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正月初四,安陽市解封後的次日,兩館廣場梅花開,免費賞景好去處

正月初四,安陽市解封後的次日,兩館廣場梅花開,免費賞景好去處

河南省安陽市,疫情過後,春天如約而至。壬寅年正月初四,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到來,疫情不掩芳華,春色如約而至。立春,從這一天起,春季開始了,萬象更新,生機勃勃,世間的一切都充滿着新的希望。

正月初四,安陽市解封後的次日,兩館廣場梅花開,免費賞景好去處

壬寅年正月初四(2月4日),遊客在河南省安陽市東區市民文化廣場(兩館廣場)用手機拍攝梅花。随着春天腳步的臨近,氣溫開始上升,廣場的梅花也悄然綻放,為市民增添了一個賞景的好去處。

正月初四,安陽市解封後的次日,兩館廣場梅花開,免費賞景好去處

陽氣送冬走,春打六九頭。立春,又叫“打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是植物開始萌動生長,人們開始備耕之時。“立”有開始之意,立春即為春季伊始,表示天氣回暖,萬物更新。立春日的天氣與年景收成有關,立春宜晴不宜陰,晴則兆豐年,陰則兆天災。

正月初四,安陽市解封後的次日,兩館廣場梅花開,免費賞景好去處

春打六九頭,立春就是冬至數九後的第六個“九”開始,是以有“春打六九頭”之說。九九歌是中國傳統農民歌謠,又名“數九”,“數九”從每年陽曆12月下旬“冬至”的次日開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中原地區的數九民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正月初四,安陽市解封後的次日,兩館廣場梅花開,免費賞景好去處

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時間是不可缺少的概念,如今的人們都熟悉年、月、日、時、分的計時機關。大陸古代的先民們是怎樣發現了時間的秘密?對于古人來說,最早被發現的時間機關應當是“日”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的升、落是一日勞動和休息的标志,晝和夜組成一“日”。

正月初四,安陽市解封後的次日,兩館廣場梅花開,免費賞景好去處

先秦時期的《擊壤歌》記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的升與落是一日勞作和休息的标志,由白晝與黑夜組成的一天,這是一年的基本機關。漢字中,“旦”字表示太陽剛剛升起,把“旦”字倒過來就是古體字的“昏”。《左傳》記載:“日之數十,故有十時。”這種劃分一日為十時的方法,或許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十個太陽有關。

正月初四,安陽市解封後的次日,兩館廣場梅花開,免費賞景好去處

立竿見影,聰明的古人通過豎一根木棍測量日影的長短變化,發現了太陽運作的奧秘,根據晝夜交替的現象形成了“日”的概念。認識日和月相對容易,但認識季節就有一定的難度。據說,甲骨文中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夏”字。“冬”字雖然有,但表達的是“終”字的意思。

正月初四,安陽市解封後的次日,兩館廣場梅花開,免費賞景好去處

聰明的古代先民們根據日月星辰的出沒估計時間,他們觀察陽光下樹影、房影的移動,進而用“立竿見影”的方法創造了最初的計時觀測工具,随後,古人又創造了圭表、日晷等計時觀測工具,精确地發現了年的周期,同時發現了冬至和夏至這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并逐漸發展成二十四節氣。

正月初四,安陽市解封後的次日,兩館廣場梅花開,免費賞景好去處

曆法是計量比日更長的時間間隔的法則,具體地說,就是對年、月、日、時的安排。大陸曆史上正式确立以正月為歲首的是漢代武帝時期。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色尚黃。《太初曆》規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将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正月為歲首;開始采用有利于農時的二十四節氣;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調整了太陽周天與陰曆紀月不相合的沖突。《太初曆》不僅是大陸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曆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是中國文明在世界天文學上的不朽貢獻。(王建安 攝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