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造芯到造車,手機廠商都拼了

從造芯到造車,手機廠商都拼了

2010年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關鍵一年。

這一年6月,喬布斯釋出了劃時代的iPhone4,正式掀起了智能手機的浪潮。12月,華為決定不再主做營運商定制機,而是建立自己的品牌,提高手機業務的戰略地位。

不過,當年國内排名前幾位的手機品牌還是諾基亞、三星、HTC、索尼愛立信和摩托羅拉。

但智能手機的崛起已勢不可擋,中國智能手機品牌正相繼走到舞台中央。

2011年,功能機時代的“王者”摩托羅拉被谷歌收購,諾基亞的市場佔有率也迅速下滑。8月,OPPO首款全鍵盤智能手機X903上市,正式進軍智能機領域。11月,vivo釋出首款智能手機V1。12月,1999元的小米手機1公開發售,三小時後官網預定量就達到了10萬部。

自此,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開啟了爆發式的增長,以及一輪輪劇烈的洗牌。

這個過程中,華為曾憑借長年的巨額研發投入,寫下了手機行業内一個異軍突起的故事,在2020年2季度首次以5580萬台的出貨量超越三星,成為全球第一。

但在美國制裁下,這個故事在最巅峰時被按下暫停鍵,晶片成為華為手機繞不開的難題,其出貨量也很快跌出前五。

十一年市場風雲變幻,到2021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前五名已經全部換血——依次為OPPO、vivo、蘋果、小米和榮耀,其中“米OV”同樣是全球範圍内第三、第四和第五。

如果将此視為國内手機廠商從0到1的程序,那麼更難的還在于之後的從1到10。

如何通過“高端化”穩住手機領域的基本盤,追上高端機中的“常勝軍”——蘋果,是手機廠商們的一個難題。

更令國内手機廠商頭疼的是,在手機市場從增量轉為存量競争的今天,找到新的增長點,或者幹脆跨入一個更具潛力的新産業,成為急迫的現實選擇。

就這樣,“造芯”“折疊屏”“造車”成為了過去一年手機廠商最重要的三個關鍵詞。

01 從造車到造芯,過去一年手機廠商們都拼了

手機廠商或許從未像2021年這樣手忙腳亂——造晶片、推出折疊屏手機、造車,哪件都不是易事。

2021年3月至12月,小米、OPPO和vivo依次釋出了自研晶片——澎湃C1、V1、馬裡亞納X。

其中小米的澎湃C1、vivo的V1都屬于自研圖像信号處理晶片(以下簡稱“ISP”),OPPO的馬裡亞納X則屬于一款影像專用的神經網絡處理器(以下簡稱“NPU”)。

相比複雜的造芯,手機廠商們推出折疊屏手機的步調更一緻。

2021年,小米的折疊屏Mix Fold拔了頭籌,把價格拉到了萬元内,但手機最窄、最長、最厚,也最重,後續使用者評價太差。

OPPO 的Find N則以7699元的價格“大殺四方”,成為發售價最便宜也最小巧的橫向折疊手機。

從造芯到造車,手機廠商都拼了

趕在平安夜前釋出的華為P50 Pocket雖然整體較為均衡,但高昂的售價和5G的缺席依舊讓不少使用者望而卻步。

最晚釋出的榮耀Magic V沒用上外界期待的UTG玻璃螢幕,卻靠着趙明現場兩次摔手機上了熱搜。

唯一還未加入“戰隊”的vivo,有消息稱将會在2022年初有所行動,但目前仍無官方宣告。

除了在手機上“折騰”,2021年手機廠商們更大的布局自然還要數其紛紛入局電動汽車。

在2021年3月的小米釋出會上,雷軍說要押上人生所有戰績和聲譽為米粉造車。半年後,小米汽車實體公司成立,總部設在北京,工廠設在亦莊,注冊資金100億元,預計2024年上半年實作量産。

華為明确表示“不造車”,但會幫車企造車。賽力斯失利後,AITO問界M5成為華為更深度且全面參與的一款智能電動汽車,代表了華為在汽車系統和多個模組方面的能力。

CEO陳明永曾經在2019年表示目前不會進軍汽車行業,但如果未來十年整個汽車行業都做不好汽車的話,OPPO可能就會進軍汽車行業。

但OPPO顯然等不了10年,2021年2月,OPPO公布了一組汽車專利,均與自動駕駛技術相關,5月送出了“OCar”的商标申請,外界紛紛猜測其已入局。2021年11月,更是有印度媒體報道,OPPO計劃在當地推出首款純電動汽車,預計在2023年底或2024年初釋出。

