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名運動員20段人生,留存冬奧璀璨星河(上)丨冬奧特刊

這裡有20名運動員和20段不同的人生。它們以各自的方式留存于冬奧曆史中,有些讓人肅然起敬,有些引來一聲歎息。

我們并非完全以運動員們的曆史成績作為選取标準,在競技體育的世界裡,永遠有一些比金牌更重要的存在,比如對于運動的激情、對于對手的尊重、對于愛與和平的向往、對于人生而平等的追求以及對于生命和自然的敬畏。我們希望這裡講述的20個故事,可以帶來更多人生的啟發。

吉利斯·格拉夫斯特倫 Gillis Grafstrm

1893年6月7日-1938年4月14日,瑞典

史上唯一在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上都獲得過個人項目金牌的運動員,也是奧運會花滑項目中唯一獲得三枚個人項目金牌的男選手。

格拉夫斯特倫的奧運人生充滿戲劇性,他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參加人生中的第一屆奧運會(夏季)時,一隻冰鞋上的冰刀斷裂,是以不得不臨時去市中心買鞋。當時能買到的隻有老式冰鞋,但這并不妨礙他拿下自己花滑生涯中第一枚奧運金牌。

1924年的霞慕尼冬奧會上,他拖着被嚴重流感侵襲的身體拿下金牌。

1928年的冬奧會舉辦地聖莫裡茨遭遇暖冬,冰質被嚴重影響。沒關系,他還是冠軍。

1932年,他的最後一屆冬奧會上,在比賽中和一名攝影師相撞。冬奧三連冠夢想破碎,但還是拿到了銀牌。

格拉夫斯特倫的婚姻也和他的冰上表演一樣充滿傳奇性:他的太太是偉大音樂家門德爾松的曾孫女,兩人都熱衷收藏滑冰紀念品,為此走遍歐洲各地。這些花費時間和心力得來的收藏後來被他們分批捐獻給包括世界花滑博物館在内的機構。

格拉夫斯特倫1938年死于德國波茨坦,時年44歲的他屬于絕對的英年早逝,而他以自己的一生告訴我們一個最質樸的道理:人生的長度和它的品質不相關。

威廉·菲斯克三世 William Fiske III

1911年6月4日-1940年8月17日,美國

在1928年和1932年冬奧會上,菲斯克作為美國雪車隊舵手兩度随隊獲得金牌,并在193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扛起美國代表團大旗。

1939年二戰爆發,菲斯克前往英國,宣稱自己是加拿大公民,憑借英聯邦國家公民身份得以加入英國皇家空軍(RAF)志願者預備役部隊。菲斯克先在RAF的基礎飛行訓練學校受訓,然後前往牛津郡接受進一步飛行教育訓練。當他正式被RAF吸收入伍時,這個美國人興奮地在日記中寫道,“我相信自己可以宣稱是戰争爆發後第一個在英格蘭加入英國皇家空軍的美國公民。”他此後參加了以慘烈著稱的“不列颠空戰”,于1940年8月17日執行任務時陣亡。他也是最早死于二戰的美國飛行員之一。

菲斯克生前還曾緻力于建設位于科羅拉多州山上的阿斯彭滑雪場,他和同伴造起了那裡的第一部滑雪纜車和旅館,其他人在他死後接過了他未盡的工作。

艾迪·伊根 Eddie Eagan

1897年4月26日-1967年6月14日,美國

伊根至今保持的一項壯舉是憑借不同的項目在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上先後成為冠軍。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他在輕重量級拳擊比賽中奪冠;幾年後,作為美國雪車隊的一員,他重返奧運賽場,又在1932年冬奧會一舉奪金。

當伊根忙着在奧運賽場上奪金的同時,也沒有放棄學業,這是一名真正的學霸:1921年畢業于耶魯大學,後又進入哈佛大學攻讀法律。1928年,他從自己人生中第三所名校牛津大學畢業,獲得文科學士學位。

二戰期間,世界大賽全部停擺,伊根報名入伍。他多次上過前線,憑借自己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多次獲得榮譽勳章,以上校軍銜退伍。

