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手記者”工作後 回家的路變得如此鮮活

作者:亮網
“新手記者”工作後 回家的路變得如此鮮活

■這條路既是我的回家路,也是我第一次走訪的地方。

喜結連理、喜得貴子、喜遷新居、喜中頭獎……過去的一年,以上大喜事兒我家是一件也沒沾邊,日子過得平平淡淡。但平凡的上一年,又是我人生中如此重要的一年:我終于畢業進入工作崗位,交上了第一回社保,拿到了第一份正兒八經的工資,開啟了人生新的一段旅程。職業生涯的順利起步、采訪不再手忙腳亂、從隻會“讨要”零花錢到每月按時“上交”家庭夥食費……這些微小的點滴構成了我2021年暗自珍藏的歡喜事兒。

我與報紙的奇妙緣分

從小時候起,家中便處處有報紙的身影。爸爸經常會買來《羊城晚報》和《新快報》給全家傳閱,我還曾在《羊城晚報》的手抄報大賽中獲得了人生中第一個比賽獎項。看着這兩份報紙長大的我沒想到,自己竟會成為報社記者的一員。入職後,一場場采訪既構成我工作的本身,也成為我小歡喜的源泉。我的父母成為了我的忠實讀者,每天看報并對我寫的報道進行毫不留情的點評,報紙的沙沙聲、家人的談笑聲成為我生活中溫馨的背景音。

如今,我成為“新手記者”已有7個月。如此短的時間不足以讓我分享什麼喜人成果,更不配對這一職業剖析一番。我想,我與讀者之間的共同話題,在于踏入工作崗位後收獲的另類“小确幸”,雖然工作大部分是充滿挑戰的,但卻能不時地在不同的場景、心境的轉換中覓得一絲踏實和樂趣。

第一次認真觀察走過千百遍的路

我對第一次的走訪任務印象深刻,那也是我第一次認真地觀察自己走過無數遍的回家路。那天,我接到了任務,要求在電動車上牌政策向市民征求意見之際,在交通違規情況嚴重的路段進行走訪調查。

下班走出地鐵站,一如既往地拒絕了電動車載客大叔的“熱情邀請”,躲避着人行道上穿行的外賣車流,在十字路口提防着随時蹿出來的電動車,我突然醒悟,這條走過無數次的回家路不正是符合(采訪)要求的路段嗎?這麼久以來,我都是習慣性地無視身邊的交通亂象,但駐足觀察,便能發現這條路是多麼險象環生。我看到媽媽們載着一名或兩名孩子在車流中穿行,他們都沒戴頭盔;外賣小哥太着急了,在車流間随意穿插;電動車載客司機越來越多,把人行道堵得水洩不通……回家的路變得如此鮮活,這些現象讓我不禁思考,為什麼?

要說記者這個工作有什麼“特權”,那就是能直白地展示自己的一份社會責任,向采訪對象提問:“為什麼?”然而,對于内向的我來說,這并不容易。那天下午,我嗫嚅着靠近一位騎着電動車剛接上孩子的媽媽,努力做好心理準備。會不會太突然了?如果被誤會怎麼辦?怎麼問比較自然?幸運的是,對方非常配合,傾訴了許多她的想法,電動車載孩子固然危險,但對于一些二胎家庭來說,它是接送孩子上學的“最優解”。家長并不是不配合工作,而是期待有更人性化的政策出台,一起去解決問題,“如果可以,誰不希望更安全呢?但現在我們也沒辦法。”那位女士真誠的回答,讓我感受到了走訪工作的魅力。

最終,我和記者同僚們一起,在各個地段收集了各種市民心聲,并把這些資訊轉達給交警和政協委員,讓他們根據問題作出回應。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如此有意義。

同題問答

2022你的新春心願是什麼?

答:業務能力大提升,稿子寫得又快又好。

如果能遠行,2022你最想去哪裡?跟誰去?

答:幾年前就定的畢業旅行是去西班牙,後來因為疫情,别說旅行了,連畢業照都泡了湯。最近聽說位于巴塞羅那的百年“爛尾樓”聖家堂終于封頂了,如果可以,很想和閨蜜們去看看。

■采寫/攝影:新快報記者 鄧善雯

繼續閱讀