至于vivo,曾經傳出過段永平牽頭,OPPO、vivo聯合造車的消息,但遭到了三方的否認。

直到2021年12月,同樣是從印度媒體傳出了一份報告,顯示vivo已經送出了與電動汽車相關的商标申請,産品包括電動汽車、電動機車、無人駕駛汽車和電動自行車等。

如此拼命的背後,是國内智能手機出貨量從2017年開始連續4年的同比下跌——從2016年5.22億部降至2020年的2.96億部,縮水了43.31%。

從造芯到造車,手機廠商都拼了

雖然靠着5G換機潮,2021年全年出貨量終于出現了同比增長,但智能手機市場轉入存量競争的事實已然十分明顯。

于是,手機廠商們試圖通過“高端化”路線來提高售價和利潤,抵消銷量下滑帶來的影響,但“高端化”并非易事。

600美元被視為高端手機的分界線,折合人民币大約4000元。

在國内手機廠商們喊出“高端化”口号幾年後,按照權威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釋出的最新資料,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中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中,蘋果的市場佔有率高達57%,三星17%,華為從去年同期17%跌至6%,OPPO、小米則分别有着6%和5%的市場佔有率。

顯然,中國手機廠商中除了華為在鼎盛之時能稱之為階段性“成功”,小米、OV都還有很長的路要求。

02 高端路難走

在全球手機産業鍊愈發成熟、手機同質化愈發嚴重的今天,通過造晶片和推出折疊屏手機兩條路徑,沖破高端化的困局,成為國内手機廠商們的必經之路。

但這兩條路卻各有各的難點。

2021年以來,各手機廠商推出的晶片,基本都隻是專為圖檔、影像功能服務的ISP晶片和NPU晶片,并不同于華為曾經打造的麒麟9000,是一個集大成的Soc晶片。

如果将Soc晶片比作一套完整的建築,ISP晶片或者NPU晶片就隻是房子中的一個房間,負責某一項功能。

為什麼不做Soc晶片而大多選擇ISP晶片?

原因在于Soc晶片難度太高且費時費錢,難以一蹴而就。而在手機拍攝成為使用者感覺度最強功能之一的今天,通過提高攝像這一細分領域晶片的計算能力,進一步提高圖像質感,成為更具成本效益、可行性和實用性的一種思路。

ISP晶片的任務,正是對圖檔和影像的計算能力起到優化作用。

從造芯到造車,手機廠商都拼了

從産業鍊角度來看,國内相關企業在ISP晶片制造方面已積累了一定的實力,形成了可以重複利用的IP,可以縮短設計周期和提高晶片設計成功率,也減少了手機廠商們“造芯”的難度。

此外,Wit Display分析師林芝告訴市界,在缺芯的大背景下,造芯正屬于一個全民運動的風口,北交所和科創闆又為晶片行業投資人提供了一個出口,提高了變現能力,降低了投資風險。

從ISP晶片切入造芯,顯然是一條更為穩妥的路,但也造成短期内國内手機廠商依然無法與蘋果、三星這樣擁有制造Soc晶片能力的手機廠商相匹敵的尴尬局面。

相比之下,推出折疊屏手機是手機廠商們在高端化道路上更為直接的一個動作,但目前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價格是最明顯的。應力作用和可折疊的各種材料,直接堆高了折疊屏手機的售價——目前市面上最新款折疊屏手機,起步價從7699元到14999元,平均售價在萬元以上,而直闆智能手機則從千元機到萬元機均有涵蓋。

重量方面,“折疊”這一特殊形态直接導緻手機“超重”——目前主流直闆手機的“體重”基本控制在150-200g之間,折疊屏手機則普遍在300g上下,厚度也是直闆手機的2倍左右,拿着打電話可能有人會問你為啥拿兩台手機?

當然,使用者普遍擔心的還有内屏的折斷和損壞風險——市界查詢發現,官網顯示的内屏維修價格方面,OPPO Find N為4800元,華為Mate X2目前優惠價是3999,榮耀Magic V優惠價是3579元,小米Mix Fold則為3600元。

小米MIX Fold目前的官方售價已從9999元降至6999元,相當于修個螢幕要花掉超過手機價格一半的錢。

除此之外還有螢幕折痕、應用軟體不适配等問題,但最大的問題還是沒有一個真正“被需要”的實際應用場景。

細品過往每一次手機形态上的重要更疊,其實都與技術更新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從造芯到造車,手機廠商都拼了

從20世紀80年代的大哥大演變到90年代輕薄的小靈通,是1G到2G時代的轉變,通信技術趨于成熟,手機制造技術也在飛速發展;到21世紀的3G時代,随着網速提高,音頻和圖檔的快速傳輸得以實作,手機更常用于娛樂,鍵盤逐漸消失,螢幕則逐漸變大;再之後螢幕顯示技術不斷精進,“全面屏”“屏下攝像頭”等概念陸續出現。

如今5G時代正在來臨,但5G的具體應用本身還頗受争議,折疊屏這個新形态能和5G的高速傳輸産生什麼新的火花,目前自然沒有一個說服大多數人的使用場景,手機廠商在宣傳時也隻能“大開腦洞”,或向“商務機”方面引導。

之是以紮堆于今年推出折疊屏手機,分析師林芝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場方面,三星在原有的橫屏折疊手機之後,推出了縱向翻折的折疊屏手機,成本降低之餘,價格也從14999元下探至7599元,用百萬級銷量打開了市場,讓國内手機廠商看到了希望。