托尼·塞勒 Toni Sailer

1935年11月17日-2009年8月24日,奧地利

世界上最偉大的高山滑雪運動員之一。20歲時參加1956年冬奧會,一舉攬下3枚金牌。兩年後的世錦賽上又差一點複制神奇,收獲了兩金一銀。1959年,由于在電影中參與滑雪場面拍攝而得到片酬,是以他的業餘運動員身份受到質疑,巅峰期的他選擇退出一切滑雪賽事。

離開賽場的塞勒經營起滑雪用品生意,成為一個成功商人。與此同時還頻繁“觸電”,1957-1971年間,參與了十多部電影的拍攝,他在這些并不太值得一提的電影中盡情揮灑自己的滑雪技藝。塞勒也一度做過職業歌手,出了18張專輯。

晚年,已然嘗試過很多職業可能性的塞勒突然對此前毫不關心的政治産生了興趣,并在2004年1月宣布自己要競選奧地利基茨比爾市市長。但他在僅僅幾周後就退出了選舉,因為他直到那時才意識到,原來市長是一份全職工作。而顯然,他的生活太充實了,沒空全職做市長。

索尼娅·海妮 Sonja Henie

1912年4月8日-1969年10月12日,挪威

參加第一屆冬奧會時,索尼娅·海妮不滿12歲,在比賽中名列倒數第一,但已難掩光芒。未來三屆冬奧會中,她将蟬聯冠軍。此外,她還曾10次在世錦賽奪冠。迄今為止,她仍是世界上收獲奧運會以及世錦賽金牌最多的女子花滑運動員。

在她所屬的年代,即使在挪威這樣的北歐國家,正規的滑冰訓練距離普通百姓仍很遙遠。但海妮并非來自一個普通家庭,她的父親是一名皮貨商人,母親也有豐厚的家産。在成為花滑運動員前,她是在挪威國内取得過排名的網球運動員,此外也擅長遊泳和馬術。當她決定成為一名花滑選手後,便不再上學。父親為她聘請了世界上各領域最優秀的行家擔任家庭教師,包括俄羅斯一代芭蕾舞名伶塔瑪拉·卡薩維納。

24歲這年退役後,她成為一名好萊塢影星,同時展開冰上巡回演出。在她演藝生涯頂峰時,她是好萊塢片酬最高的明星之一。每年僅各類演出和巡回活動就能賺到200萬美元收入,同時還手握大把代言合同,絕對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女性之一。但她的大好名聲因和希特勒扯上關系而沾染污點,據說蓋世太保曾在她家中牆上發現一幅她和希特勒的合影。

上世紀60年代中期,海妮被診斷為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1969年,57歲的她死于從巴黎回奧斯陸的航班上。

讓-克勞德·基利 Jean-Claude Killy

1943年8月30日,法國

基利的傳奇由一段破碎的婚姻締造:他的父親是一名二戰時期自由法國的噴火式戰鬥機飛行員,戰後懷揣對平靜生活的向往,帶領家人從巴黎郊區來到阿爾卑斯山腳下生活,在那裡開了家滑雪器材商店,後又經營起旅館。母親嫌棄一成不變的生活,和一個男人跑了。父親一人無力照顧三個孩子,便将他送到一所寄宿制學校,基利在那裡愛上滑雪。15歲辍學,一年後就加入法國青年隊。

上世紀60年代後期,基利成為高山滑雪項目上絕對的王者。1966-1967賽季,他已獲得世界杯16項比賽中12個冠軍。一年後的冬奧會,直接包攬高山滑雪3個小項金牌。由于那是第一屆由美國廣播公司通過彩色電視信号轉播的冬奧會,他一夜之間風靡全美,簽約著名的IM經紀公司。此後,他的臉出現在美國運通卡、美國聯合航空、雪佛蘭等廣告中,并參演多部電影和電視劇。勞力士出過以他命名的腕表系列,有記者曾在文章中描述過和退役後的基利在滑雪場上擦肩而過的時刻:“他的身影一閃而過,又快又穩,但他頻頻停下,檢視腕上的勞力士表。”

一切充滿速度和激情的運動似乎都和基利有關:在他滑雪事業的鼎盛時期,他短暫地開過一陣賽車。1967年開着一輛保時捷911參加了号稱歐洲最艱苦汽車賽事的Targa Florio大賽,拿了第七名;參加了1969年勒芒24小時拉力賽。他還曾擔任過環法自行車賽道的首席執行官。

