便捷的網絡環境,給本就社恐的人,提供了偷懶的機會。

他們可以借助外賣、快遞、微信、遊戲,逃避對社交的焦慮和恐懼,無須暴露在陽光下。

疫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制約了人們的社交行為。但對于存在社交恐懼心理的人來說,卻也成為了他們更加封閉自己的合理借口之一。

他們在網絡上,圍觀着個别人的社交牛逼症,自己卻隻是躲在手機前刷視訊。

這已經形成了社交恐懼的惡性循環。

網聊怎樣拉低人們的社交能力?

即使是原本并不社恐的人,也在網絡的庇佑下,開啟惡性循環,走上社交能力退化的道路。

網聊怎樣拉低人們的社交能力?

對于40、50歲的人來說,或許還好。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社交能力已經得到過鍛煉。隻要維持一定頻率的面對面社交,還不至于嚴重退化。

但對于少年、青年,甚至是20、30歲的人,社交能力也仍在成長階段。大量真實社交場景被網絡代替,将會給他們的社交能力、社交意願,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

據中國青年報2022年統計,有超過80%的大學生,自認為存在社恐問題。其中,有53.66%的人害怕在公共場合發言,有43.17%的人在尋求幫助時會羞怯,41.15%的人在陌生環境會感到不适,52.11%的人不喜歡身處社交場合,33.29%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會假裝沒看到,45.94%的人害怕與陌生人溝通。

在惡性循環的作用下,他們的社交能力、社交意願,還可能受到進一步侵蝕。

3

别讓工具困住你原本強大的靈魂

各種便捷的網絡工具,終究隻是工具。我們可以利用他們,讓工作生活更加便捷,但不能困于他們,進而失去了我們原本應該具備的能力。

科幻故事裡,人們過度依賴機械,導緻手腳退化的橋段,未來會出現嗎?

我不知道。但現在,部分人過度依賴網絡,緻使社恐成為常态,已成事實。

今年過年,你與朋友們,還會繼續在網絡上,用一句話來問候彼此嗎?

*本文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ID:woshipm)作品,全天候科技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