從造芯到造車,手機廠商都拼了

供應鍊方面,從前幾年不成熟且貴的狀态中逐漸有了突破,折疊屏、鉸鍊兩個重要部件的供應商有所增加,蓋闆部件則實作了國産化,打開了規模化推動市場的可能性。

目前手機廠商們從7千元到接近2萬元價位均有折疊屏手機的布局,或是在試探國内消費者對于這一形态手機的接受度。

未來市場如何尚不可知,但據面闆供應鍊調研公司DSCC預估,2021年全年折疊屏手機出貨量不到1000萬部,而Canalys預測,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将達到14億台——折疊屏手機占比隻有大約0.7%,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要靠還未完善的折疊屏手機撐起高端化的大旗,短期内也并不現實。

03 造車才是“玩真的”

相比拉力賽般的“造芯”和短期内收效甚微的折疊屏手機,造車成為手機廠商們目前打開天花闆理論上的最優路徑。

某種程度上,全球出貨量不斷減少的今天,手機廠商們已經意識到,以一己之力扭轉市場大勢幾乎不可能。在革命性的新技術出現以前,一邊通過高端化維持住手機産業的“基本盤”,一邊尋找下一個萬億級的市場,成為一個更明智的選擇。

電動汽車就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入口。

信達證券的研報顯示,2019年中國汽車及車後市場的規模達到約10萬億元,而手機隻有不到1萬億元。

目前純電動車在汽車市場上隻占有4%的份額,還處于一個剛剛起步的階段,此時入局也為時未晚。

2024年是小米宣布的量産時間,2025年則是傳說中蘋果汽車可能量産的時間點。

從造芯到造車,手機廠商都拼了

其他手機廠商想造整車,晚于這個時間點将會非常被動,如果是像華為一樣,以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角色入局, 更要早早拿出成果。

在此之前,多數手機廠商早已制定下布局Iot的戰略,通過各種各樣的終端裝置滲透到使用者生活中的各類場景,已經成為手機廠商們追求的新目标。

汽車如果能夠也成為衆多終端裝置之一,不僅可以綁定更多高客單價使用者,還能以此獲得這類使用者更為豐富且細緻的資料。

有了造車動機,還要有造車的能力。

國内智能手機出貨量從2011年的9500萬台左右增至2018年最高時的3.9億台左右。量價齊升的背後,頭部手機廠商數量相對固定,自然是賺得盆滿缽滿。

2020年末,小米集團賬面有547.52億元的貨币資金,在A股4600多家上市公司中可以排到第45位——僅次于保險巨頭中國人壽和食用油巨頭金龍魚。

小米當年自研澎湃S1晶片時,雷軍對晶片項目的心理預期是“10年”和“10億美元”,此次宣布造車卻放話将投入100億美元。

相比于傳統汽車以硬體生産為首要考慮,電動汽車時代,硬體的三電系統之外,軟體和生态也成為重要的存在,而這部分正是手機廠商所擅長的。電動汽車也是以被稱為“四個輪子的手機”。

從造芯到造車,手機廠商都拼了

(黃仁勳)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曾在采訪中表示:“汽車制造商的業務模式将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到2025年,許多汽車企業很有可能以接近成本的價格銷售汽車,并主要通過軟體為使用者提供價值。”

在手機廠商們造車的路上,也已經有車企意識到,車機和手機的共通對于打造生态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機會,于是“從後路包抄”,進攻手機領域,也成為一種新的政策。

特斯拉造手機的傳聞早已甚嚣塵上,在網傳的概念機中,特斯拉的這款手機不僅可用太陽能充電、利用“星鍊技術”免費上網,還可以和特斯拉電動車無縫對接。

但已經傳出的消息和渲染圖都并非出自官方,可能隻是網友腦洞大開的結果,而且手機行業分析師認為,這些技術大都并不現實。

相比之下,吉利汽車造手機已經有了更具體的動作。

2021年9月,吉利汽車宣布進軍手機領域,成立星紀時代,并由李書福親自擔任董事長。自此,手機業務成為其計劃投入100億元的重點布局。

跨界造手機的李書福野心勃勃,一入局就宣稱打造全球化高端手機項目,目前已經申請了“來者”、“随身大屏”、“UPON”和“UPUPHONE”四個商标,并從小米、OPPO等手機公司中高薪挖人,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

最新消息是,吉利或将收購魅族手機業務,旗下星紀時代正在和魅族接觸洽談收購事宜,但價格還未确定。

在造手機與造車這兩條路上齊頭并進,意味着手機廠商們的對手也會越來越多。

如果說“造芯”是一種埋伏,那麼“折疊屏”更像是一種試探,都是手機廠商們希望通過高端化守住“手機領地”的被動舉措。

相比之下,“造車”則是為了尋求更大的增長空間,通過“自我革命”消除不安,而進行的一種主動出擊。

(作者丨林夏淅,編輯丨李曙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