現在你去法國阿爾卑斯山區滑雪,将會發現不止一處滑雪場以他的名字命名。

阿德·申科 Ard Schenk

1944年9月16日,荷蘭

人們提起他時更常用的是他的外号“冰上阿波羅”。身高1.9米,金發碧眼,這樣的他一出現在1972年劄幌冬奧會的速滑比賽現場,日本女觀衆就開始失控尖叫。他成為這屆冬奧會上最大的明星,此前,他已經在連續三屆世錦賽的速滑比賽中稱霸。而在劄幌,他三度登上最高領獎台。

申科曾連續三年當選荷蘭年度運動員,他名下挂過20多項世界紀錄。鐘情園藝的荷蘭人為了表達對于申科的熱愛,将冬季綻放的金盞番紅花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首寫給他的流行歌曲還曾登頂過荷蘭音樂排行榜。

邁克·艾魯齊奧尼 Mike Eruzione

1954年10月25日,美國

1980年冬奧會冰球半決賽,美國隊驚險戰勝前蘇聯,此役被稱為“冰上奇迹”。這支年輕的隊伍此後順理成章拿下冠軍。艾魯齊奧尼就是那支冠軍隊的隊長,他在那場世紀之戰中的壯舉是為自己球隊攻入了緻勝進球。作為一名意大利後裔,他出生在一個吵吵鬧鬧的底層家庭,他的父親在一家污水廠上班,兼職做酒保養活一大家子人,但艾魯齊奧尼追逐冰球夢想的道路從未遭遇過阻滞。

“冰上奇迹”後來被搬上銀幕,而前兩年,他和另一名作者共同創作的自傳——《1980年王者之師美國奧林匹克冰球隊隊長從未講過的故事》出版,此書迅速爬上暢銷書榜單。在回憶那場半決賽的細枝末節之餘,也記錄了這名隊長一路來的奮鬥經曆。他說,希望将來自己的孫子們看過這本書以後會知道,他的生命中除了那個關鍵進球,還有很多精彩經曆。

托馬斯·瓦斯伯格 Thomas Wassberg

1956年3月27日,瑞典

這名瑞典越野滑雪運動員參加過1980年、1984年和1988年三屆冬奧會,共獲得4枚金牌,他也是1988年冬奧會瑞典代表團的旗手。這可能是冬奧會曆史上最具奧林匹克精神的一位冠軍,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迹是在1980年冬奧會的15公裡越野滑雪賽中以0.01秒優勢戰勝芬蘭選手奪冠,他随後向對方建議将這塊金牌平分,因為“在一項15公裡的競賽中百分之一秒根本不算什麼”。但他的提議被國際奧委會駁回,不過這一事件也讓國際滑雪聯合會此後更改了計時方式。

1980年,瓦斯伯格獲得瑞典國内頒發的年度最重要體育成就獎金牌,而他的隊友卻無緣這一獎牌,他随即作出了拒絕領獎的決定。

拉米尼·蓋耶 Lam ine Guèye

1960年7月18日,塞内加爾

這名塞内加爾滑雪運動員首次代表自己祖國參加冬奧會是1984年,他是冬奧會史上第一名黑人選手。他出生于達喀爾,祖父是塞内加爾社會主義運動黨上司。8歲那年祖父去世,他被送到瑞士生活。那年聖誕,他人生中第一次見到雪。17歲的時候,他找到國際滑雪聯合會,表達了自己成立塞内加爾滑雪聯合會的想法,大家都以為他在開玩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聯合會于1979年成立。1984年冬奧會後他曾短暫退役,但4年後在電視機前看到牙買加雪車隊參加冬奧會比賽的場面時受到激勵,又重回滑雪項目。1992年冬奧會,他參加了5個滑雪項目。兩年後,他的身影再次出現在冬奧賽場上。

多年來,蓋耶一直緻力于為非洲運動員謀求平等。經過冬奧會準入資格改革後,1994年僅有3名非洲運動員獲得冬奧會參賽資格,上一屆則為19名。蓋耶一直對這一改革感到憤憤不平,還曾向前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緻信,“直到1992年冬奧會,每個國家都可以派四名選手參加高山滑雪每個項目的比賽,我們是以相信自己得到了平等對待。但這是最後一屆真正的冬奧會。”

20名運動員20段人生,留存冬奧璀璨星河(上)丨冬奧特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